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科学发展观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四、实施科教兴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1.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步骤:1980年1990年2000年21世纪中温饱小康比较富裕基本实现代化1980年1990年2000年2056年人均GNP4000$温饱小康比较富裕“三步走”的实施19881995人均GNP翻两番人均800——1000¥2010年2000年翻一番2020年全面小康2000年翻两番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A.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79—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9.5%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多(可比价格)供给约束到需求约束(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经济结构实现了调整:农业:产值28.1%—15.9%劳动力70%—50%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薄弱状况得到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变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动态中得到优化B.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C.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均GNP和GDP超过了800美元恩格尔系数:城市57.5%—39.2%农村67.7%—49.1%消费结构:农产品为主—工业品和服务为主贫困人口:绝对数2.5亿—3000万相对数30.7%—3%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低水平——人均800美元不全面——侧重于物质不平衡——城乡、东西、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更加完备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提高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总之,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上涨,就业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压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健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低收入中低收入中上等收入高收入低收入国家:人均GNP800美元中等和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P800-3000美元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GNP3000-10000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GNP10000美元(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20世纪后20年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国际局势和时代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3.战略特点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以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社会全面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做除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二、树立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当代发展观的基本特征第一,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第三,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第四,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欧洲模式东亚模式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二、树立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基于现实国情和实践经验的选择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二、树立科学发展观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二、树立科学发展观4,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衡量是否实现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①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2001年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15%、51%和34%。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核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化的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煤、电、水建筑业第三产业四个层次流通部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教育科技水平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就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为64%)(2)农业基础薄弱,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3)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扩张问题仍较突出(4)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仍然偏低。(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数控机床等制造装备的70%以上依赖进口)产业调整的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基础产业——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制造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服务业——它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又好又快)2.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实行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多方采取措施,努力解决“三农”问题。(1)“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为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8亿)农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何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两个飞跃:承包制规模经营减轻负担增加收入产业化城镇化“十一五”政府投资重点在六个领域:中央政府将重点加大对农村建设、中西部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的投资,其中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将是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一五”时期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是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我国农民收入较低,而且城乡差距越拉越大,1984年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比例是1.84:1,1994年是2.86:1,到2005年则是3.22:1.1980年农村销售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例是65.7%,到2005年下降到32.9%.有统计说,2003年,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人有23.6万。这些人占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9690亿美元。而2003年中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13%的GDP养活47%的农村劳力,难!·“大帐”:农业产值最低,从业人员却最多·“小帐”: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成倍增长小徐(民工):“俺家五口人,原先种四亩地,好多蔬菜都卖不出去,一年总收入才3000块钱;前年俺和弟弟出来到工地做事,留下爹娘在乡下种两亩地,俺们在城里一月就能赚2000块。扣去开销,全家纯收入一万多块钱哩!”2005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七个一号文件。2006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连续三年以中央一号文的形式下发。政策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6年1月1日,在我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被正式废止。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1、农民利益保护论2、城乡统筹发展论3、结构调整论4、就业优先论5、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论6、市场化带动论7、城市化推进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2)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城镇化率低。2000年为36%。比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低10%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低20%。指导思想: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推进城镇化,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趋势: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从“先富起来”到“两个大局”(2)西部大开发1980—1994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00,511,522,51980年1994东部中部西部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80%;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森林覆盖率平均只有7%左右;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到二十多亿吨;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千米,90%以上在西部地区。西部开发的途径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实施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部地区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鼓励并加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扶贫方式从救济型转向开发型。(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署1,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力争在十年内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和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