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张图彻底看懂中东恩怨情仇为什么老打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40张图彻底看懂:中东恩怨情仇为什么老打仗地图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了解世界,特别是中东。一个地方的政治边界和人口分布是由许多方面塑造的。这里有40幅图,大概讲述了中东历史、现在,和当今地区最重要的一些故事。中东历史部分1.“肥沃新月”,文明的摇篮“肥沃新月”是西亚古文明的发源地,包括西北—东南走向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及略作东北—西南走向的西亚裂谷带中、北段。两区相会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以西地方,在地理分布上合成一个新月形地带,包括今伊拉克东北大半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约旦西部。在此地带内,因灌溉水源丰富或降水较多,有利于农、牧业与文化发展。与北面地形崎岖的托罗斯山、扎格罗斯山,或与南面荒旱的阿拉伯高原相比,都显得较为肥沃,因此得名。从公元前9000年开始,人们就已开始在该地带内进行农业种植活动。在公元前2500年时,苏美尔人在这里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复合型社会,与今天的“国家”概念十分相似,有完善的成文法典和政治系统。2.古代腓尼基人是如何从黎巴嫩穿越地中海的?腓尼基人(Phoenician)是一个古老民族,生活在今天的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又称闪美特人,闪族人,创立了腓尼基字母。他们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300年,他们建立了庞大的海上贸易网络(图上用红色表示),与希腊人(用棕色表示)共同分享地中海的航路。一些腓尼基人最远甚至抵达了不列颠群岛,其他人则在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建立了众多殖民地。他们创立了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中东地区与北非地区之间的文化纽带,就在今天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仍沿用了古代腓尼基人所起的名字。3.中东在历史上曾三度向欧洲地区传教?算上伊斯兰教,中东地区历史上曾四度向欧洲地区传教,但图上只标明了前三次,第一次是犹太教,最初是在公元1和2世纪之间,随自然迁徙的移民传向欧洲,还有一些则是由被罗马人强制驱逐的犹太人所传。第二次是密特拉教,时间在公元3世纪,主要在今天的土耳其及亚美尼亚地区传播,当时这两个地区均属于罗马帝国。后来基督教完全取代了密特拉教,并成为了罗马帝国官方认可的国教。之后的几百年间,基督教也成为了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图注:传教区域,公元0至600年红箭头:犹太教天蓝箭头:密特拉教深蓝箭头:基督教蓝点:密特拉传教地点粉色区域:公元600年时信仰基督教的区域深蓝区域:改为信仰拜火教4.默罕默德的伊斯兰教是何时征服中东的?公元7世纪初,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所在地区,先知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原意为顺从、和平)。此后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很快覆盖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政权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两大帝国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国正式建立。从公元632至652年间,阿拉伯帝国已将领土扩展至整个中东、北非、波斯以及南欧的部分地区。在帝国范围内,他们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以及中东的概念,这些都为日后中东的伊斯兰教兴起奠定了基础。5.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版图这张图展示了公元750年的世界政治版图,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处于倭马亚王朝时期,这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四位哈里发执政结束后,由前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所创建。统治时间自公元661年始,至公元750年终。该王朝是穆斯林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当时能与阿拉伯帝国抗衡的只有位于今天中国境内的大唐王朝。6.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与衰落奥斯曼帝国由突厥人建立于1281年,灭亡于1922年。奥斯曼苏丹是当时伊斯兰世界的领袖。16世纪日趋鼎盛,成为世界强国。其领土在17世纪达最高峰。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但奥斯曼帝国于17世纪趋于衰落,在与俄国,奥地利,英国等西方强国作战中败下阵来,沦为“欧洲病夫”,失去了其广大的领土。一战时参加同盟国阵营。战败后被迫签订亡国的《色佛尔条约》。土耳其爱国青年凯末尔领导起革命,击退欧洲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7.1914年的中东地区1914年对于中东地区来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东地区结束了长达500年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转入了约百年的欧洲统治时期。西欧列强国家在这时处于崛起时期,他们瓜分了包括原先阿拉伯帝国领土内的北非地区,划分为多个殖民地,整个地区都分为了欧洲统治区或奥斯曼帝国统治区。当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战败,原先的势力范围被欧洲进一步瓜分,注意图中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这些范围日后成为了正式的独立国家的国境线。8.《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后的中东地区《赛克斯-皮科协定》是一战期间,英国与法国于1916年5月16日签订的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因谈判人英国代表M.赛克斯和法国代表G.皮科而得名。协定包含的内容如下:(1)黎巴嫩和叙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包括西利西亚),由法国直接占有(图中的蓝色部分);(2)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两港,由英国直接占有(图中橙色部分);(3)巴勒斯坦地区由国际共管(图中黄色部分);(4)在叙利亚东部和摩苏尔(图中“A区”,归法国管辖)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约旦(图中“B区”归英国管辖)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或独立的阿拉伯邦联国家;9.一动图看懂中东地区的帝国历史变迁图库\yjsZp0633-mobile.mp4yjsZp0633-mobile.mp4这张动图展示了过去5000年来,中东地区的每一个帝国的历史变迁。10.一动图看懂伊斯兰国家的历史变迁张动图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历史学家MichaelIzady制作,展示了从公元1450年至今的政治版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500年中,中东的大多数地区都在土耳其人、波斯人和欧洲人这三者之间轮换控制。只有埃及和摩洛哥两个地区是例外,和其他地区相比,这两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这也是在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中,这两国常常会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的原因。11.2011年“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这场规模空前的暴力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横扫中东,所有阿拉伯国家几乎无一幸免,但是,除了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埃及(埃及革命)、利比亚(利比亚内战、后演变为利比亚战争)、也门(也门起义)、叙利亚(叙利亚内战)的动荡和更迭比较激烈之外,位于海湾和西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国家,如沙特、卡塔尔和巴林等则在短暂混乱后平稳过关。图注:深棕色:起义成功被镇压浅棕色:国家政权被颠覆红色:革命战争爆发浅红色:正在实行改革浅白:半民主化白色:稳定度过闪光点:内战中现代中东部分12.今天的阿拉伯方言这张地图展示了世界上的众多阿拉伯语国家的语言差异。回溯到公元6和7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时期,从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整个中东地区的语言几乎都统一为阿拉伯语。在约1300年之后,不同地区的阿拉伯语已转变为不同的方言,不同地区的人们无法理解对方的语言,有时这就为爆发矛盾和冲突埋下了隐患。13.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划分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伊斯兰教内教派很多,有报道说多达70多个,但主要是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当时他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即继承人,也没有谈到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逊尼派虽然将其他不同信仰视为异端,却同时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努力调合真主的无限权威和人的责任这两个观念。“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或者“派别”、“同党”。该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内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派一直进行着激烈斗争,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海湾地区是什叶派穆斯林集中的地区,但该地区除伊朗外全部是逊尼派掌权,什叶派一直在为争取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分配而斗争。图注:灰色部分:多数为逊尼派黄色部分:多数为什叶派14.中东地区的民族划分图中最重要的民族颜色是黄色,即代表阿拉伯人,在大多数中东国家都占有较大的人口比例。粉色为犹太人、绿色为土耳其人、橙色为伊朗人,深红为库尔德人。15.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比重本图展示了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穆斯林所占世界人口的总比重,可见穆斯林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已不仅限于中东地区,在亚洲,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其余比较高比重的国家位于非洲。伊斯兰世界起源于中东,但现在已在不断发展壮大。图注:右上角饼状图:蓝色:穆斯林总人口15.7亿,灰色:世界总人口68亿图上的数字单位:百万人巴以冲突部分16.以色列1947年建国与1948年阿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3张图完整展现了1947年至1948年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战况。最左:1947年联合国划分计划蓝色部分:预定的犹太国领土白色部分:预定的阿拉伯国领土红色部分:国际社会共管的耶路撒冷城区中间:1948年6月阿拉伯四国(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联军入侵绿色部分:阿拉伯联军推进方向及占领区域黄色部分:以色列控制区最右:1948年7月以色列军队反攻棕色箭头:以色列军队反攻方向深黄色部分:以色列军队收复区域绿色部分:为巴勒斯坦人留下的居住区域17.以色列领土变迁(1949至1967年)以上图片展示了以色列1948年至今的领土变化。左图中的加沙地带当时还处于埃及控制,约旦河西岸则由以色列人控制。1967年,“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最终击败了由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组成的联军,之后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到1979年3月31日,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后,以色列才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但仍占领着其他区域至今。图注:左图:1949年停火线红虚线:停火线阴影区域:以色列控制区白色部分:埃及控制区右图:1967年以色列占领区深色部分:以色列于1957年占领的区域。18.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设置的定居点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人在约旦河西岸修建了大量定居点(包含约50万定居者以及130个社区),这些定居点为巴以和平带来了极大障碍。深黄色部分:巴勒斯坦人密集居住区浅色部分:人口稀少区域白色部分:隔离墙区域19.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2006年黎巴嫩战争)本图展示了2006年,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之间的冲突情况,也显示出以色列与敌方作战的情况发生了极大改变,以色列变为了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而真主党武装则是非对称作战的另一方。为削弱真主党势力,以色列发动了多次空袭和炮击行动,并且还派出海军舰艇,封锁黎巴嫩水域,实际效果十分有限。遭受巨大损失的实际是黎巴嫩和以色列平民。图注(从上到下):以军地面行动真主党袭击以色列空袭黑虚线:以色列部队活动范围红虚线:黎巴嫩水域战舰符号:以色列海军封锁20.世界上承认以色列、巴勒斯坦或同时承认的国家巴以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关注焦点之一。本图展示了不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深蓝部分: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浅蓝:承认以色列,以及与巴勒斯坦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灰色: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