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世界近现代史表明,凡是对儿童(0-18岁)教育和心理研究越广泛、越深入的国家和民族,越容易腾飞和强大。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从新生命还未开始就进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孩子个性特点进行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谐而又全面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将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最有问题的教育就是不尊重人、不鼓励人、不等待人的填鸭式的教育,就是牺牲非智力去开发智力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不仅智力开发有限,而且缺乏“后劲”。最好的教师,就是有思想的教师,总是从孩子成长的轨迹中寻找他现实问题的答案,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方法。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年龄阶段的划分第一节心理发展及其主要观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三)人毕生心理发展历程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发展关键期连续性VS阶段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发展模型(growthmodel)•发展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发展的变化是感知、运动、认知技能与操作上的平稳的、连续性的量的增加。•阶段发展模型(stagemodel)•发展主要是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发展是非连续性的、跳跃式地产生新的行为模式,在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阶段性•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或者德智体等方面所表现出本质的、典型的、稳定的特点:•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小学阶段)(6——11、12岁)•少年期(初中阶段)(11、12——14、15岁)•青年初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顺序性(方向性)——循序渐进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是按一定次序、秩序发展的。不均衡性——抓住关键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发展在同一时期具有不一致性,并且,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或者德智体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Lorenz发现,小鸭和小鹅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关键期与敏感期•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则学习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感知方面。•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稳定性与可变性——循规律,要灵活•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在一个发展阶段内,儿童的特点是相当稳定的,具有某些共性。但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使得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产生差异。(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1、成熟势力说•2、行为主义观•3、精神分析论•4、相互作用论•5、生态发展观双生子爬梯实验•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见过楼梯•48周:对T进行每天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连续6周。•53周:对C开始训练,连续2周•55周:T与C能在10秒内爬完这5层楼梯1、成熟优势论•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2、行为主义观•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3、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利比多,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1、口唇期(0―1岁):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吮吸本能能产生快感。•2、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能产生快乐。•3、前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生活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一种爱恋,即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4、潜伏期(6-青春期):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也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利比多受到压抑,性能量转移到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和学习中去。•5、生殖期(青春期):始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青春期的特点: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5、生态发展观•认为:•人与环境一同演进,人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三)人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心理发展观•(二)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二)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个阶段理论•艾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日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第二节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一、感知能力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的发展•四、语言的发展•五、心理理论的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有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二)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研究发展,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4、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视觉“视崖”实验“视崖”实验•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三)听觉的发展。1、听觉辨别的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能区别不同的音高。2、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1、味觉的发展;2、嗅觉的发展;3、肤觉的发展;•(五)空间知觉的发展。•1、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二、记忆的发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思维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轰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四、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