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基础知识一、了解古诗鉴赏角度•对一首诗或词进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理解诗歌的词句。•正确理解词句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如1998年第14小题B项“‘闲居’句中的‘少邻并’的意思是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2.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理解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它所传达的意境,它的表达效果。如1999年8题B项“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又如2000春季高考第9题B项“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3.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不是凭空抒情、言志,它总要借助一定的诗歌形象,这些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塑造了与肮脏官场决裂后回到农村过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后两句的描写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实景,又象征着诗人最终选择的生活道路,表现了自己高洁的操守。一首诗中可以只有一个形象,如2000年春季高考试卷中赏析的诗《蝉》;也可以有多个形象,共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01年高考卷中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诗中描写了楚江、微雨、船帆、飞鸟、天际、远树等形象,渲染了阴晦、凄迷的景色,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之情。4.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一般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含蓄的,有时甚至是隐晦曲折地加以表现的,鉴赏时需要借助于特定的意境才能把握。如2000年高考第9小题C项“第四句‘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运用修辞、构思技巧等。当然,诗歌鉴赏往往是多角度的综合鉴赏。如对“僧敲月下门”一句的鉴赏:这句诗写一个僧人在月夜敲门;“僧”点明来访者的身份,“月”不仅点明时间,而且给人朦胧、寂静、恬淡之感,“敲”是动作,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静夜中“哒哒”的敲门声,暗示出了李凝的隐居生活,尤为人称道的是“敲”字,它以动写静,渲染出了月夜的寂静;整句诗流露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二、作些诗歌鉴赏的准备•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只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分析,我们所能准备的主要是了解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1.相关知识•①诗歌体裁•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近体诗古代诗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小令、中调、长调•曲:主要指元人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②风格流派两大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山水诗:以山川风物为诗歌内容,如谢灵运、王维的诗,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田园诗:以田园生活为诗歌内容,如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诗歌内容,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送别诗:以临行送别为诗歌内容,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咏史诗:以历史兴衰、前朝旧事、怀古讽今为诗歌内容,杜牧、李商隐写了许多,如李商隐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咏物诗:借物抒怀言志的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豪放派: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声律所束缚。苏轼、辛弃疾、岳飞都是豪放派词人,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柳永、李清照、姜夔、李煜、温庭筠、周邦彦等都是这一派作家,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作家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下面是唐宋一些主要作家的风格: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丽清纯;韩愈——雄博奇险;杜牧——峭健俊逸;李商隐——绮丽缠绵;陆游——豪岩丰腴;姜夔——清刚疏岩;温庭筠——细实秀密;苏轼——雄奇清俊,豪放婉约;辛弃疾——雄浑雅健,激昂豪放;柳永——清丽遒劲,婉转细密;周邦彦——浑厚圆润,和婉明密;秦观——清新倩丽,柔情婉约;王安石——思深学博,爽健峭拔;李煜——清新秀丽,深沉凄婉;李清照——新巧清丽,婉约刻挚;黄庭坚——深沉奇岖,挺拔瑰丽;作品风格:下面这些词常常用来描述作品的风格:含蓄,直率;婉转,自然;雄奇,平淡;沉郁,风趣;隐约,明朗;繁丰,简练;刚健,柔婉;清新,绮丽;严密,疏放;深沉,平易;虚灵,朴实;高妙,浅俗;豪放,谨严。③意境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感情的诗歌形象;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的整合形成特定的意境,鉴赏诗歌就是要通过意象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月光、山鸟、春涧等意象描绘了春季夜晚山中的美好景色:月光皎洁,鸟鸣宛转,山林空寂。我们有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思乡,登高怀远;见落花而伤春,闻蟋蟀而悲秋;杜鹃啼血,黄鹂欢鸣;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④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不事雕凿。如:2001年春季高考试卷中所鉴赏的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质朴:或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或直抒胸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绚丽: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柳永、姜夔、李商隐等作家的语言具有这一特点。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丰。明快:浅显明白,直通畅达。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含蓄:不直接叙述,而是意在言外,隐晦、曲折、委婉地表达,李商隐的诗大多具有这一特点。2000年高考卷中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通过绵绵阴雨、蛙声、夜半这一时间、“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来表达作者约客不来的失望、落寞、焦躁的心情。2.表达技巧•①表达方式:•A.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2001年高考《赋得暮雨送李胄》的最后两句“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就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指借景、借物、借事来抒情,比较多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就是在诗歌创作中,或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寓情于景),或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或暗示感情(借景抒情),甚至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某种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它可以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的特色更为突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演奏琵琶后的所见景象有力地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的词《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B.描写:白描、浓墨重彩、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要注意观察的视角等。•白描即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就采用了白描;•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浓墨重彩。•C.议论: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气节、操守、志向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表达自己孤高的品格和不屈的气节。•②修辞方法:•A.炼字、炼句:追求遣词造句的新奇、准确,注重对仗的工稳。杜甫、韩愈、贾岛、孟效等都注重炼字炼句。炼字常常体现在动词、形容词上;炼句不仅体现在语句的凝练上,还常常体现在句式的对偶上,有时为了对偶而变换语序。•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敲”字的使用是古人炼字的典范,“移石动云根”写出了景物给人的错觉,从句式上看,是倒装,应是“云根动石移”。•B.修辞格: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借代、用典、互文等。•1997年高考试题中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不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比喻。•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把白雪拟人化。•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使用典故,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李商隐、辛弃疾的作品用典较多。•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虽已年高,但仍然可以担当抗金重任,希望朝廷重用他。•王昌龄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运用了互文。•③构思技巧:照应、虚实相生、以实写虚、动静结合、铺垫、想象、联想、换位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眼下独听夜雨、归期未定之苦是实,他日剪烛共话之乐是虚,因眼前之苦盼望他日之乐,而设想未来之乐自然又突出了今夜之苦,这样虚实相生。•“愁”是无形的东西,是虚的东西,但古代诗人却能化虚为实,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的第三、四句就是动静结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都是铺垫,是蓄势,到“只有香如故”,它的孤独、愁苦、凄清,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有那弥散天地的香气,那不屈的气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仙境的描写,就是诗人借助幻想,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兄弟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