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第一节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第二节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第三节其他理论基础及发展第一节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及发展一、产业组织的含义与思想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含义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产业组织里面的产业通常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和市场。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亚当·斯密对竞争机制的描述: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完全竞争:所谓的完全竞争,通常是指下列条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状况,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具有合理的经济行为的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可互相替代而无差别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可自由流动,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卖者或买者对市场都不具有某种支配力或特权;卖者和或买者间不存在共谋、暗中配合行为;卖者和买者具有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条件,不存在不确定性。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其实质是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问题。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经历的“生成一发展一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详尽分析了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从而造成经济力集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没有垄断现象,新企业能进入市场;存在优胜劣汰的压力,促使企业改进产品、降低费用,使生产集中在效率高、规模适当的企业中进行;能避免过高的销售活动费用。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但是,克拉克在理论上没有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就是以市场份额认定企业在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主要为保证有效竞争。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任何企业和集团不存在共谋。市场行为标准:根据企业的市场行为认定企业是否为垄断。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市场绩效标准: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程度判断该企业是否垄断。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虽然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缺陷,但是这一研究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不再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第二,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断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这一标准体系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判断。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从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又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和科曼诺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被称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因果关系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市场集中度指标:CRn、洛仑兹曲线和赫芬德尔—赫希曼指数。产品差异化程度:广告密度。进入壁垒的原因:规模经济性、进入时的最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绝对成本优势等。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包括:价格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卡特尔、暗中默契行为。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评价标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产业组织政策这种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促进竞争政策:适用于大多数竞争性产业政府直接规制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在SCP范式中,对作为市场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和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哈佛学派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从80年代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一是因为反垄断政策被认作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原因,二是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和大量时间消耗,三是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对结构主义的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利的批判。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崛起,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以施蒂格勒位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在这里,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德姆塞茨等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芝加哥学派修改了进入壁垒理论,施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由于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他们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介入,以扩大企业和私人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代表人物:鲍莫尔(Baumol)、帕恩查(Panzar)和威利格(Willig)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二)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一个完全可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