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公主岭市怀德镇中心小学校刘长柏《曾国藩家书》内容主要是曾国藩在外地做官时,写给家人的信。说到曾国藩,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有的人对他也有些了解。曾国藩是我国清朝晚期的大臣,他出生在嘉庆16年,也就是1811年,道光13年,他22岁考中进士,37岁任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后来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官居一品。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时期。这个时候,由于政府腐败、官员贪污,致使百姓生活困苦,民不廖生。国内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差一点就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还发生了鸦片战争。这时的清政府,真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局面,使即将灭亡的清王朝又延续了几十年。近代以来,曾国藩被政界奉为“官场楷模”,有人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毛泽东对曾国藩倾服备至,他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是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黄埔军校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曾国藩是一个汉族人,清朝政府选择官员时,是压制汉人的。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可见,他是很有能力的。曾国藩一生为人正直,对朝廷忠心耿耿,为官清廉,重视理学,勤奋好学,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是两榜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爱写文章,也爱写家信。据说他的家信有1400多篇。我读的这本《曾国藩家书》有460篇,是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到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的25年间的家书。由于是写给家人的信,文章中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细腻。信中内容涵盖丰富,应有尽有。比如:有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质,处理人际关系,持家劝学,养生之道,为官从政之道,战略意识的培养等等方面。意义深刻,读来扣人心弦。在他的家信中,经常提到的就是他对兄弟和儿子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写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敬德之事,以图吾典所生。”就是通过读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道德高尚的人。“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就是要有专业特长,能够立足社会,有生存有本领。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气质。”在说到要怎样读书时,他在信中讲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不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特意强调读书要有恒心,他写到“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然,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贴百字,抄写百字,看书至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他的这段话,一再强调学习中坚持的重要性。他说自己做官以来,尽管事务繁忙,但他从未放弃读书自学。他要求弟弟们要将每月习作寄来检查、批阅。足见曾国藩注重学问,关注弟弟们的学业。曾国藩是科举出身,取得功名。但他对弟弟们说:“吾所望于诸弟,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勿徒汲汲于进学也。”曾国藩深知科举的艰辛和官场的险恶。他希望弟弟们不要在乎有没有科举的功名,他要求弟弟们端正自己的行为。文章能流传千古,有远大的志向,不要执着于功名。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约,此君子也。”也就是曾国藩也不愿他的儿子做官,要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大儿子曾纪泽学问很高。曾纪泽对曾国藩说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曾国藩就同意了。后来,曾纪泽学习洋学,也就是外国知识、外国语言。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家后来出了几代的名人。曾国藩爱写家书,也希望家人经常写信给他。在他的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这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封和信纸。但无论如何方便、快捷,心底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感觉。读了《曾国藩家书》使我感受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纽带,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人们内心中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