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第三节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第四章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阅读书目:1.简新华魏珊《产业经济学》2.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因素: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其速度1.经济增长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及劳务总量的长期持续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GDP的不断增加。2.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通常用GNP、GDP或人均GDP在一定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衡量。公式如下:GNP=GNP(1+r)3.经济增长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增长现象:是实际生产能力的增长(科技、制度、社会意识)是实际生产能力或快或慢的速率及变化幅度(增长方式)(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资本投入量自然资源投入量2.要素生产率:投资的增长劳动者的素质和人力资本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3.制度:产权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一)经济增长方式:1.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及使用的不同方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与效果,它决定这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2.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的背景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人均GDP3000----5000美元时,资源或能源的消耗快速增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转变的内容既是经济总量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宏观经济范畴。也涵盖了经济个量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涉及微观经济范畴。转变的时间10----20年4.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几及重要意义重在提高投资实效重在增强扩大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重在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投资效益---经营环节---经济结构---产出结果---社会有效需求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因素:(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及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要素资源状况、人口2.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分工、技术水平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产权制度、所有制4.非制度因素:文化传统、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二)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讨论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对“转不动”的根源和“转得动”的条件上:1.“转不动”的根源就是指计划体制对市场机制的排斥,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没有直根于经济主体对自身内利益的追求之中,缺乏推动转变的动力基础;2.“转得动”的条件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得到体制或制度及其变迁的呼应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体制转变本身具有“制度适应性”的特征体制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保障和前提体制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大、涉及面广。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工业化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考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三、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新工业化四、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城市化发展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一)经济发展的概念:1.经济发展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与完善。2.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数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联系: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区别: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外,还指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进展。3.实现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以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为途径;经济发展则是社会的整体进展。二、考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一)经济发展速度(二)经济发展结构(三)经济发展质量(四)经济发展的波动及周期三、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新工业化(一)二元经济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现代部门在生产中使用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而传统部门则使用非再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零或负数,因此从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剩余,不仅不会减少生产总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2.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由于现代部门把剩余再投资创造新资本,使其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也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被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现代部门就业的过程,现代部门的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这时二元经济就转化为一元经济。(二)我国二元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1.我国二元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农业部门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我国农业的基础农村教育落后,存在大量文盲和半文盲2.二元经济发展特征: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发展不协调二元经济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农村工业迅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大(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工业化的概念: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2.工业化的类型:原发型工业化继发型工业化3.我国的新型工业化:P3134.我国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四、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城市化发展(一)城市化的概念: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二)我国城镇化进程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城镇战后恢复)20世纪60----70年代(西部城镇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面城镇化)2.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美元后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在2001人均GDP不到900美元时,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收入低,农村购买力上不去。到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在36%,比同一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低20个百分点。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城化进程3.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注意的问题:P316---317第三节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一、产业结构演化:合理化与高度化(一)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1.马克思的分类法2.农轻重产业类法3.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4.三次产业分类法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6.产业地位分类法7.标准产业分类法(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1.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2.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3.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4.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5.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规律6.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三)产业结构优化1.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协调平衡发展,产业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2.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动态概念相对的、具体的概念协调发展与最高效益3.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合理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协调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型恰当,产业布局合理5.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标志: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技术密集化知识化服务化(四)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1.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部分农产品剩余第二产业调整中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很高,但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素质低,技术进步慢。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同低素质劳动力并存产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P326—330二、区域结构协调发展与优化(一)区域与区域结构的概念1.区域的概念:通常由一个以上较高等级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几广大农村组成。2.区域经济结构的概念:指国民经济各个经济区域间的发展关系及结合状况。3.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东、中、西三大地带)(二)区域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低梯度中梯度高梯度(三)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与问题1.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三大地带经济总量增长的差异人均GDP的差异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2.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淡化3.区域结构协调发展与西部大开发(1)区域结构协调发展的由来(2)区域结构协调发展的思路与重点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以西部开发为契机,加快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头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第四章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经济发展新模式: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谢谢!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