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经济发展与部门、地区优先顺序的关系经济发展与部门、地区优先顺序的关系一.“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二.世界经济周期与不平衡性质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三.平衡、非平衡增长论的政策方案四.我国的产业、地区结构问题与对策第一节“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平衡增长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不平衡增长论: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多元经济论”和“聚集经济”理论平衡增长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认为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而影响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储蓄供给的不足,而是投资有效需求的欠缺,因此,对一种工业投资而不对其他工业同时作相应的投资,则投资将以失败而告终。返回不平衡增长论: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认为,束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决策能力或企业家才干。主张不要同时发展各项工业,而应当集中力量首先发展一部分工业(主导产业群),以之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部分工业的投资。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加速经济增长。不平衡增长论: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不平衡增长论者倾向于生产的专业化,重视出口和市场机制的作用。1、“后向联系”:一个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2、“前向联系”: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平衡增长论: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部门的联系效应比较微弱(农业,特别是农民农业是缺少联系效应的),所以发展中国家要谋求发展,则必须集中力量,把资源投入联系效应较大的部门。1.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2.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生产部门返回“多元经济论”和“聚集经济”理论“多元经济论”:各国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资源等差异性大,必然存在不同的优势潜力,尤其是大国,多元经济是必然的。应当多元发展,不应强求一致。聚集经济理论:企业出现适当集中后,在市场、成本、交易、创新等诸多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它是经济增长中的正外部效应。聚集经济有几种表现形式a)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b)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和管理者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c)在大城市中成熟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机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聚集经济有几种表现形式d)城市的集中所带来的教育设施和娱乐、社交可吸引高素质人才和管理人员;e)城市的集中可以交流信息;f)企业的集中可以使竞争更加充分,大大强化企业的创新动机。城市发展的聚集过程具有乘数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新工业建立——地方就业增加、人口增加——消费品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对外贸易扩大——相关产业发展——地方财富增加——税收收入增多——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建立新工业。中国地区经济布局理论①“山、散、洞”与“大三线建设”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③经济特区、开放地区与城市、西部大开发战略④“三极联动”:东部继续发展、加快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返回第二节世界经济周期与不平衡性质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发展极”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倒“U”型理论经济周期理论I.康德拉捷耶夫“长波”理论II.熊彼特“创新”(中波)理论III.基钦“短波”理论返回1、主张以非总量的方法安排计划增长不是在每个地区以同样速度增加的,相反,在不同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聚集的地区常常是在城市中心,这些中心就成为发展极。发展极对它所影响的广大地区发挥着“扩散效应”的作用(spreadeffects)2、“发展极”(DevelopmentPoles)有别于“增长极”:“发展极”理论的中心思想:假定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存在。这些企业是熊彼特模式的新企业,其投资的着眼点,不在于过去按常规办事而取得的成功,而在于未来通过创新而预期的胜利。因此,“发展极”是金融(资本)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生产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是“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2、“发展极”(DevelopmentPoles)有别于“增长极”:“增长极”的企业是“增长企业”,它们近似于“群集的追随者”,即追随、模仿创新企业而出现的一批企业。所以,增长极是由于发展极的充满活力的能动作用而成长起来的。发展极论者的政策建议是,如果一个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缺少发展极,那就应该创新发展极。“发展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一个活跃的城市中心,并不自然而然地就对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产业群的形成(推进型-创新型企业及其空间聚集);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是“发展极”形成的重要条件;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适当的周围环境:组织和制度资源。“发展极”可分作“吸收中心”和“弥散中心”两类:1.前者所起的作用是,把边沿地区的居民吸引到发展极来,减少边沿地区的人口压力,使农户的耕作面积扩大并改进生产技术,从而可提高边沿地区的人均福利水平;2.后者则是投资的结果,将增加边沿地区的人口密度。3、吸引中心的“回浪效应”(BackwaveEffect)吸引中心存在对“发展极”周边地区的不利影响(1)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结构”;(2)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快者越快、慢者越慢。但是,这种作用并非无限制的,在二元空间结构中,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该地区的生产成本将逐渐上升,外部经济效益逐步变小,经济增长势头减弱,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将向其他地区扩散,出现“扩散效应”。返回倒“U”型理论威廉姆森: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的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因此,尽管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是趋于均衡的。返回平衡增长论的三种方案1.消费品工业平衡增长――整个经济主要以消费品工业发展为内容,即根据消费需求的各类和数量及其变化模式,投资于各消费部门以保持其横向的平衡――同时建立一大批生产各种不同消费品的新工厂,就业机会就会增多,总收入提高,社会购买力就会增加,消化新工厂的产出品,产生“收入效果”。循环结果:打破市场狭小的局限——实现规模经济——价廉物美的产品——消费者从传统手工业那里转移出来,变传统市场为现代部门的市场,使产业最终扎根。平衡增长论的三种方案2.即在第一种方案基础上,扩大到基础设施的投资(交通运输、电力等)3.把范围扩大到生产各种资本品和投入物品的重工业,如此将产生“外部经济”(本部门扩大对外部门的影响及其相互促进关系)不平衡增长论的两种方案如果国内尚不存在中间投入型制造业,那么在一个国家就只有两种“最终产业”可以建立起来:1.将国内生产的或进口的初级产品加工成最终产品的制造业;2.将进口的半成品加工成最终产品的制造业。政策建议:1.当某些地区已积累起发展优势时,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先进地区,以求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2.各个地区的经济差距不宜拉得太大,当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后,为了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扩大,政府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来消除差别,应采取适当措施来激励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简要评价一.平衡增长论的前提是不现实的,假定各种资源无限供给,同时回避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二.两种理论都未解决两个基本问题:(1)一个国家的现代部门究竟由哪些部门组成?(2)部门投资的优先顺序究竟是什么?发展极在哪里?三.发展中国家产业体系的缺陷使之难以产生“连锁效应”仅仅提出了问题而未解决问题。返回我国的产业、地区结构问题与对策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看地区发展问题(1)外资驱动型(快速发展)和私企推动型(启动加速)——积累型和增长型差异(2)“同质竞合”与“小狗经济”(斑马经济)(3)外向型经济与内需拉动型增长“珠三角”与“长三角”“上海的谨慎和小气因为苏锡常与浙江民营经济的虎虎生气而得到弥补;当我们目睹世界五百强云集上海,台湾电子业龙头企业纷纷奔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连珠江三角洲的台商也蜂拥北上时,我们不得不为珠三角的明天担忧了”;“北京的腐败与广东的混乱,都不及上海的廉明与规范”。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根据区位特征确立地区发展战略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必须兼顾,地区差距不宜过大“梯度发展战略”:基于世界与一国范围内客观存在的经济技术梯度,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技术会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发展中国家必须消除封建割据和地区封锁,建立统一高效的大市场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正确认识政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