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哲学部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哲学部分第三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基本内容及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序言》写作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序言》的核心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看待和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牢固树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教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授课方式:主讲加提问式讨论第三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序言》发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历史背景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因而推动马克思“……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清楚。”这篇《序言》是马克思自1844年起经过15年的长时期,把主要精力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总结,又是进—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序言》的核心和基本内容。马克思自称这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445页.)而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2.理论意义: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以及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的经典概括。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如果说1845年、1846年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序言》则是这一科学历史观在新科学的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点“是借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实现马、恩多年以来清算自己青年时期曾有过的黑格尔“左”派哲学信仰的宿愿,从而表现出“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虽然在批判的形式中阐述了全新历史观的系统见解,但毕竟如恩格斯所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个解释只是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页.)。《序言》则是在多年经济学研究后,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作出了经典式的概括。《序言》实现了由经济学到哲学、历史到逻辑、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为后人提供了以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典范。3.现实意义:《序言》不仅在当时和后来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而且对现在和今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深刻的、直接的指导意义。首先,它为我们科学地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提供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次,它为我们深刻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深切的理论指导。最后,它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等多方面,提供了锐利武器。二、《序言》的框架结构(一)(1-2)介绍了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二)(3)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三)(4)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四)(5-6)回顾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五)(7-9)马克思指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三、《序言》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序言》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阐明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在《序言》中,马克思公开宣布了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亦即他研究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这六册的顺序是,资本、土地所有权、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册《资本》,包括四篇,即资本、资本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1858年8月至11月,马克思写成了原计划的六册书中第一册(《资本》)的第一篇,也就是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于1859年6月出版。实际上,这本书只是篇幅巨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分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没有按原来的计划,继续写下去。因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第一分册刚出版,马克思就发现,他对以后几个分册中的基本思想的细节,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许多问题必须补充研究。(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98页.)于是,他重新阅读了大量资料,写下了23个笔记本的手稿。随着手稿的扩大,马克思产生了把准备好的著作,写成三卷书的思想。这就是后来的《资本论》。马克思说,《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它的付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但《资本论》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除《序言》外,包括《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马克思在这里论述了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物的商品的两重性,和作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的劳动两重性的学说,制定了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科学理论,特别重要的是,这一著作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的价值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真正的革命。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他在原计划要写的那六册书之前,曾经为这六册书写过一个总的导言。这个导言,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才在马克思的文稿中发现。1903年刊登在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在《导言》中,马克思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问相互作用的原理,提出了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抽象、逻辑韵和历史的统一、科学研究与叙述方法的基本原则。这个《导言》非常重要。它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是同研究哲学的一般世界观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不言而喻的是,这里论述的问题,都是最普通、最一般的原则,它是马克思从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提升出来的。马克思并不是先有了这些一般原则,然后再去研究具体的经济现象的。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如果真正想要了解他的理论,就必须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分析中,来证明他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预先说出要证明的结论,对读者是有妨害的。出于这种考虑,《导言》写了之后,就把它压下来了。马克思这个说明,不仅包含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而且也体现了他在科学上的严肃性。这一点正是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活动中所一贯遵循的原则。(二)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在《序言》中,马克思详细说明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在大学期间,马克思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的主要兴趣是哲学和历史。后来,他之所以会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研究,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现实斗争的推动:一是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使他深深感到自己在经济方面知识的不足。19世纪初,德国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阶段,资本主义因素有很大发展,但是封建势力相当强大。按照原来的传统习惯,农民有权到森林里去砍伐树木,捡拾枯枝,采集野生果实。后来,贵族地主以非常残酷的手段掠夺了这些森林和场地,不再让农民享受这些权力。因此,双方经常发生一些争执。莱茵省议会站在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利益的立场,制定反对林木盗窃的法案,把传统的公有森林变成地主阶级的私产,禁止农民采伐树木,甚至把农民的孩子进树林捡拾树枝、采集野果的行为,都以“盗窃林木”论处。据统计,在1836年审查的207000多件刑事案件中,约有157000多件属于“盗窃林木”和违反森林、狩猎与放牧法律,约占整个刑事案件的73%。所谓“盗窃林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马克思坚决捍卫劳动人民的利益,反对剥夺群众使用公用地和砍伐树木的权利,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从法律观点揭露了省议会活动的等级局限性和省议会对封建贵族、土地占有者的奴颜婢膝的态度,为农民世代相传的合法利益伸张正义。在这场关于“林木盗窃”辩论及其它一些问题的争论中,马克思深刻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向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物质生活关系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于是,从1843年底,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二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马克思不满意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级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肤浅盲论,认为他们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了对社会历史的实际知识。他们只是使自己的理论同旧世界对立起来,而不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引出新的理论。所以.他们脱离实际,陷入空想。可是,马克思过去主要是研究暂学和历史,对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涉及到人们的财产关系闻题,当时还没有深入钻研。这两方面的情况,深深地触动了马克思。过去,马克思曾经相信黑格尔关于国家是世界理性和普遍利益的代表的观点。现在,经济上的利益冲突,和这种冲突在政治上、理论上的表现,给马克思以很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他意识到私有制利益同国家政策之间的联系,整个国家都是保护私有制的,而且他也认识到经济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可见,马克思是在解决现实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它在理论中的表现的推动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从这一点出发,他对待前人的成果,也按照”事实的逻辑”作了分析批判,而不是简单地对前人的理论兼收并蓄。因此,他能在理论彻底弄清和解答那些曾经使他感到苦恼的“历史之谜”。(三)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解剖,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结构及其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具体形态,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描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总画面,揭示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对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1.展现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揭示了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社会是由自身的内在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有既相区别又相从属、制约的三个层次的要素和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相应要素的反作用。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要素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这里,无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对于个人和一定时代的人类来说,都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和历史条件,因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历史必然性。虽然,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人,但人在这里是被决定的;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某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人们只有在这样那样地适应了或正确认识了自己生活的社会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才能历史地发挥其改造社会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意思正在于此。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注:《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467页。)。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