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返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返回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返回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因此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返回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返回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返回(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历史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怎样?历史是由谁创造的?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返回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第一性、决定的要素,是唯心史观,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则是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返回两种历史观的对立表现:唯物史观唯心史观A.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B.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B.认为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意识推动的。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返回•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和物质动因,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只考察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返回•思考并回答:•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罪魁祸首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一书,因为这本书宣扬了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复仇主义,如果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开明政治家在阅读了该书后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还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认识错误造成的,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正确意志决定的,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是江泽民、朱熔基的“旨意”,你对这些观点如何看?为什么?返回•此些观点夸大了希特勒个人的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二战是帝国主义列强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物质利益),希特勒的思想反映和适应了当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利益需求……返回(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A.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B.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返回◆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返回•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场所和资源)•B地理环境的好坏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C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地理环境能促进可持续发展。•D为人类审美活动、休闲、娱乐、旅游提供对象。返回反对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不同气候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们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返回•分析:•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决定社会意识。返回••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还要受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制约。返回•人口因素的作用:•A人口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人口数量、分布及增长的快慢是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能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C人口的构成状况和质量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思考:我国当前面临那些最紧迫的人口问题?返回•反对人口决定性论•人口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人口的社会作用必须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返回(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2、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机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c.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返回(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变化和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的内容依赖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返回◆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返回◆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返回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返回(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A.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B.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返回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另一类为非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包括:A、运筹性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这类因素的作用在于通过对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选择,调动、处置、匹配等手段,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从而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返回B、渗透性因素。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这类因素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在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各实体要素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C、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这类因素本身并不是生产力,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上层建筑。教育的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返回课堂分析: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要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渗入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之中,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结合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与劳动对象结合,使其质量提高,品种不断增加;返回与劳动资料结合引起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现代生产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递系统都是科学技术渗入到其中的结果。);与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等结合使其管理日趋现代化,决策科学化。返回(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A、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结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这三项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为什么?)返回(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a.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b.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a.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b.当它们不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返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在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其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决定该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返回(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图示):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于返回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返回(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返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观看教学影音资料《大跃进》返回大跃进返回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返回(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A.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返回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两个层面。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是一定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反映着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返回(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A.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B.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成C.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D.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体与政体返回◆国体与政体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2、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说来,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返回(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

1 / 10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