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中国发展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地表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包括由气候、地貌、水文、海洋、土壤、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国家和区域基本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基础、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基础。中国的国土面积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km2,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而大致相当于除俄罗斯之外的欧洲各国面积的总和。中国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其间距离大约为5200km;中国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南到接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其间距离达5500km。中国陆地面积与一些国家的比较国别陆地面积/万km2与中国的比较/倍占世界陆地总面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法国日本英国21209959609368517702952401905537242.2l1.041.000.980.890.800.310.250.200.060.040.0314.36.76.56.35.75.22.01.61.30.370.250.16中国不但疆域辽阔,并且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大部分地域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的东岸和全球最大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也不远,因此,季风气候十分发育。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为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的经纬度位置中国的经度位置,大致西起东经73。40’(新疆喀什市以西的帕米尔高原东缘),东至东经135。5,(黑龙江省抚远以东乌苏里江汇人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角),东西跨经度近62。。国领域占有世界标准时区的东五区至东九区共五个时区。中国最北境黑龙江省漠河附近,位于北纬53。31’;最南境南沙群岛之曾母暗沙则为北纬4。15,,南北约跨纬度49。15’。从南而北,把中国(青藏高原在外)划分为6个温度带温度带纬度分布≥10C持续期活动温度总和主要特征赤道带北纬l50以南9500℃上下终年暑湿;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北纬l50一23。8000-9000℃最冷月16。C以上;热带季雨林;稻可一年三熟;砖红壤亚热带北纬220~3404500-8000℃最冷月0—16。C;亚热带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稻可一年二熟;红壤和黄壤暖温带北纬32。一43。3200-4500℃最冷月一8一O℃;落叶阔叶林;农作物二年三熟;棕壤,褐色土;黑垆土及棕色荒漠土温带北纬360一52。1700-3200℃最冷月一24一一8。C;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农作物一年一熟;灰化棕壤,黑钙土、栗钙土、灰棕荒漠土等、寒温带北纬50。以北1700℃以下最冷月一24℃以下;勉强可栽培春小麦、马铃薯等;泰加林;冷棕壤中国既然位于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西南境内又有全球最高最大高原(青藏高原)的隆起,因而季风气候异常发达。它在1年内的交替与进退,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海陆分布又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暖湿的海洋季风,因而全国降水量的分布大致与距海远近成比例:距海越远,降水越少,气候越干旱。以干燥度为主要参考指标,从东南向西北,划分全国为四类地区:①湿润地区(距海最近),干燥度K1.0,降水大于蒸发,天然植被为森林,占全国土地总面积32.2%②半湿润地区,K=1.0~1.5,降水大致与蒸发平衡,天然植被为森林草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4.5%③半干旱地区,K=1.5~2.0,蒸发超过降水,天然植被为干草原,旱作农业不稳定,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1.7%④干旱地区(距海最远),K2.0,蒸发远远超过降水,不灌溉即不能农耕,天然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荒漠,占全国土地总面积30.8%中国内地东海岸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风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微弱,再加地转偏向力作用,冬季时沿海台湾暖流(黑潮)对大陆海岸的调节作用也不显著。即使在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也有所表现:夏季较世界各地同纬度地区要热,而冬季远较同纬度地区为冷。巨型纬向构造体系1.经向构造体系2.走向“北东到北北东“的华夏式构造体系3.走向“北西到北西西”的西域式构造体系4.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李四光教授曾把中国地质构造分为五种主要体系:扭动构造体系5.中国的山地地形中国的地势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呈梯级分布。从青藏高原向东直到中国近海海域,可以分为四个梯级:第一个梯级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第二个梯级是北起大兴安岭、太行山,经巫山至雪峰山一线以西,大致为海拔2000一l000m的高原和盆地该线以东直至海陆交界处为第三梯级,多为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与丘陵第四梯级为海岸线以东的中国近海大陆架,一般海水深度不到200m中国的陆地水文1全国河流总长度达226800km,径流总量约为26000亿m3,相当于全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8%,或相当于亚洲全部径流总量的20%,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蕴藏量6.8亿kW,居世界第一。2除了众多的江河以外,中国尚有大量的湖泊。据统计,全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m2以上)有2800多个,总面积达8万km2;其中大于l000km2的湖泊有13个。3冰川和永久积雪为固体水,也是中国陆地水的一个组成部分。据统计,中国西部高山的现代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达4.4万km2,冰川的总储水量达23000亿m2,几乎相当于全国同年径流的总量1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著名的大江长河。2发源于大兴安岭一冀晋山地一豫西山地一云贵高原连线上,如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西江等。3发源于长白山地一山东丘陵一东南丘陵的连线上,如图们江、鸭绿江、沂沭河、钱塘江、闽江、九龙江、韩江,以及珠江的东江与北江等。中国外流水系的干流主要发源于三大地质隆起带上:分带性干涸带过渡带少水带丰水带多水带由于中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地表径流空间分布随着亦有明显的分带性内流区湖泊大多数是咸水湖和盐湖。罗布泊和青海湖为中国两个最大的咸水湖外流区湖泊,绝大多数为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等。湖泊自主要分布在中国五个相对集中的地区,即东部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蒙新地区及东北地区。植物种类丰富1.地理成分复杂2.多单型以及少型的科属和孑遗植物3.中国特有植物繁多4.中国植被有四大特点:中国的植物和动物阔叶林沼泽灌丛草原草甸高山冻原8大类型中国的主要植物类型有八类:针叶林荒漠东部季风区为耐湿动物群西北干旱区为耐旱动物群青藏高原区为耐寒动物群与中国三个完全不同的自然区相适应,中国的动物亦可分为三大生态地理动物群:东部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6%,总人口的96%;夏季季风影响显著,呈湿润、半湿润气候;河流众多,河水侵蚀与堆积活跃,是中国工业、农业的中心。西北干旱区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7.3%,总人口的3%;受季风影响甚小,呈干旱、半干旱气候;荒漠草原和荒漠比较明显,是中国主要牧区所在。青藏高原区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6.7%,总人口1%;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显著;海拔高度大,温度低;多冰川和湖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中国的自然区划中国粮食供应的基本满足,将对全世界食物供需平衡和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规模和消耗程度,将直接影响全球的实物形式和能量形式的流向和流速,从而对世界贸易的活力起到显著的制衡作用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如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图式乃至全球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人口战略的成功执行,将对全世界人口压力的缓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必将对全世界的经济格局、发展选择、地缘政治、地缘环境和人类文明产生极为巨大的作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在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可以影响全球进程的作用和贡献:中国自然环境的先天脆弱性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其发展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明确的特征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中国的区域发展历史和人口数量的压力,决定了其人类活动强度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破坏性中国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占有,决定了其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艰巨性中国的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从过去1500年到现在,人口从大约4600万增加到l3亿,每年的平均灾害次数也从0.6增至3.9,增加了6.5倍。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剧,从另外一个方面,销蚀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能力,加大了治理环境和改善生态质量的难度,也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要比中国地表自然状态下的物质运移高出5倍以上。可见人类活动强度长期以来处于很高的数值,这给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要比中国地表自然状态下的物质运移高出5倍以上。可见人类活动强度长期以来处于很高的数值,这给中国的长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类活动对动物界的不利影响,首先是盲目猎杀,以至于不少动物种类在自然界绝灭或濒于绝灭;其次是农垦、伐木等生产事业也给动物界带来巨大间接影响。理性的战略决策能力必须把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认真地转移到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中去,以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经济形态比重的加大等为标志,实现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把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矛盾”化解到可以接受的优化水平。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法规的制定、利益分配机制的重组等,把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生产力发展的“内部矛盾”减小到最低限度。上述两个主要过程的核心手段,均依靠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与践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国家关键技术的正确选择,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质上将联系着两个主要的过程:人口的总规模1.社会的总效率2.科学技术的总水平3.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玛内尔(Commoner)把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结为三大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