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发展的战略选择平衡与非平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讲:发展的战略选择:平衡与非平衡主要内容一、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二、部门发展战略五、地区发展优先顺序战略三、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四、收入最大化与就业最大化一、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或工业化战略的一种理论。平衡增长战略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各部门各行业同时启动、协调发展、一同增长,在理论上要求储蓄与投资、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固定投资和生产投资之间都必须达成均衡,以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作用,促进经济整体的全面启动和协调发展。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基本观点:主张对各工业部门同时、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度全面增长,达到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代表人物:罗森斯坦-罗丹需求的不可分性。市场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果一种产品的市场规模太小,厂商因考虑到需求不足而不愿意投资和从事该产品的生产。由于需求的互补性,投资必须有一个最低规模。基础设施供给不可分性。基础产业的投资必须达到一个最低限度的规模才能发挥作用。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有相应的附属设施与之配套。投资和储蓄的不可分性。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基本观点:主张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摆脱恶性贫困循环,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比率全面发展,实现工业化。代表人物:纳克斯政策主张:同时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是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平衡增长可以促进国际贸易量和国际专业化。平衡增长——市场规模——贸易与专业化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平衡增长可以产生扩大市场规模的外在经济,导致收益递增。各部门平衡增长可以帮助供需平衡,经济均衡而稳定的增长。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要求各部门同时得到发展(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如何确定比率?以各部门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来确定。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越大,表明这些部门发展不足——扩张潜力较大——有助于部门协调发展。如何实现平衡增长?国家干预,由国家来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市场机制不完善、作用有限平衡增长的影响:强调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路径。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局限和实行宏观经济计划化的必然性,以及将二者结合。一定程度纠正片面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否定比较优势理论,而强调独立自主发展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局限:概念模糊。增长(收入、产出、福利)、国内市场(最终、中间)平衡发展受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企业家和管理能力)。过分依赖计划化和国家干预(计划化的弊端)。经济发展实践没有充分的支持证据。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某些产业和部门优先启动、率先发展、首先增长,而后带动其他行业和部门进行启动和增长的经济发展理论。赫尔希曼:《经济发展战略》(1958)从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平衡增长理论不可行性,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不是分散于各部门的“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得到有效的利用。尽管其不否认大规模投资和互补活动扩张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待回答的问题:一个国家投资需要既定且有限时,如果存在着一系列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的总成本已超过了可得资源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如何使投资项目的效率最高,对经济发挥在那贡献最大,如何测量其贡献大小。政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有限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引致投资最大化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得到有效地利用。两种形式的投资选择:替代选择:选择A还是B的决策延迟选择:先A后B?还是先B后A?(重点)优先次序必须建立在某一产业的进步对另一产业进步的效力的比较评估基础上,并进而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应该优先投资,其是否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关键。标准:“引致决策”最大化(maximizing”induceddecisionmaking”),即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更快发展的投资项目。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具体分析过程两类生产活动:社会分摊资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社会分摊资本: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判定标准:第一,为许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第二,由公共机构或受公共机构控制的私人机构向全国提供;第三,不能进口。特点:不可分性和高资本-产出比。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慢且低、投资效率低、受益面广。直接生产性活动:直接投资于工业、农业等产业部门中并能迅速见效,直接增加产出和收益的投资行为。特点:投资集中、周期短、收益快、投资效率高。假定:在某一限度内,投资在SC和DPA分配比例可以变动如果出现短缺,不可能通过进口来解决。两种发展路径如果SC优先于DPA,“超能力的发展”(developmentviaexcesscapacity)如果DPA优先于SC,“短缺的发展”(developmentviashortage)DPA优先发展的含义:在投资资源有限情况下,应当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即暂时延迟对SC的投资,集中投资于DPA部门,以快速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投入,待DPA部门生产发展起来并产生较大收入后,再利用一部分收入投资于DPA部门,带动其增长。对DPA部门的投资也应优先选择那些能产出最大引致投资的部门,以其优先增长带动其他部门增长。问题:怎样选择、按照什么标准选择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部门?联系效应理论把引致决策应用于经由“短缺的发展”和经由“超能力的发展”的选择中,推导出两个诱导机制:一是投入供应、派生需求或后向联系效应;一是前向联系效应。联系效应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联系效应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后向联系(backwardlinkage):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前向联系(forwardlinkage):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购买其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凡是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不论是后向联系还是前向联系,都能够通过这个产业的扩张而产生引致投资。引致投资不仅能促进前向、后向联系部门的发展,反过来还可以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从而使整个产业部门都得到发展。引致投资不仅可以为企业家提供获取新利润的机会,而且可对政府产生压力,促使政府为实现“引致决策最大化”而采取行动(基础社会供给)。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在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中,又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联系效应与进口替代工业联系效应主要是在工业部门中较大,在工业中应发展哪一类工业?进口替代工业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的原因:前向联系中,由于对制造品、消费品有较大需求量,市场潜力较大。工业部门主要缺乏后向联系,即缺乏某些本国不能生产的资本品(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半成品(元器件)等投入。工业投入稀缺,需要进口,但外汇短缺,成为工业化的约束条件和障碍。其联系效应较大,使用较少投入,生产工业急需产品。当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步由以生产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向以生产资本品为主,进而完全取代工业投入的进口,独立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对国内企业家具有很大吸引力,原因在于企业家通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获得较高的利润。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初期解决瓶颈、带动发展;高级阶段各部门需要协调和平衡•短期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长期更多考虑平衡战略•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评价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实际强调资源稀缺、资源有效配置计划与市场并重(需求弹性、联系效应、引致投资、利润吸引企业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分析工具、新的发展思路缺陷:对可能的产业结构失衡估计不足(资源稀缺导致不平衡过大)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价格控制导致短缺、资源闲置、保持国际收支而货币贬值)二、部门发展优先顺序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主导部门工业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普雷维什和辛格在1945-1950年提出基于中心-外围理论:各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是极不平等的,形成了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外围”(Periphery)格局。中心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外围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技术水平、经济实力、资源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产品结构,中心剥削外围;技术发展传播到外围国家的速度慢于就业需求,技术利用差异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差距。特别是技术输出主要集中于外围国家的原料出口及其有关部门,其他部门受中心国家需求的限制而增长缓慢。所以,优先发展工业,可以解决就业。而且在发展工业过程中,外围国家由于生产成本高,缺少相应工业基础设施,所以重点应发展制成品工业及出口结论和建议:优先发展国内急需的制成品和消费品来取代原来对这些商品的进口。温和的、有选择的保护主义政策鼓励的进口替代实践:拉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费尔德曼模式”:长期的经济增长是资本品工业中各种投资的函数.要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必须优先对资本品工业进行连续投资,发展重工业,通过发展重工业为轻工业、农业等提供资本品。主要理由: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短期与长期的选择资本品工业的高投资虽然牺牲了短期的消费品工业的增长能力,但获得了长期的高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能力。低资本品工业投资或高消费品工业投资虽然使消费品工业在短期内增长较快,却相对降低了它们的长期增长率。为了使经济迅速工业化,必须优先发展资本品工业,消费的暂时缩减是为了长期利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实践:苏联、印度、中国优先发展主导部门工业罗斯托“起飞”理论以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优先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发展。任何阶段,前进的动力是靠少数主导部门迅速扩张得以实现的。主导部门的扩张有巨大的外在经济和其他次级效应。增长是通过不同方式、不同主导部门不断重复起飞来完成的。经济部门分类主要增长部门:最新发现有利可图的机会产生高增长率,并把这种扩张力量扩散到经济其他部门互补性增长部门:对主要增长部门进步的直接反应,或是为了满足其需求而出现的派生增长部门:部门的进步与实际总收入、人口、工业生产的增长或其他的一些变化比率保持稳定的关系主导部门通过三种效应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它们是后向效应、前向效应和旁侧效应。后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某些为其提供投入品部门的影响;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新工艺、新原料、新能源产生的诱导影响;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的影响。主导部门是由几个重要的产业组成的主导部门体系,其又是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替的,更替和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主导部门不是只有一种主导部门序列,也不是只有唯一的部门能起关键作用。一个国家在某个阶段如何确定主导部门(四个条件):对于为产出迅速增长打基础的部门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旺盛的需求必须把新的生产函数和生产能力引入这些部门在这些关键部门必须有发动起飞最初所需的资本,特别是高的利润再投资率这些部门的扩张和技术变革必须能够引起其他部门扩大生产能力和引入新的生产函数的潜力主导部门的建立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净投资率10%)要求:鼓励储蓄、减少消费,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吸引主导部门的产出,要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等。总结:平衡工业化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以及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践证明,几乎都没有取得成功。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与以上几种发展战略不同,它基本上遵循工业化发展次序:经济发展水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