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余秋雨《柳武祠》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写于809年,即作者被贬职到永州的第五年,永州地处湖南两广交界处,时为蛮荒之地,但景色优美。“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听读文科文,找出文中带“始”的句子(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望西山,始指异之(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一段自余为僇人僇(lù)人,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其隙也隙,空闲。则施施而行施施(yí),缓慢行走的样子。第1段:字词解释漫漫而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无远不到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第1段:字词解释醉则更相枕以卧相枕,互相紧靠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第1段:字词解释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第二段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缘染溪缘,沿着。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木。焚茅茷焚,烧。茅茷(fá),茅草之类。箕踞而遨箕踞(jījù),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览,观赏。第2段:字词解释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皆在衽席之下衽(rèn)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岈然洼然岈(xiā)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第2段:字词解释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收缩。累积,重叠积压。莫得遁隐遁(dùn)隐,隐蔽、隐藏。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水。外与天际际,交会。第2段:字词解释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独特卓立。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lǒu):小土堆似的山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渺远的样子。灏(hào)气,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涯,边际,极限。第2段:字词解释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洋洋乎,广大的样子。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第2段:字词解释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第2段:字词解释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译文)这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满酌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一无所见,而我还不想回去。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你能用图示来表示此文的思路吗?漫游他山--()--()--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坐法华寺--过湘江--()--()--()--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穷回溪醉酒而归缘染溪穷高山俯视众山“始得”统摄全篇问题探讨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问题探讨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问题探讨有人说《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顥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常用文言虚词而(一)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和”、“与”。[例句]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顺承,译为“就”、“然后”。[例句]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③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常用文言虚词而④表修饰,译为“地”、“着”。[例句]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⑤表转折,译为“却”、“但是”。[例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⑥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句]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常用文言虚词而(二)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⑦表目的,译为“来”、“去”。[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⑧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例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常用文言虚词乎(一)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在”。[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二)助词。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乎②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③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例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矣!(《师说》)④表推测语气,译为“吧”、“呢”。[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常用文言虚词乎⑤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例句]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⑥用于句中,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例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常用文言虚词其(一)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或“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例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②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自己”。[例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常用文言虚词其③指示代词,译为“那(些)”、“这(些)”。[例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④指示代词,表范围之内,后面多为数词,译为“其中的”、“那中间的”。[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常用文言虚词其(二)副词,①表测度.译为“大概”、“恐怕”。[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表反问,译为“难道”、“岂”。[例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常用文言虚词其③表祈使,译为“可”、“一定”。[例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④表商榷语气,译为‘还是”。[例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常用文言虚词其③表祈使,译为“可”、“一定”。[例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三)连词,①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例句]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②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常用文言虚词且(一)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译为“将要”、“马上”。[例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用在数字前,表示几乎达到某一数字,译为“将近”、“几乎”。[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且③相当于“姑且”、“将就”。[例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二)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又”。[例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②表承接,译为“就”、“于是”。[例句]余悲之,且日:“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常用文言虚词且③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表让步,译为“尚且”。[例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的意思,即遭到贬谪。通假字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词类活用穷回溪形作动,走到尽头。词类活用始指异之。称奇,意动用法,以...为异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畚箕一样。穷山之高而止。高,形容词作名词,顶点。词类活用外与天际名词作动词,连接,交会。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词类活用四望如一四,名词作状语,向四面。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异始指异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梦卧而梦。梦亦同趣。一词多义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然后知吾向之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