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概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与方法12.1城市生态规划概述2生态规划的目的3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1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1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渊源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Alberti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生态规划(Ecologicalplanning)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生态规划的理论发展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茨基(O.Yanistky,1981)曾将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实施分成:三种知识层次:时空层次、社会-功能层次、文化-历史层次五种行动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规划、建设实施和有机组织结构的形成。D.Gordon(1990)年出版了《绿色城市》一书,探讨了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建设途迳,其中尤以印度学者RashmiMayur博士对绿色城市的设想较为突出,包括:(1)绿色城市是生物材料与文化资源的最和谐关系的体现及两者相互联系的凝聚体;(2)在自然界中具有完全的生存能力,能量输出平衡,甚至产生剩余价值;(3)保护自然资源,以最小需求原则消除或减少废物,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4)拥有广阔的开敞空间和与人类共存的其他物种;(5)强调人类健康,鼓励绿色食品,合理食用;(6)城市各组成要素按美学原则加以规划安排,基于想象力、创造力及自然的关系;(7)提供全面的文化发展;(8〕是城市与人类社区科学规划的最终成果C.B.契斯佳科娃(1991)总结了俄罗斯城市规划部门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提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原理及保护战略:(1)规划布局与工艺技术在解决城市自然保护问题中所占比重;(2)城市地质、生态边界、相邻地区的布局联系和功能联系、人口规划;(3)城市生态分区,以限制每个分区污染影响与人为负荷,降低其影响程度;(4)解决环境危害时的用地功能及空间组织的基本方针;(5)符合生态要求的城市交通、工程、能源等基础设施;(6)建筑空间与绿色空间的合理比例,并以绿为“骨架”;(7)生态要求的居住区与工业区改建原则;(8)城市建筑空间组织的生态美学要求。J.Smyth在南加州文图拉县(VenturaCounty)拟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提出了“可持续性规划的生态建设八项原理”:(1)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与恢复;(2)建立实价体系作为经济活力基础,即价格不应只反映当时的可获得性状态,而是应从长远的、可循环的、系统的角度建立;(3)支持地方农业及地方工商业、服务业;(4)发展聚落状、综合功能的、步行系统的生态社区;(5)利用先进的交通、通讯及生产系统;(6)尽量保护与发展可再生性资源;⑦建立循环计划和可循环材料工业;(8)支持参与管理的普及教育。成功案例美国加州伯克莱生态城市计划(1992)、日本北九洲生态城市计划(1993)和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4)、巴西库里蒂巴(2000)等。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城市计划从1994年开始,由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委员会(UEA)组织实施,在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城(Adelaide)中进行了生态城的规划与建设实践,获得了很好的反响。2生态规划的目的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3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功能高效原则趋适开拓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区域分异原则12.2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1生态功能分区规划2土地利用规划3人口容量规划6园林绿地系统规划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4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7城市综合生态规划1生态功能分区规划根据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城市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功能分区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发生学原则:区域相关原则相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有利于居民生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布局原则符合生态要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利于生态结构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功能区划的内容(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类型(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城市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对城市及其蔬菜副食基地建设用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整治,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战略安排.它是城市土地管理的关键,也是制定中期、年度用地计划和审批各项建设用地的重要依据.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一般限于城市及其蔬菜副食基地建设用地,而周围的工矿、农业、交通、居民点等用地,仅是规划的区域条件,并不作具体安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硬件部分: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用地结构研究、城市用地布局研究和城市用地限制系统的制定.软件部分: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规划的管理与实施等内容.按照工作程序,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研究;现模、结构、布局规划以及规划的管理、实施.基础研究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的建筑适宜性评价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指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现状分析以及土地利用变迁与趋势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折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是主体用地,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着重从生活性用地和生产性用地两方面来分析.2用地需求预测生活性用地预测、生产性用地预测、公共设施用地预测.规模、结构、布局规划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设计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各类型结构调整非建设用地各类型结构调整3用地布局(l)城市建设用地布局(2)非建设用地布局菜田保护区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规划实施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后,土地管理才得以法律化、制度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国家有关土地政策和法规.规划的实施还需要制定必要的经济措施、行政措施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现.3人口容量规划目的:确定近远期内的人口规模、提出区域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内容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规模(关键)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比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流动人口4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前提1根据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评价、预测结果准确掌握当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2针对主要的环境问题确定污染控制目标和生态建设目标。具体内容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市谷地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城市声环境综合整治规划5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规划禁止乱围垦,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水源地、水生生态系统、防治水污染技术研究与推广调水与调蓄水利工程建设,恢复水生生态平衡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相应政策、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教育、培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保护机构、明确职责。6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略)12.3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与方法(一)城市规划的一般程序城市生态规划的图件及用途(二)城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1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生态调查:多采用网格法,由McHarg(1969)创立,即在筛选生态因子基础上,对小区按网格(基本单元,1km1km)逐个进行生态状况调查与登记(必要时借助专家咨询、民意测验)–登记内容:气象、水文、地形、土地利用、人口与经济密度、产业结构与布局、建筑密度、能耗密度、水耗密度、环境质量等McHarg(1969)提出了生态系统间的图层叠加理论算术与逻辑上的叠加是所有GIS软件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ronoff1991)GIS的这种图层叠加功能使它成为环境影响评价中显示环境影响空间属性的一个重要工具生态评价:对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特征、生态过程稳定性、环境敏感性等进行综合分析,认识和了解区域环境与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生态过程分析自然资源与能流、景观生态格局与动态、生产生活、交通、土地承载力–生态潜力分析了解单位面积土地上(光、温、水、土资源配合)能达到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及制约区域农、林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生态敏感性分析分析与评价区域内各组分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反应及其速度与强度,内容通常包括水土流失、敏感集水区、具特殊价值的事物、人文景观、自然灾害及风险性–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上述分析的综合归纳)评价指标包含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但对不同规划目标,区位内涵存在差异,因而所选指标属性及体系亦不同。如绿地规划主要涉及气候、水分、土壤养分、植被覆盖等指标2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本项工作为生态规划中区域与城市污染物的总量排放控制、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容量:容纳环境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生态适宜度:在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或生态因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和程度),是土地开发适宜程度的度量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在网格调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网格进行生态分析和分类,将生态状况相近的作为一类,计算每种类型的网格数以及在总网格中所占的百分比生态适宜度分析只针对某种特定用途才有意义,即区分何种地块(网格)的生态适宜度;地块对何种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度。例如地势低洼,终年积水,对城建来说可能是生态适宜度较低的土地,而对水产养殖来说却是适宜的土地土地承载能力评价,应考虑下几者(度量值)之间的关系:发展变量: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期望值或预测值生态负荷: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和生物不致引起不利后果,也不导致自然环境质量变坏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限度限制因子:是指限制一个地区人类活动进一步增长的因子,包括环境因子(如水质等)、技术经济(如基础设施)因子及心理因子等方面限制因子的最大值常可用国家或地方标准来确定(如水质);也可通过专家判断来确定(如心理方面因子)估算限制因子对发展变量的限制程度是土地承载能力分析的关键例:假定某城市规划区内一特定河流中的溶解氧(DO)为一个限制因子,其溶解氧的最小允许值为6mg/L,而该河流中的溶解氧为7mg/L,则还有1mg/L可用于适当的发展。再假定,该区位于城中无重大工业及商业污染物排放地带,而其发展变量是人口,那么人口与河水可承受的DO值之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