第一节1500年前后的国际关系一、东亚封贡体系二、穆斯林世界三、欧洲秩序1500年被西方历史学界视为现代史的开端文艺复兴运动的完成,欧洲的思想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新的历史单位: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产生远洋帆船的发明触发了欧洲国家海上扩张早在公元10世纪,中国已经出现了将中国之外的国家视为“外国”而非简单的“藩属”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明朝得到了明确的承认,成为明朝德化外交的指导思想。1368年,朱元璋,便遣使安南、朝鲜、日本、占城、暹罗和爪哇等国,宣布明朝建立并收回元朝的敕封,要求各国来朝以建立明确的封贡关系。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在封贡体系中,中国周边国家的君主作为“藩属”必须得到中国皇帝的确认(“册封”)才能拥有合法的统治地位;作为回报,“藩属”必须承认中国皇帝对自己的宗主权。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在经济上,封贡体系下的东亚诸国,都从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实惠,其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封贡贸易的运作的基本模式是:明朝政府遣使到海外诸国颁赐天朝正朔,邀其入朝进贡,而后明朝政府对封贡国的正贡进行回赐,其附载货物则有官方出价收买或者由贡使自行出售。由于回赐往往多于进贡,竟然造成了一些国家不顾明朝规定贡期的限制,一再越分进贡。在文化上,封贡体系促进了中国向东亚诸国的文化输出,并进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中的文化要素是:汉字、儒学、佛教和中华典章制度(律令制度)。在东亚诸国中,汉字是国家的正式文字,儒学是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佛教自中国东渐,朝鲜、日本之国家制度深受中华影响,至今不绝。穆斯林世界是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构成的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1500年前后,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菲帝国和印度的莫卧儿帝国。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即埃米尔国。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1521年,奥斯曼帝国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奥斯曼帝国属匈牙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地位尤为突出,不仅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而直接的影响。罗马帝国,中国古书称为大秦。斯巴达克斯起义以后,罗马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前27年,屋大维自命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的独裁者,从此罗马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依然以罗马城为都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入侵下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延续到1453年。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会)的总称。日耳曼人不称自己为日耳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许多蛮族王国侵入,在罗马的版图渐渐分裂成数个王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苏维汇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地王国盎格鲁撒克森王国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给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查理曼的帝国为罗马帝国的承继者。查理曼死后查理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东法兰克王国——今天的德国西法兰克王国——今天的法国中法兰克王国——今天的意大利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与日耳曼同一时期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还有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主要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埃西亚人、斯洛维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东斯拉夫人于公元882年建立的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后来为莫斯科大公国所取代。1462年-1533年之间,莫斯科大公国经过不断征服,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形成强大的俄罗斯国家。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从此俄罗斯历代沙皇自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这一时期,基督教对欧洲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公元6世纪以来,教皇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教皇利用欧洲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从横捭阖,使得欧洲一些君主成为教廷的封臣,教皇通过各国教会组织,对天主教徒征收各种税捐。14世纪之后,随着西欧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到16世纪宗教改革的冲击,许多民族教会纷纷建立,罗马教廷的影响力也日益衰退了。1500年前后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一、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民族君主国二、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维也纳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四、俾斯麦与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世纪末期,西欧各国出现了向民族君主国过度的趋势,民族君主国是15-17世纪在欧洲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和15世纪之前的城邦、王国、帝国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民族君主国主要是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1、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抗击伊斯兰教徒建立起民族国家2、百年战争与英法的兴起起源:法国想将英国势力赶出欧洲大陆影响:法国王室趁机建立起强大的王权;英国转向海上发展取得了海上霸权3、德意志和意大利依然处于混乱之中4、俄罗斯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和阿基坦公爵。民族君主国的特点:国王拉拢新兴资产阶级对抗贵族的产物。近500年来相继的所谓“世界领导者”(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在它成为这种角色之前,无不现行确立了本民族国家,而对那些相继的所谓“挑战者”(西班牙、法国、德国、苏联)来说,确立本民族国家是形成挑战能力的先决条件。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西班牙国王奥地利皇帝波西米亚国王尼德兰所有者匈牙利的保护者黎塞留(1585~1642)法国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被后人称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能永生,救赎唯有现下,否则万劫不复。——黎赛留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欧洲列强均想插手德意志事务,以获取利益: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与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及波兰的支持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组成联盟,并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长期战争使得双方消耗巨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被迫求和,三十年战争结束。1643年,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小镇开始和谈,前后持续5年之久,期间双方边打边谈,大部分参战国在1645年接受停战条件,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59年。和约内容:领土问题宗教问题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和约影响: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法国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以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的观念得到发展世俗王权体制得到加强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制度时间战争参战方1参战方2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战争英国荷兰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荷兰、法国、丹麦1667-1668年遗产战争法国西班牙1672年法荷战争法国荷兰1672-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法国荷兰英国、荷兰法国时间战争参战方1参战方21701-1709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国、荷兰1700-1721年北方大战俄国、丹麦、波兰瑞典1718-1721年英西战争英、法、荷、奥西班牙1733-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法国俄、奥、普1740-1747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普、法、西奥、英、荷、俄1756-1763年七年战争英国、奥地利法国、普鲁士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欧洲,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宗教信仰而战,他们对和平和战争的的抉择,更多地受到国家利益的左右。从三十年战争之后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逐渐成为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后,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吉伦特派取得政权。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1795年,受巴黎督政官之托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开始在军界和政界崭露头角。1796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多次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1798年,远征埃及。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802年8月,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正式加冕。从1803年开始,拿破仑就开始构思通过法国海军穿越英吉利海峡以图侵略英国。1805年,法国海军在和英国海军的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停止了入侵英国的计划。反法同盟时间成员国著名战役结果第一次1793-1797年英国、奥地利、普鲁士、荷兰土伦战役、镇压保王党战役、曼图亚战役法国取得胜利第二次1798-1801年俄国、奥地利马伦哥会战法国胜利,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三次1805年英、俄、奥、普、丹、瑞、土乌尔姆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奥战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第四次1806-1807年英、俄、瑞、普耶拿战役、艾劳会战、弗里德兰战役法胜,法、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反法同盟时间成员国著名战役结果第五次1809年英国、奥地利瓦格拉姆战役法胜,法、奥签订《维也纳合约》第六次1813-1814年俄、普、英、瑞、奥、西班牙、葡萄牙莱比锡战役拿破仑兵败被俘,法国与同盟国签订《枫丹白露条约》,拿破仑被囚禁于厄尔巴岛第七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