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导游讲解方法分段讲解法•分段讲解法就是对那些规模较大、内容较丰富的景点,导游人员将其分为前后衔接的若干部分来逐段进行讲解的导游方法。一般来说,导游人员可首先在前往景点的途中或在景点入口处的示意图前介绍景点概况(包括历史沿革、占地面积、主要景观名称、观赏价值等),使游客对即将游览的景点有个初步印象,达到“见树先见林”的效果。然后带团到景点按顺次游览,进行导游讲解•在分段讲解时,关键注意每个景点应该如何衔接使得导游讲解环环相扣、景景相连。突出重点法•(一)突出景点的独特之处•(二)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三)突出游客感兴趣的内容•(四)突出“……之最”•数数山西有哪几最?触景生情法•触景生情法就是在导游讲解中见物生情、借题发挥的一种导游方法。在导游讲解时,导游人员不能就事论事地介绍景物,而是要借题发挥,利用所见景物制造意境,引人入胜,使游客产生联想,从而领略其中之妙趣•触景生情法的第二个含义是导游讲解的内容要与所见景物和谐统一,使其情景交融,让游客感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武汉东湖风景区听涛区,游客可看到有“活化石”之称的珍贵植物——水杉。导游人员在介绍水杉的发现过程和科学价值后,向游客特别说明:“为纪念水杉这一古老树种在湖北发现,并以其刚毅坚强、耿直不阿的精神象征英雄的武汉人民,水杉被定为武汉市的市树”;然后进一步发挥:“那么,武汉市的市花又是什么呢?那便是不畏寒威、独步早春的梅花,它象征着武汉人民的刚强意志和高贵品质”;最后,还可向游客讲解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著名诗句。•在湖北九宫山云关道上有一观音崖,崖下有一天然石床,传说死在石床上的人能超度成仙。九宫山道祖张道清死前留下戒规:每年只能有一个道士去石床等死。有一年,两个道士同时得病,都想抢先占床登仙,结果闹出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道士争死”的趣事。游客望着这张5尺多宽、6尺多长的石床,听着导游人员风趣的讲解,定会发出欢快的笑声。制造悬念法•制造悬念法就是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时提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故意引而不发,激起游客急于知道答案的欲望,使其产生悬念的导游方法,俗称“吊胃口”、“卖关子”。通常是导游人员先提起话题或提出问题,激起游客的兴趣,但不告知下文或暂不回答,让他们去思考、去琢磨、去判断,最后才讲出结果。这种“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引而不发”的手法,一旦“发(讲)”出来,会给游客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依水傍池,面东而立,亭后装一大境,将对面的树石檐墙尽映其中。对这个亭子的介绍有两种方法,效果完全不同。•一位导游员介绍说:“如果在晚上,当月亮从东墙上徐徐升起,另一个月亭也在水波中荡漾,这镜子安置得十分巧妙,从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个月亮。”游客们看了看镜子,并未引起多大兴趣。•另一位导游员将游客带到亭中,这样介绍说:“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在这里可以看到三个月亮。”他微笑着,望着游客,并没有立即往下讲。游客们好生奇怪,都以为是听错了或是导游员讲错了,最多只有两个月亮:天上一个,水池里一个,怎么可能会有第三个呢?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迷惑不解的表情。这时,导游员才点出:天上、池中,还有镜里共有三个月亮,大家才恍然大悟,在响起一阵掌声、叫好声之后,也更领悟到镜子安置之巧妙,印象特别深刻。问答法•(一)自问自答法•(二)我问客答法•(三)客问我答法•(四)客问客答法我问客答法•导游人员要善于提问题,但要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希望游客回答的问题要提得恰当,估计他们不会毫无所知,也要估计到会有不同答案。导游人员要诱导游客回答,但不要强迫他们回答,以免使游客感到尴尬。游客的回答了不论对错,导游人员都不应打断,更不能笑话,而要给予鼓励。最后由导游人员讲解,并引出更多、更广的话题。客问我答法•导游人员要善于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和他们的想象思维,欢迎他们提问题。游客提出问题,证明他们对某一景物产生了兴趣,进入了审美角色。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幼稚可笑的,导游人员也绝不能置若罔闻,千万不要笑话他们,更不能显示出不耐烦,而是要善于有选择地将回答和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过,对游客的提问,导游人员不要他们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一般只回答一些与景点有关的问题,注意不要让游客的提问冲击你的讲解,打乱你的安排。在长期的导游实践中,导游人员要学会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善于思考,掌握游客提问的一般规律,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客问我答”的导游技巧,以求随时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客问客答法导游人员对游客提出的问题并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有意识地请其他游客来回答问题。亦称“借花献佛法”。导游人员在为“专业团”讲解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时可运用此法,但前提是必须对游客的专业情况和声望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事先打好招呼,切忌安排不当,引起其他游客的不满。如果发现游客回答问题时所讲的内容有偏差或不足之处,导游人员也应见机行事,适当指出,但注意不要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此外,这种导游方法不宜多用,以免游客对导游人员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不信任感。•岳在古今汉语中均为高大的山的意识,五岳就绝对海拔高度和山体规模而言,并不是我国最高大的,但由于五岳之名是中国古代帝王封赐的,这些山地都曾是历代帝王登基后举行盛大封禅活动的场所,故闻名天下。一般是指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北岳山西恒山,南岳湖南衡山,中岳河南嵩山。”然后,导游人员进一步提问“五岳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提问后可稍作停顿,观察游客的反映,如游客踊跃回答,应待游客回答后做总结或补充;如游客回答不出,再予以讲解。“东岳泰山以雄伟著称,西岳华山以险峻著称,南岳衡山以秀丽著称,北岳恒山以幽静著称,中岳嵩山以峻闻名。”虚实结合法•虚实结合法就是在导游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即编织故事情节的导游方法。•在实地导游讲解中,导游人员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任何“虚”的内容都必须落到“实”处。•导游人员在讲解时还应注意选择“虚”的内容要“精”、要“活”。所谓“精”,就是所选传说故事是精华,与讲解的景观密切相关;所谓“活”,就是使用时要灵活,见景而用,即兴而发。•游客:听说“楼外楼”餐馆中有一道“宋嫂鱼羹”的名菜,您能不能给我们说说它的来历?•导游员:好的。这事得先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说起。据说,北宋末午徽、钦二帝被金人北虏,康王赵构南逃,建都临安(即今杭州)。当时有一妇女,人称宋五嫂,不甘受入侵者的统治,也从北地逃来临安,同小叔在西湖边捕鱼为生,艰难度日。一日,小叔淋了暴雨卧病不起,五嫂在为其煮鱼烧蛋补养身子时,一伙官兵来村抓丁造皇宫。五嫂苦苦哀求,不慎碰翻了灶上的酒醋瓶。待官兵走后,锅中的鱼蛋已煮成羹状,但小叔吃着却觉鲜美异常,胃口大开,健康很快得以恢复。•清道光年间由陈姓秀才创业的“楼外楼”餐馆,发掘整理出这道名菜,既承旧法,又有提高。除以鲜嫩的桂鱼肉、鸡蛋黄为主料外,配以金华火腿丝、笋尖丝、香菇丝等佳料,以鸡汁汤烩制。此菜配料讲究,精工烹制,色泽黄亮,鲜嫩滑润,宛若蟹羹,故又称“赛蟹羹”。当年,新开业的“楼外楼”就以此天珍美味南宋名羹独步杭州,店业因而大振,成了杭州饮食业中之“名家驰誉者”。今天“楼外楼”的“宋嫂鱼羹”经老厨师们切磋琢磨,不断提高,已更属上乘之品,它开胃健脾,营养丰富,深受中外宾客喜爱,被视为巧夺天工的珍品。类比法•类比法就是在导游讲解中用风物对比,以熟喻生,以达到类比旁通的一种导游方法。导游人员用游客熟悉的事物与眼前景物进行比较,既便于游客理解,又使他们感到亲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要正确、熟练地使用类比法,要求导游人员掌握丰富的知识,熟悉客源国,对相比较的事物有比较深刻的了解。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要将他们知道的风物与眼前的景物相比较,切忌作胡乱、不相宜的比较。正确运用类比法,可提高导游讲解的层次,加强导游效果,反之,则会惹游客耻笑。画龙点睛•画龙点晴法就是导游人员用凝炼的词句概括所游览景点的独特之处,给游客留下突出印象的导游方法。游客听了导游讲解,观赏了景观,即看到了“林”,又欣赏了“树”一般都会有一番议论。导游人员可趁机给予适当的总结,以简练的语言,甚至几个字,点出景物精华之所在,帮助游客进一步领略其奥妙,获得更多更高的精神享受。•显通寺的四大怪:•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掉•一蔓千枝,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季花卉,五福捧寿,六合通顺,乞巧回纹,八骏,九狮,葡萄百子•白菜百财•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一)简述概况法以云冈石窟为例,有的导游,在领着客人一进入云冈石窟大门后,便立刻在刻有云冈全景的标牌前开始了有关云冈石窟概况的长篇介绍。然而,遗憾的是,还没等导游讲完,客人们便已显得不耐烦起来,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自顾自地四处拍照,还有的则因忍受不了盛夏烈日的当头暴晒而远远地站在树阴下乘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游客们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云冈石窟后,都有希望尽早亲眼目睹云冈雕刻艺术风采的迫切心理所致。俗话说:“先睹为快”、“百闻不如一见”,此时,导游应正确把握客人的心理,在讲解概况时,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将云冈石窟的主要情况如:现有洞窟数、佛像总数等简要地介绍给游客后,尽快带领客人们进入洞窟参观。至于概况中的其他内容,可在相关洞窟中再作详细介绍。那时,面对实物,客人们不仅会一丝不苟地认真听讲,而且会听得津津有味。•(二)自我见解法使用这种方法导游,要求翻译导游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学术水平。在为游客,特别是专业、学术团体讲解景点中某些专业内容和问题时,导游应在大量事实及论据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讲出自己对这些内容和问题的独到见解。以“我认为”....”,“我的看法是·.....”的方式去讲解,不仅会引起客人们的浓厚参观学习兴趣,同时也会赢得客人们对导游由衷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加深客人与导游的感情,促进导游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导游讲解为例,在该殿正中自北向南,分别塑有三尊辽代佛像。关于这三尊佛像究竟是什么佛,目前学术界争论不休,各持己见。有说是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佛横三世佛的,有说是过去、现在、未来即燃灯、释迦牟尼、弥勒佛竖三世佛的,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北面主佛的两侧所塑的弟子群像中,有一尊被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合掌露齿菩萨”的“中国辽代塑像之代表杰作”。•然而,如此引入注目的塑像,关于其为何呈“露齿微笑”状,迄今为止,却无一人作过分析和论证。就此像,我在大量调查和研究资料、碑文之后,作出了自己的论证,并向日本专家、学者等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合掌露齿微笑像,是根据佛经中,释迦牟尼佛“拈花”示涅架安详相,弟子中惟有迦叶“微笑”表示“领悟”,因而得受“正法”的典故,以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为原型所塑造的。据《联灯会要》卷一及《释氏稽古略》卷一载: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即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释迦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架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另据(宗门杂录》载:此典故原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佛祖统纪》中,金色波罗花条亦引此说,禅宗据此尊迦叶为禅宗初祖。因此,“合掌露齿微笑”像,乃禅宗初祖迦叶因顿悟佛机而“微笑”之像。砖刻等推论,华严寺实为“华严禅宗”之寺院。从这一点上讲“薄迦教藏殿”所塑“合掌露齿像”亦非迦叶莫属。•又据史料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架后不久,召集佛经第一次“结集”,使佛经得以万古流传的人物便是摩诃迦叶。将迦叶供于本是藏经之处的“薄迦教藏殿”中,可谓尽善尽美,恰如其分。由此推论,北面主佛乃灵山拈花说法时的释迦牟尼佛,,而其他二尊主佛则分别应为“三身佛”中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和报身佛卢舍那佛(这里的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对此,明代重修该殿时所遗存的两块分别标有“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匾,亦可作为佐证。再从明代重修华严寺时留下的众多禅宗的对联、禅师语录砖刻等推论,华严寺实为“华严禅宗”之寺院。从这一点上讲“薄迦教藏殿”所塑“合掌露齿像”亦非迦叶莫属。•(三)以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