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人性的历史发展与美的规律选讲篇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参考篇目: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教学要点:一、“巴黎手稿”的写作背景;二、人性的历史发展;三、人的生命活动与美;四、“巴黎手稿”的当代意义重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美的规律难点:“异化”、“劳动”、“类存在物”等概念及理论一、“巴黎手稿”写作背景1、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实践促使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人类先进思想成果。1843年10月26岁的马克思在流亡到了巴黎写下了一些手稿。后人将这些残缺不全的手稿加以整理出版,取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常也称之为“巴黎手稿”。当时的巴黎是欧洲革命的中心。2、对“黑格尔抽象理念的批判”以及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的革命改造①黑格尔在他自己杜撰的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有时也谈到“劳动,,和“实践,,这样的词,但他把这些词理解为“理念”的衍化和外化,理解为使“绝对精神”得以获取“物性”的“精神劳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抽象的理念是不完满的,只有经过逻辑范畴里的“精神劳动”将之进行具体的衍化和外化,表现为现实的个别事物的主体性才是充实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被黑格尔片面地歪曲地发展了。②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理念论”,认为“感觉乃是绝对的官能”,“艺术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形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停留在抽象的‘人’上。把人的活动局限在抽象的理想化了的情感世界和感性世界里,这对“理念世界”虽是一个进步,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把人的活动理解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社会实践活动。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扬弃了黑格尔衍化理念的精神劳动的能动性,引申出并肯定了以社会实践为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只看做是感性对象的片面性,确立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基本活动应当理解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运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观察美学现象,是美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二、人性的历史发展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亦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虽然是人生产的,但它成为了异己的东西,这导致人成为对象的奴隶,他接受劳动的对象,并只有作为片面的生产者(劳动者)和片面的生活者(肉体的主体)才能生存.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象的异化是劳动活动异化自身的结果.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为:它是外在的,不属于人的本质,因此它不是人的肯定,而是人的否定.于是从事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另外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使劳动对象异化和劳动活动异化,也使人的类的本性异化。它把对人说来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而使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的类的生活的目的.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当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他也与他人相对立.同时人的各种异化只有通过人与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实现.这使每一个人作为异化的人来面对其他作为异化的人,不管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2、共产主义对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第一、马克思所憧憬的共产主义不是共产,不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而是共同生活,共同生存,如同中国古代哲人所梦想的大同世界。第二、共产主义者是被共产主义所规定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通过人并为了人而对于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本性的全部复归.总之共产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乎人性的人,一个获得了现实自由的人。第三、共产主义也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高发展.它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是它们的和谐与合一.同时共产主义也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克服,是他们的共同存在.第四、在异化劳动中,人作为动物时才是人,而人作为人时成为了动物.这要求人与非自由的人相区分,成为自由的人,并成为真正的人.共产主义不仅使人与异化劳动者的区分得以完成,而且也使人与动物的区分得到真正的实现.因为异化劳动者是动物性的,共产主义者才是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