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文化常识题作业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A[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B[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B[速览4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教材《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教材《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这样就可排除A、D两项。“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C[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D[“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B[“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B[“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C[“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C[“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B[“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C[“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D[“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