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个体的发展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第一节个体发展的概念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三节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特性第四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2第一节个体发展的概念内容提要: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二、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3一、个体发展的含义发展首先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其次,发展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在生物学上的发展其实指的就是个体的发展,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间,在个体遗传的限度内,其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发展包括个体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变化;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年龄、学习经验等;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顺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而无可逆性.4二、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一)“最近发展区”理论(二)“一般发展”理论(三)“发生认识论”(四)“心理社会阶段论”5(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6(二)“一般发展”理论“一般发展”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来的。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可见赞科夫所要研究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心理的一般发展,即指其整个个性的发展。7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五大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8(三)“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根据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其他学科有关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理论。两个基本特点: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发生认识论不是或不只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要对各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发生认识论是跨学科的理论。9发生认识论的结论: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及活动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内心活动)。在活动和具体运算之间有一个表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中符号化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它使儿童种种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并且学会了语言。儿童在没有掌握语言以前,通过同化和顺应以及同化过程的逐步复杂化,掌握了类和关系。思维并非起源于语言,但智力越发展,语言的重要性也越大。儿童最初概念是前概念和前关系,以后发展到能稳定地区别个体和类。10运算的特征是归类和关系具有传递性和可逆性。成人思维中的逻辑结构和数学结构起源于儿童行动的一般协调,起源于儿童的归类、系列化和对应的行动。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主要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作用11壁橱桌椅窗户书架书包地板电视电脑微波炉被子铅笔苹果光盘枕巾毛笔香蕉鼠标沙发台灯辣椒冰箱黄瓜U盘葡萄茶几窗帘钢笔洗衣机12(四)“心理社会阶段论”此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13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内容提要:一、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二、环境三、教育14一、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一)先天因素的含义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和其他胎内环境因素。资料:孕妇营养和药物对胎儿发育和发展的影响15(二)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16二、环境(一)环境的含义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17(二)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18三、教育(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9(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它能对各种文化和因素加以选择和控制,截取其中符合社会要求和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排除那些不符合需要的文化因素;这种影响是教师引导的,是有目的的、有意识进行的;这种影响是有组织的、系统化的,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易于被他们吸收和内化。20第三节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特性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料: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六、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21资料: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22第四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认知-智能因素的特点(一)感知与观察的特点感受性提高;观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显著发展;观察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提高。23(二)记忆力的发展逐步进入记忆的最佳期;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显著发展;意义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对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记忆水平提高。24(三)注意力的发展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初中阶段达到高峰;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未达到成熟水平。25(四)想象力的发展有意想象迅速发展;想象的现实性增强;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26(五)思维的发展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明显提高;辨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27二、人格-情志因素的特征(一)情感、情绪的特点情绪情感更加丰富;情感倾向趋于定型;情绪强烈,易动激情;情绪仍不稳定,两极性明显;表情曲折,开始文饰。28(二)意志发展的特点行动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减少;近景性动机占主导地位;决心大于行动,计划较难维持;挫折承受力和调节力不强。29(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关注自己的体态、容貌和内心世界;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自尊心得到高度发展;中学生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闭锁性;自我控制力明显提高;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意识中有两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