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V中考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试卷中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题型。通常材料解析题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部分,是由一则或数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其他材料构成,它主要是为考生提供答题信息;第二部分是设问部分,命题者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相应地提出问题,它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呈现的知识网络和材料所体现的各类信息,在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析。一、按材料类型分类的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一)文字型材料题是中考材料题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由一则或数则文字材料组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例如阅读材料:材料一: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材料二:明未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请回答(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2)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3)分析材料二,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隋朝。(2)便于统治者笼络人才(或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3)八股取士(4)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都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字狱。此类题目答题方法:一般情况下,先快速浏览材料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寻找材料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再把设问与材料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同时要特别注意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注释,在此基础上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结合点,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说不定答案就在材料中。材料题的设问一股由多个问题组成,要根据要求作答,简明扼要,避免长篇大论。(二)图表、数字型材料题,例如阅读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下表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的数据:(1)曹操和刘备的成功因素很多,材料一两幅图中表明他们两人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从材料二所示的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待人以诚,求贤若渴等。(2)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表和数字材料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解答此类型材料题,首先要弄清图表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特别要注意材料中前后的提示戈注释。回答问题时应抓住主题,简明扼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1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9.1%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几时成为定局?(3)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具体方法:先读数据表格的标题。年代和比较项等,再读数据及数据的变化。标题通常有提示作用,时间年代也是关键信息,通常是时间变化,数据也变化。分析表格,它是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的比较,在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在不断增加,占全国比重越来越大。答案:(1)答:南方户口数量不断增加,唐朝时接近北方,北宋时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在分析表格的基础上,解读材料二,得出结论)(2)答:经济重心南移;南宋。(透过材料反映的现象看本质)(3)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提问,该题的答案要从材料中提取,也要根据课本内容来回答)解题启示:要做好该类型题目,要学会分析表格数据,抓住对比项,领会题目的深意,提高分析综合能力。(三)混合型材料题,例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三:“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林则徐(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2)结合材料二、三说说鸦片输入的危害。(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数量不断增加。(2)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加剧中国的贫弱,削弱中国的战斗力等。此类材料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或数字材料同时呈现,它兼有上述两类材料题的基本特点,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要注意此类题型,文字叙述要么是对图表、数字的解释,起辅助理解的作用,要么是对图表、数字的深化,为设问提供更多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信息。文字材料与图表、数字在知识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因此,首先要读懂图表、数字,特别要注意图表、数字的提示或注释,有时它可能就是攻克问题的关键。(四)情景材料题特点:创设情景,灵活组织材料,突破常规设问,设问角度灵活多变。阅读下列材料:某学生小明为了撰写历史小论文,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中国近代学生爱国运动的资料,发现了于1919年5月4日发表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反映的是哪场运动?其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2)此运动的精神核心是什么?(3)此运动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具体方法:细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将其与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若遇到开放性的试题,还要在基础知识和历史观点的基础上,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此题创设了写论文找资料这样的情景,通过阅读,抓住关键时间“1919年5月4日”,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史实。答案便明了了。答案:(1)五四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2)爱国主义(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题启示:关注现实,关注重大事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用灵活的思维探究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五)历史结论题特点:引用课本或课外权威的历史结论,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要求还原历史,感受历史的产生和本质。我们应联系课本去辨析。阅读下列材料:“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回答:(1)清政府与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赔款最大的不平等条约各是什么?(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次反帝反侵略的斗争或对哪一位爱国志士最深刻?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4)面对列强的步步侵略,清朝政府日益腐败,加入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为改变中国的当时的命运,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具体方法:结论性材料叙述严谨,阅读材料时要速度稍慢,仔细阅读。此题围绕从1840年到1901年这几十年,中国受侵略的史实来提问,时间跨度不大,联系课本提到的知识便可以解题。答案:(1)答:鸦片战争。(2)答: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3)答:五四运动/孙中山等(答案不是唯一),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或爱国主义精神。(4)答:如撰写文章或示威游行,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暴行,教育和动员群众起来抗争等(言之有理即可)。解题启示:多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现象等的异同点,知识间的跨度要大一些。历史结论就是论点,在课本上去找到支持论点的论据,文字表达简要一些。(六)填表材料题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1)总结历史,完成表格。(3分)人物主要事迹共同意义林则徐左宗棠收复新疆黄继光(2)在近代史上抗击外敌的事件中,中国军队往往付出重大代价,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七)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33、探究与实践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1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2)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共4分)。(3)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你校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写出两条,共4分)我们倡议:第一、第二、第三、此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2)和第(3)问上。这两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按设问方式分类的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一)直接设问型,这类题目是中考中常见的。它首先提供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提出问题,以此来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渗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歌曲《松花江上》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九一八”指的是什么?《松花江上》歌词的内容反映了什么?(2)材料二所述与材料一所述之间有何联系?答案:(1)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大批东北人民被迫流浪在外,盼望早日收复自己的家园。(2)因果关系,正是因为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才使东北迅速沦亡,才使东北人民过着流浪生活。此类题目一般一个材料设置一个问题,材料可以是文字、图表、也可以是数字。做这类题目时,可以先看设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答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实意思,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得答题的重要信息,然后再从材料回到设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