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简介(一)经济发展的主导理论1.线性阶段理论: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主要代表理论——罗斯托的增长阶段论。2.结构变革理论:19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理论——刘易斯的发展理论农村——城市——城乡协调(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是确立一国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了解区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一定时期区域发展的起点、方向、目标和任务,从而为区域发展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因盲目地高估或低估所造成的决策失误。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度(一)国民生产总值1.含义: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2.计算方法: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资产收入-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作为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但也是不完全的。国民生产总值只能反映物质方面的一部分,社会制度、法律治安、分配制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闲暇时间、环境质量、家务劳动等都有可能改变生活质量,但国民生产总值却不能反映这些。还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生产水平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可能使人们工作时间缩短,自由支配时间延长,从而使人们过上更惬意的生活。可见,如果要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必须进行一定的修正。(二)综合性指标体系1.UNRISD(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指标体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衡量标准》一书中,提出了包括15个指标在内的区域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其中包括9项社会指标,6项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包括:(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6)每千人中报纸发行份数;(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11)人均电力消费;(12)人均钢材消费;的农业产量;(13)人均能源消费的农业产量;(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对该指标体系的评价1.按这个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用来反映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确切。2.缺陷:因为这些指标是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设计的,强调对产出的衡量,并且是根据结构变化而不是人民福利去衡量发展过程,在方法上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的假定。这些指标难以集中起来,全面评价一个国家物质福利水平。2.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指标体系。PQLI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其好坏程度得分,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PQLI。(三)城市化水平1.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能影响到非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不断改变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地变化,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其产生的效应有三:一、促进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二、带动了城市环境的改善;三、引导了市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市民可较好的享受城市良好的医疗、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信息等服务。我国目前城市化现状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与世界上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严重滞后于世界整体城市化进程。据估计,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向城市的快速集中,城市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将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大城市、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城市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聚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而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四)产业结构高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各产业产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五)环境优化程度地方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①硬环境主要是指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交通、通讯、能源、城镇基础设施等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这些基础条件构成经济活动的物质平台。硬环境越完善越有利于投资。优化投资硬环境,能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一个区域创造良好的平台。②软环境涵盖多方面内容,不仅涉及人的观念、思维、认识,还涉及体制、政府职能转变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善软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投资软环境,能为资本、人才、项目进入一个区域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六)创新能力1.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以后又在其他著作里加以应用和发展。2.熊彼得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新组合包括: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NIS)的研究起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显示,中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在72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5位。目前,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目前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有20个左右国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一)德国历史学派代表毕雪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封闭性的家庭经济,其特点是对于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无论是原料还是制成品,皆缺乏任何的交易。②城市经济,当交易发生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时,便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从家庭经济到城市经济,从无交易到有交易的变迁过程,须花几百年去完成。③国民经济,其特征是批发买卖和市场的建立。政治组织的兴起是城市经济变迁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原因。(二)李斯特的阶段论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意图在于强调不同的国家应当根据本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选择适合本国的独特发展道路,制定相应政策,而不要照搬别国的经验和做法。李斯特认为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业和制造业阶段———农业、制造业和商业阶段。(三)弗里得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得曼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前工业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阶段;④后工业阶段。(四)施穆勒六阶段论施穆勒认为,对国民经济形成及其发展的理解不仅应当考虑到经济结构,还应当考虑到社会结构,并且认为国家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促使本国经济向高度发展阶段推进。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财富的增长,还意味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包括伦理、心理因素在内的观念的变化。基于此,施穆勒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氏族和部落经济、马克公社或村落经济、城市经济、地域经济、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六个阶段。(五)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美国经济于1873年完成了它的腾飞,到1900年,美国结束了第四阶段(奔向成熟阶段)的发展。中国经济起飞阶段主要发生在1952—1958年间,后来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原因,中国第二步战略一直延迟到1978年才开始,这不仅阻碍了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目前市场的主导地位已基本确立,但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完善。以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这些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国家,他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步跨越,正在向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迈进。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结构复杂,政治转型困难重重,工业化之路也不平坦。(六)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1.四阶段理论①不发展阶段或不发育阶段②成长阶段③成熟阶段④衰退阶段2.三阶段理论①处于待开发或不发育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很高的比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②处于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居主导地位,地区优势产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中,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基本要素”的素质——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完善投资环境;③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工业化历史较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第三产业也相当发达,在极化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下,生产门类齐全、协作配套条件优越,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人才素质高,但过度集聚导致“集聚不经济”。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划分方法①区域经济总规模: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表示;②经济增长活力:以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值的年递增率表示;③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资金占用系数);④工业化结构比重数:⑤结构转换条件: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主导指标,并兼顾人口规模、资源丰度和现有结构层次⑥人口文化素质(百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数/百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数)⑦技术水平指数:⑧居民生活质量:以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表示。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⑨城市化水平:上述9个指标全部计算出来以后,再计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综合指数,以全国平均值为参照,根据各省市区的综合指数与全国国平均值的高低关系,将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划分为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和不发达区。(二)蒋清海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传统经济阶段;②工业化初级阶段;③全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1)产业结构:工业化系数;产业构成、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工业化程度、主导产业(2)空间结构:城市化水平;城市体系:①城市数目与等级结构;②城市平均规模;③城市首位度;④城市密度⑤城市空间组合(3)总量水平:除了GDP、人均GDP,消费结构外,还考虑人均收入水平、支出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以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北京、广东、湖北及西藏为例,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认为:北京市区域经济处于全面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演变阶段,广东省处于全面工业化阶段,湖北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全面工业化过渡阶段,而西藏自治区尚处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初期演变阶段。(三)国外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日本学者井村干男提出了按基本条件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思路划分发展阶段的方法。①基本条件,分别用自然资源贡献度和人力资源规模作为判断指标。此值在300美元以上者为资源大国;100~300美元之间的为资源中等国家;100美元以下为资源小国。(1.39和1.94为调整人力资源数量的系数,表示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力的工资为1时,接受过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