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第十三章:产业发展概述第十四章:产业竞争力理论第十五章:产业安全第十六章: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第十三章:产业发展概述第十三章:产业发展概述1、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2、产业发展的模式3、经济增长理论1、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投入期:成长期:主导产业成熟期:支柱产业衰退期:夕阳产业2、产业发展的模式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经济发展阶段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论刘易斯模式费景汉-拉尼斯模式WMWAOSL2L3L1劳动数量EFGD1D2D3K1<K2<K3实际工资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现代工业部门把农村的隐性失业的过剩劳动力完全吸收为止,才能实现收益递增,并实现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节约劳动型资本积累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托达罗否定刘易斯的三个假设: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创造率与现代部门的资本成正比例地增加;农村存在剩余劳动,而城市实现充分就业;现代工业部门存在着竞争劳动力市场托达罗认为,现代工业部门在资本量增加、生产扩大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同步增长托达罗对刘易斯模式的修正WMOSED1(K1)D2(K2)实际工资劳动数量托达罗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L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托达罗模型工资水平、就业机会的概率以及迁移费用等经济因素是劳动力乡城流动的主要诱因,城市部门的预期收入与农村收入的差异,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城流动V=P×Wu*=(Lm/Lm+Lu)×(Wm-Wa-C)其中,Lm:城市正式部门的雇佣数Lu:城市正式部门的失业数Wu*:城市的预期工资OBXR农业总产出DACP农业劳动量农业总产出曲线显性失业人口隐性失业人口O费景汉-拉尼斯模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费景汉和拉尼斯模型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零,农业部门的显性失业人口流入工业部门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零,但仍低于制度工资,农业部门的隐性失业人口流入工业部门,农业总产出↓,引起农产品价格↑,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第三阶段: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实际收入高于制度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出,由此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经济发展阶段论:罗斯托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平衡增长理论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3、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K和L,按固定比例投入生产,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当劳动相对丰裕时,产出只受资本投入量的约束,那么,生产函数:Y=K/v(v:资本产出比率)假定新增投资⊿K=I=S=s·Y(S:储蓄,s:储蓄率),那么经济增长率:g=s/v(g=⊿Y/Y=⊿K/v/Y)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资本产出比例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个时期由储蓄转化的投资作为新增资本,其形成是下一时期产出增长的源泉.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生产要素可相互替代,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即使劳动和资本不能保持平衡增长,经济也可以持续增长索洛-斯旺模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是由K、L的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索洛-米德模型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率是由K、L的增长率、边际生产力、技术进步所决定突破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索洛模型索洛模型说明,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实现持续增长的现实,即无论储蓄率有何变化,长期内最终总产出的增长率总会达到均衡状态,与该国的人口增长率相等,从而使人均收入或人均资本存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索洛模型也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逐步递减,这就使得人均收入或人均资本存量较少的国家或地区,短期内具有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收益递增的模型人力资本决定论产业发展第十四章:产业竞争力理论第十四章:产业竞争力理论竞争力的概念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竞争力的概念宏观层次(IMD定义)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中观层次产业竞争力(波特),即产业的竞争态势与最终利润潜力是由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决定的微观层次(世界经济论坛WEF)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以比他们在国内外竞争者都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国际竞争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战略贸易理论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分析产业的竞争水平和指标之间的差距,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产业竞争力理论较完整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体系1.产业业绩分析视角:宏观2.产业价值链分析视角:通过价值分解,转移来判断微观企业或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利润点3.产业对外支配程度分析视角:对相关产业的制约力,支配力来分析产业可能的位置和竞争地位SCP的具体度量以及资源、能力研究的结论4.产业吸引力分析视角5.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1.产业业绩分析视角贝恩:“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理论谢勒:“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三段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从产业竞争力研究角度来看,市场绩效是判断竞争力的直观指标,但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市场结构是根本性因素,市场行为是有效性因素SCP研究视角提供静态研究思路2.产业价值链分析视角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1985)“价值链”理论:企业的总价值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企业基本活动反映其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价值量递增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价值转移直接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政策,形成产业结构和产业行为的全新格局。3.产业对外支配程度分析视角产业扩散效应模型,是研究产业支配力的理论模型,它通过分析某产业对其前向(前瞻效应)、后向(回顾效应)、侧向(旁侧效应)产业的作用效果来判断该产业所处的位置该模型在侧度产业影响力的基础上,评估产业竞争力,是一种以产业外部关联度分析为主体的理论方法。4.产业吸引力分析视角波特(《竞争战略》1980):产业的竞争力形式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对抗力五因素模型既有产业间分析,同时也包括产业内竞争强度分析,是一个以获利性为最终目的的分析模型。5.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波特的钻石模型(1990):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决定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关键要素;政府行为,机会→辅助要素国际竞争力模型的构建实际上是以五因素模型为基础的,只是更注重产业的整体业绩,并增添了政府和变化两大要素。波特的“钻石模型”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可分为一般生产要素、专业生产要素越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产业也会产生更精致的竞争优势在产业国际竞争中,丰富资源或廉价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而人工短缺、资源不足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国竞争优势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2国内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因此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本地挑剔的客户,会激发出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例1: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例2: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使其汽车环保性能全球一流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可以成为本地产业发展的一种优势;但受国家政策会影响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3相关支持产业“产业集群”现象: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美、德、日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是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离不开世界一流的供应商,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必要一环本国竞争力产业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是正面的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创造持续的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指出,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缠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政府的保护下的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5辅助因素:机会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等);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辅助因素:政府因素政府提供企业所需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政府直接投入: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顾客;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波特模型:完整的钻石体系机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生产要素相关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政府行为波特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又将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分为四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张时期: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时期:财富驱动阶段机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跨国公司商务活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辅助产业政府行为波特-邓宁模型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应加上一个“对外开放”因素对外开放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发展的波特“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1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竞争力评价体系(1996)经济实力要素:增加值、资本形成、私人最终消费、生活费用、经济部门、经济预测、储蓄积累;金融环境要素:资本收益,金融效力,证券市场,金融服务;政府作用要素:国债,政府开支,政府参与经济,政府效率和透明度,财政政策和社会政治稳定;国际化程度要素:对外贸易,商品与劳务进口,国家保护,外商直接投资,文化开放,汇率和证券投资;基础设施要素:能源自治、技术设施、交通设施、环境企业管理要素:生产率,劳动成本,经营管理效率,企业文化科技开发要素:RD人员,科研,专利,技术管理,科学环境国民素质要素:人口、劳动力、就业、失业、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劳动态度(IMD)发布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世界竞争力排名前十名依次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中国台湾、挪威、马来西亚中国大陆排名第18名,韩国排名23位,泰国为第26位,日本为第27位以瑞典和挪威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继续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仍然位居前十欧盟国家中,德国挤进了前16名德国:强劲贸易(全球第二大制成品出口国);绝佳的基础建设;可靠的金融声誉WEF(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体系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GNP增长率,通胀率,实际出口增长率,直接外资利用率以及失业率国际竞争力的实力水平:生产总水平,经济运行稳定性,国际交换潜在国际竞争实力: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和未来世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指标三大分析指数国际竞争力指数经济竞争力指数: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基础上加上人均国际收入水平对未来增长的前景影响市场化增长竞争力指数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价指标联合国《2002/2003年工业发展报告》建立的各国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工业能力指标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技术的层次和工业的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内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制成品出口内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3日本产业竞争力支撑日本经济基础架构有5个主要要素高层次、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受过良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