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比较教育发展的动力第一节比较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一、比较教育的民族主义根源•二、作为比较教育基石的校园乐观主义•三、发展的神话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影响•四、比较教育发展根基的动摇(发展危机)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思考题:是什么推动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动力:1、民族主义;2、校园乐观主义;3、经济发展主义比较教育的民族主义根源:比较教育早期的发展,正是发生于政治民族主义的形成时期。巴黎的朱利安的小册子,尽管大谈国际主义,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主义思想。那时的比较研究者所关心和注意的只是自己国家的繁荣和幸福。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朱利安:一种明智的、自由的、杰出的政治就是从其他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中发现自己国家繁荣的途径。19世纪的旅行报告大多数出于这个动机。•比较教育很快产生了对其他民族精神的求知愿望。不过,比较教育的基本动力不是利他主义,而是民族间的竞争。这种现象今天依然如故,因为比较教育在本质上仍然坚持自己的民族主义根源。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作为比较教育基石的校园乐观主义思想根源:卢梭——如果人性本善,那么人的教育就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容易的。一切取决于在制度和方法方面建立适当的机制。这种观点被称为“校园乐观主义”,或者称为对学校机构的教育能力绝对信赖。渴望了解其他国家教育制度,其前提就是坚信:优化教育,意味着首先优化教育的组织机构。因此引起比较教育家教大兴趣的国家,是其学校机构成绩辉煌、效力较高的国家。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的工作相当粗糙,比较教育家局限于要求在自己准确再现外国制度的某种有趣的模式。•之后,人们发现这种移植是幼稚的、效力低下的。对有价值的制度进行模仿无关紧要,但与此相反,揭示效力的根源何在则有重要意义。萨德勒:“揭示那种在整个有效的教育制度中,实际地支撑学校制度并对其效率负责的精神上的、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力量。”(1947年)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但比较教育实践则是朝向建立有效的学校的可能性。如,康德尔德信念:他把其他国家看成是“实验国”或“示范国”,比较教育应该注意这些国家:它们拥有较发达的和较好的学校制度。“有较好的学校就有较好的教育”。“教育是学校的一种产物”。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发展的神话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影响这种发展主义的思想形成时代与民族主义和校园乐观主义形成的时代难分先后,但是这种观点的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达到了极盛。比较教育十分关注什么样的国家教育制度有效以及为什么有效。我们不需要证明什么是衡量一种教育制度效力的标准。如果一种教育制度提高了公民的能力,使自己国家达到较好的发展水平,那么它就是有效的。这些教育制度关注为各自国家培养能够提高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的人力资源。教育目的不是受教育者的人格,而是个人和民族共同体全体成员的福祉。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在比较教育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学说中的体现•研究对象学说之一:比较教育的对象是国家或民族。因此比较教育也可称为:“比较教育地理学”——如果说地理学实际上是解释地球世界和地表上人类活动的一种“解释性描述”学科,那么教育就是这些伟大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工业、农业、运输等活动属同一范畴。人文地理学包含几个明确的研究领域,其中有商业地理学、都市地理学甚至文学地理学等。以同样的方式,把有助于理解各种教育差别及其关系的所有研究领域都纳入教育地理学名称之下,这一可能的和令人向往的。(德贝塞,1974年)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许多比较教育家经常作为示范加以介绍的国家,是那些既具有高度发达的学校机构,又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舒尔茨经济学会会长就职演说: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不应仅仅看作是一项消费,而且提供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劳动力类型。以人力资本概念为基础,一些学者认为,任何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人口素质。•增长计算法: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不等,由余数,这就是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准有正相关。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章教育现代化与比较教育的制度化本书开篇于教育现代化,而终止于教育国际化,力图把比较教育在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勾画出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大发展,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旋律。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研究对象学说之二:比较教育本质上是“现代教育的比较史”•汉斯(1964年):比较教育的基础是历史,而且应当从“功能”上看待比较教育,它是另一种历史叙述方式。考虑到我们学科的功能主义,对教育发展的比较应当是历史地和依据不同国家的情况来考察“教育机构”的“功能”。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研究对象学说之三:比较教育是对当今世界现行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这是比较流行的观点。比较教育学科的特定对象是教育制度,其他教育学科实际上都没有研究这个对象。•但“教育制度”概念还没有搞清楚。有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人认为是“教育问题”。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比较教育目的的观点:理论派和应用派两派•理论派观点:•贝雷迪(1964年):像其他一些比较研究一样,比较教育的主要存在理由是其知识特性。我们研究外国教育制度只是因为我们想获得知识,因为人类总是追求知识……获取知识,是比较教育证明自己有权与其他学术领域共存的惟一理由。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应用派观点埃德蒙•金(1965年):从有比较教育时起,我们就以某种方式关心着它的用途。我们的前辈们在19世纪谈到过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以便帮助建立或重建学校制度。近来,我们学科的重要知名人士,发现了这些倾向,并描述了影响学校实际及课外教育发展的因素,以图将来所采取的决定能建立在较好的基础之上。实际上,在60年代,我们所有工作的内在目的都是有益于学校制度的改善,并因此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改善。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何塞•加里多著《比较教育概论》中关于比较教育的用途概括:•1、比较教育是为了认识和了解不同人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教育活动•2、了解其他教育制度,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康德尔在其著作的扉页背面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概括了这一特殊作用:“比较他人以认识自己。”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3、对别国的和自己的教育制度的这些认识有助于了解世界教育的主要趋势,也有助于选择更好的教育前途。•4、比较教育是提出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它是“教育政策”的得力助手。•5、比较教育能大大增进国际理解和世界和平,能为逐渐消除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观念作出决定性贡献。•6、比较教育也是援助发展中国家教育技术的有效手段。第二节比较教育发展前景一、修正比较教育学科对象二、修正比较教育目的三、比较教育的国际化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思考题:比较教育安身立命根基已经动摇、崩溃,比较教育发展路在何方?民族主义的危机民族主义理念把人类引向危险境地,累及全球。民族主义毒素蔓延而在我们周围形成各种恐怖行为。民族主义理想正在被两种表面上对立但实际上互补的倾向所取代:国际主义和地区主义。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校园乐观主义的危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是人类两种联系相当紧密的倾向。过分乐观常常导致悲观。伊里奇:我希望现在称为“学校”的机构到本世纪末只是一种过时的遗物。《学校消亡论》学校制度,不能继续抱有把自己等同于“教育制度”的幻觉。在所有国家中,随着公共教育制度的迅猛发展,其他非正式的和非计划性的教育渠道和分支渠道也得到增加。这是一种悲哀的和费解的悖论:学校也想成为排它的教育渠道,教育就越倾向于在校外甚至摆脱学校求得发展。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发展观念的危机纯粹的物质进步,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目的,这个观点不是新近才有的。人们越来越对这样一个事实产生厌恶感:我们的教育制度主要动机是物质进步,尽管这不是惟一的动机。人们看到的现实:经济-能源危机;工业化对生态的破坏;发达社会的道德衰败和随处可见的不幸,富国和穷国之间的无法缩小的差距等。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比较教育发展路在何方?一个发源于民族主义的学科,能有助于融化或溶解一些国家与另一些国家之间现存的无用屏障、偏见和不理解吗?比较教育必须重新深入仔细地提出自己的基本前提。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何塞•加里多著《比较教育概论》中关于比较教育发展前景的观点:•修正比较教育学科对象:比较教育的独有对象是教育制度。•修正方向:1、最好不涉及法律或政治制度,而只谈“社会制度”,不能把村法律或纯行政的规定混在一起。2、最好克服和超越“国民性”观念,探索人类自然共同体的教育特点,不管他们有没有形成一个国民政治单位。3、最好消除目前把“教育”和“学校”等同起来的观念和做法。应该继续努力“超越学校”,把学校当作众多重要教育因素中的一个来加以研究。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修正比较教育目的。比较教育的目的不是介绍需要模仿或否定的模式,而是要了解不同人民,学习他们的教育和文化经验。归根结底,比较教育部是孤立地来改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通过改善各种具体的教育制度(注意:不是学校制度)来改善整个世界的教育。这是核心问题。比较教育要真正努力改善全人类的教育环境。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面向21世纪,相互依赖的世界大家庭使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教育国际化将给比较教育带来一个新的春天。•“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名称变迁:1996年前后,比较教育研究所更名为此。•国际教育: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比较教育的国际化:我们认为比较教育大于一门学科。它是一切愿意贡献教育见解的社会群体的公共领域。……比较教育是国际(跨文化、民族间)教育交流的论坛。•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就是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形成、制度化以及国际化的过程。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国际化阶段,起始于1946年,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1968年创李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是世界比较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此,第四阶段还可细分成两个小阶段:1946年是国际化的第一阶段,而自1968年以来则是国际化的第二阶段。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顾明远薛理银著:把比较教育看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论坛这种观点与国际化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解决如何建构具有相互主观性的参照系统的问题也许是未来比较教育发展的关键。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博士论文:《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研究者:李现平。指导教师:顾明远。•尽管比较教育的实践可能是国家利益导向的,但是比较教育学却不是某个民族国家的比较教育学,而只能是人类共同的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者是由国籍和国界的,但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却是无国籍和国界的,它需要在不断拓展的思维时空里进行更伟大的思想创造与理论建构。也只有诞生了这种不断超越、富有远见和洞察力的比较学科——比较教育学,在它指导下的一国、一地区、一文化圈、一组织机构的比较教育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是世界性的和全球性的,才有可能避免种种偏见和短视的急功近利行为,走向可持续发展。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中国比较教育界应以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名义,努力创造先进的比较教育活动,并以卓越的工作和成绩为世界比较教育发展做出无愧于一个伟大民族和伟大文明的贡献。四、比较教育学史基础知识•假如还没有这门学科那么就去创造它•新的价值法则:我创造,故我在在21世纪,比较教育学者有必要叫响这样的口号:我创造,故我在。创造性是比较教育的本质属性。比较教育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发现不同民族国家教育制度共同点与不同点的简单性劳动,而是基于已有的共同点、不同点、相似点,在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