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云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尚贤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3.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4.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二、教学重点: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三、教学思路1.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2.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3.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而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后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释义并翻译事:让……做官(任用)尚贤事能: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奈何:怎么办富之贵之: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理清思路“王公大人本失其所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能尚贤任能墨子指出王公大人的要务是什么?明确:众贤而已请赏析“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这句话。【答案】一个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众多,治理国家的力量就雄厚;贤良之士少,治理国家的力量就薄弱。崇尚和重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墨子把国家中人才的多少与统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从中告诫统治者,要想国泰民安,就得广泛招纳人才。这一尚贤思想为后来人才概念内涵的演化发展打下了基础。众贤之术在哪里呢?“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作者写想让“贤良之士”增多就要让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而为什么提到“善射御之士”?【答案】作者写为使“贤良之士”增多,写到了“善射御之士”,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国家要想使善射御之士增多就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同样,国家要想使“国之良士”增多,也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谈谈你的理解。【答案】在古代,统治者对农与工肆之人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士即使才德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的思想有何进步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你的理解。【答案】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据宗法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进行任官和封赏,所谓“周道亲亲”“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中后期,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贤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晋文公虽仍“昭旧族,爱亲戚”,但更重视“明贤良”“赏功劳”,以致“左右皆卿才”。吴公子季札甚至说:“君子务在择人。”但真正系统地提出尚贤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仅论述了尚贤的重要作用、贤能的标准,而且也提出了识贤的原则和用贤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贤”还局限在贵族阶级内部,与一般平民无涉。墨子在继承孔子尚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发展了这种尚贤思想,在选贤、用贤、众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课后检测习题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则是本.失其所欲B.以官服.事授之政,西土服.C.今上举义不辟.远举公义,辟.私怨D.有能则举.之禹举.益于阴方之中【解析】A项,前一个“本”作宾语,是名词,当“根本”讲;后一个“本”用在谓语动词“失”前修饰谓语,是名词用作状语,当“从根本上”讲。B项,前一个“服”带了宾语“事”,作动词,当“从事”讲;后一个“服”作谓语,是动词,当“被征服”讲。C项,两个“辟”都是动词,通“避”,但前一个“辟”当“回避、躲避”讲,而后一个“辟”当“避免、免除”讲。D项,两个“举”都带了宾语,是动词,均当“提拔”讲。【答案】D2.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③四鄙之萌人闻之④美章而恶不生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解析】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D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我始以.远为无恃以.德就列B.任之.以事有能则举之.C.皆竞为.义非为.贤赐也D.亦退而.谋曰不得治而.得乱【解析】A项,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D项,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答案】B5.名句填空。(1)故官无常贵,___________。(2)___________,无能则下之。(3)________,________,此若言之谓也。(4)______________,政之本也。【答案】(1)而民无终贱(2)有能则举之(3)举公义辟私怨(4)夫尚贤者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完成6~10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得治.而得乱治:太平B.必将富之贵.之贵:富贵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尚:崇尚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方法【解析】“贵”,使……富贵。【答案】B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A.儿寒乎.?欲食乎B.出跳梁乎.井之上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在;A项,语气助词,表疑问;C项,介词,比;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答案】B8.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B.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C.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D.是其故何也【解析】B、C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答案】BC9.用“/”线给下面文字断句。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答案】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2)譬如要使一个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兴贤(宋)王安石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询众庶(广泛)B.则谠.直之路开矣(正直)C.轶.三代(通“佚”,散失)D.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道路,这里指治世的境界)【解析】轶:超过,超越。【答案】C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流俗..所共知耳B.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C.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D.不有忌讳..【解析】“流俗”,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答案】A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衰也亦有三仁②其.皆出于此乎B.①则.谗谀者自远矣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C.①则何.虑不跨两汉②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D.①有贤而.用之者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解析】B项,都是承接连词,那么。A项,①代词,商朝;②副词,表揣测,大概。C项,①代词,什么;②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①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②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答案】B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C.为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的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循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文章短小精悍,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解析】本文思路由古到今,并未从今返古。【答案】D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