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精神分析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章内容共分六节:——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第八章精神分析的发展第一节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两条主要路线:一是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荣格、阿德勒、哈特曼、克莱因二是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的成果:霍妮、弗洛姆、宾斯汪格、鲍斯、拉康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㈠、核心观点:——强调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相对于本我的某种独立性和它本身的极端重要性㈡、主要代表人物:——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斯皮茨、雅可布森、玛勒等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886-1897):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1897-1923):弗洛伊德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里比多学说第三阶段(1923-1937):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的防御功能第四阶段(1937-1959):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著名演讲《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这被视为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一年二、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㈠、核心思想:——强调本能的对象的重要性,从而把对象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作为理论和临床的中心㈡、代表人物:——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恩伯格㈢、发展历程:——对象关系理论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英国,60年代传播到北美,随后产生了美国的对象关系理论,70年代在美国呈现相互融合的倾向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㈠、核心思想:——把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和社会文化因素相调和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状况㈡、代表人物:——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㈢、发展历程:——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美国四、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㈠、核心思想:——站在精神分析角度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心理学改造,使其变成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的经验科学㈡、代表人物:——宾斯汪格、鲍斯、弗兰克尔;后期有莱因、罗洛·梅、布根塔尔等㈢、发展历程:——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陆,50、60年代后流行于美国五、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㈠、核心思想:——用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重新解释㈡、代表人物:——拉康㈢、发展历程:——产生于20世纪中期第二节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哈特曼(HeinzHartmann,1894-1970自我心理学之父《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海因兹·哈特曼(1894一1970)生于德国,早年学医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哈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文。他根据自己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上所作的演讲概括而成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一书,可与弗谘伊德的《自我与伊底》(1923)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哈特曼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的表述恰当地纳入普通心理学范畴(如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力等),试图建立精神分析与学院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安娜都从心理动力学出发,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和防御,他们的自我概念仍没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安娜似乎比其父亲前进了一步,把自我当作“观察的适当领域”,但她对自我的观察仍是为了说明自我与伊底和超我之间的动力关系,照样陷入潜意识冲突领域。因此,创立自我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这一范围应当与本能的研究有所不同,应体现自我的特殊的心理规律及其主动性的特点。这一范围就是哈特曼所称的“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他认为,古典精神分析的最大毛病就是忽视了没有冲突的心理学领域,把冲突作为自己唯一的研究任务,而“下一步扩大精神分析范围的任务应该是揭示自我的各种没有冲突的活动”。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并不一定要在伊底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就个体而言,能够在经验上存在于心理冲突之外的过程。诸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机能,并不是自我与伊底内驱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里发展着。古典精神分析在自我研究方面的最大问题:过于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忽视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theconflict-freesphere)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空间领域,而是一套心理机能,这些心理机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可以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等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是哈特曼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发展:㈠、自我的起源:自我和伊底都从同一种先天生物学禀赋——“未分化的基质”(TheUndifferentiatedMatrix)中分化出来,一部分“未分化的基质”演化为伊底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则演化为先天的自我的自主性装备(theapparatusesofegoautonomy)㈡、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伊底的出现不论在生物学上还是在心理学上,都比自我的出现要早;自我是从伊底中发展出来的,并为伊底的实际利益服务的。但在哈特曼看来,自我与伊底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是与它同时发生发展的。那么,自我与伊底是怎样同时发生发展的呢?哈特曼认为,它们都是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的禀赋——“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在这种未分化的基质中,一部分生物学禀赋演化为伊底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生物学禀赋演变为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因素,它们起源于遗传的生物学禀赋——自我在发展上独立于伊底的本能发展初级自主性:先天的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次级自主性:从伊底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可以做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三、能量的中性化:能量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一种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能量的中性化始于自我从伊底中解脱而为自己服务之时哈特曼与弗洛伊德能量中性化思想的区别:——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概念仅涉及性本能的非性欲化,而哈特曼强调中性化涉及两种本能的改造,即性本能的非性欲化和攻击本能的非攻击化——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而哈特曼主张中性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借助这一过程可以贮存中性化的能量,以备随时随地使用四、自我的适应过程:㈠、概念:自我的适应过程:就是能量的中性化过程适应实质上是自我的初级和次级自主性作用的结果,是自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自体形成(autoplasty)和异体形成(alloplasty)㈡、适应的形式:进步的适应(progressiveadaptation):与心理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适应倒退的适应(regressiveadaptation):为了将来或整体上对环境的适应而暂时表现出来的倒退或适应不良,也就是迂回前进㈢、外部环境对适应的影响:“正常期待的环境”(averageexpectableenviron-ment):人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五、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评价:㈠、贡献:继承了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在弗洛伊德身后引领正统精神分析沿着自我心理学方向发展使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在两个根本方面得以修正:——改变了“自我在实质上隶属于伊底”的看法——改变了“自我的机能主要是对伊底的防御”的看法这一修正沟通了古典精神分析与普通心理学开辟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㈡、局限:将自我和伊底绝对地分割开来,故未能将包括自我和伊底在内的整个的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具体地统一起来其理论体系仍妥协于弗洛伊德伊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没有给自我以真正独立的能量第三节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艾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94)继哈特曼之后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儿童与社会》、《同一性与生命周期》、《理解与责任》、《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一、自我及其同一性:㈠、自我: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合理发展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艾里克森的自我概念相对于弗洛伊德更为理智、开放和积极㈡、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自我同一性的四个方面:——个体性(individuality):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andsynthesis):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健康的自我能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andcontinuity):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感(socialsolidarity):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自我同一性的反面: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即同一性危机二、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㈠、总体原则: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展开的一个进化过程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固定地以不同顺序逐渐展开,且这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㈡、阶段性原则: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其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力量,使人格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一个阶段危机的解决究竟是属于积极解决还是消极解决则取决于其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比率人格的健康发展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表)四、对艾里克森理论的评价:㈠、贡献: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考察自我,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修正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阶段年龄心理危机(发展关键)积极解决消极解决10-1岁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对人信赖,有安全感与人交往,焦虑不安21-3岁自主←→羞怯和疑虑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33-5岁主动←→内疚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感45-12岁勤奋←→自卑有求学、做人、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512-20岁同一性←→角色混乱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620-24岁亲密←→孤独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725-65岁繁殖←→停滞热爱家庭,栽培后进自我恣纵,不顾未来865岁-死亡自我整合←→失望随心所欲,安享天年悔恨旧事,徒呼负负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其人格发展渐成论具有一定辨证因素关于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的思想广为流传,并得到许多青少年研究的证实㈡、局限:其人格发展阶段论和其他许多精神分析理论一样缺乏科学证明,思辩和经验性较强,科学和实证性较弱其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未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人格为基础的第四节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克莱因(MelanieKlein,1882-1960)对象关系学派的创建者《儿童精神分析》、《对精神分析的贡献:1921-1945》、《精神分析的进展》、《精神分析的新方向》、《感恩与嫉妒》、《儿童分析记事》《我们成人的世界及其他论文》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Klein1882.3.30-1960.9.22)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

1 / 1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