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第一节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产业发展模式第三节产业发展战略第四节产业衰退与产业调整第一节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二、经济发展理论(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三、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经济增长性质、原因和如何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进行了研究。经济增长就是人均产出的增加,或劳动产品即社会纯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因素是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总量生产函数是:Yt表示时间t时的总产出,从Lt~Vt依次表示t时的劳动就业、资本存量、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利用率、技术变革率和社会经济制度。斯密把劳动看为极为重要的增长因素。),,,,(ttttttVTNILfY(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他把考察的中心移向收入分配问题,着重分析了各种收入分配比例如何通过影响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李嘉图的生产函数受制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他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边际产品均递增,技术进步只能抵消部分递减,但不能根本改变这种下降趋势。李嘉图虽然从收入分配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但仍突出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学者:罗伊·哈罗德(英国)和埃夫塞·多马(美国)(2)基本假定:①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该产品既可做个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G=s/V式中: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之比(Δy/y);s表示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即投资与产量之比(I/Δy)。(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4)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F=s·δ式中:F表示投资增长率,即本期投资相对于上期投资的增量与上期投资的比率(ΔI/I);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即储蓄增量在投资增量中所占得比率(Δs/ΔI);δ表示资本生产率,即产量或收入与资本总投入的比率(Y/K)。(5)贡献: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简化、便于测算,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6)局限性:①现实经济增长受到多变量的影响;②该模型过于笼统,它既不能提供进行细致计算的基础,也不能说明结构的和地区的问题。(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学者:索洛和斯旺(2)假定:①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②只有资本与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但两个生产要素可相互替换,即资本-劳动比率与资本-产量比率可按需要进行调整。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变或成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④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型,即价格调节机制起主要作用。⑤索洛-斯旺模型中不存在技术进步(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3)模型的基本含义:设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总量生产函数为:Y=f(K,L)(6.1)①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有:ΔY/Y=α·(ΔK/K)+b(ΔL/L)(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6.2)式中:α=MPK·K/Y和b=MPL·L/Y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称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且a+b=1。而MPK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PL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该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及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共同决定的。②在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情况下,ΔY/Y=λ+α(ΔK/K)+b(ΔL/L)(索洛-米德模型)(6.3)λ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率。该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共同决定的。(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4)贡献:①基本反映了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和由技术进步决定的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对增长的贡献份额日趋增加的现实;②将其动态化、模型化,从而将“技术进步决定论”的经济增长理论向计量化、实证化方向推进了决定性的一大步。(5)局限性:模型把所有除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之外的全部剩余都归因于技术进步,不利于科学精确地认识和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真实作用。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制度决定论(1)学者:道格拉斯·诺斯(2)观点:①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要到制度因素中寻找。②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③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前提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变迁。④国家是产权的奠定和实施单位,有关的各种基本规则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变更或维持,因此,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4、新经济增长理论(1)学者:罗默、卢卡斯(2)内容:在罗默模式中,技术变革不仅被内生化,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增长的结果。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的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不仅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卢卡斯提出并比较了三个增长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新古典模型,强调舒尔茨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和强调阿罗“边干边学”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系统地论述了他的经济增长思想。二、经济发展理论(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1、人类社会成长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①传统社会。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焦点问题:如何在落后国家的传统社会经济里为“起飞”准备条件并尽早实现经济“起飞”。3、一国起飞必须具备的三个相互关联的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要使生产型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提高到10%以上;二是要“有一种或多种实质性的制造业部门”作为起飞的主导部门“发展起来,增长率很高”;三是要建立起一种能保证“起飞”的制度(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4、“起飞”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发生扩散效果的环境中引进新的技术,而新的技术又总被吸收在特定的工业部门。起引擎作用的特定工业部门是主导部门,经济成长阶段的交替表现为主导部门顺序的变化,即部门的成长过程。5、主导部门通过三个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回顾影响,即主导部门对那些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旁侧影响,即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经济的影响;前瞻影响,即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诱导作用。(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1、刘易斯1954《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2、内容:①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的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强大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二元经济。②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扩展工业部门来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促进工业的增长与发展,以便消除工农业之间以及工农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失衡。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开始时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分配。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三、可持续发展理论1、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定的基础上。2、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3、发展指标: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4、具体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可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④质量原则⑤时序性原则第二节产业发展模式一、产业的雁型发展模式(一)雁型发展的形成及其存在的条件(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二、产业的梯度转移模式(一)梯度转移模式的内容(二)低梯度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一、产业的雁型发展模式(一)雁型发展的形成及其存在的条件1、“雁型模式”:是指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国产业发展具有“雁型形态”,战后经赤松要本人和小岛清、山泽逸平等著名学者加以拓展,使其成为从理论上解释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的颇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即用于形容和说明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一次起飞的客观过程,并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型模式”。2、“雁型形态论”描述后期国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一般为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成熟-反进口)。3、“雁型形态”的两种变化型(一)雁型发展的形成及其存在的条件4、“雁型模式”的形成和存在的条件:①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区域内各国和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从而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比较利益基础,易于构造垂直国际分工体系,由此为先行国向后起国进行产业转移和传递创造了条件②地域上的临近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③区域内各国(地区)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美国的过度依赖。2、区域内部处于统一发展层次的经济体在对外出口上的竞争加剧。3、传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非制度性特征阻碍了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进一步扩大。“雁式模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可以运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所以,当条件变化时,该模式也将转换,被新的发展模式所替代。二、产业的梯度转移模式(一)梯度转移模式的内容1、梯度转移:是一种以工业生产生命循环理论为科学基础,以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以客观存在的地区发展差异为依据,通过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梯度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以实现一国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或模式。(一)梯度转移模式的内容代表学者理论主要观点弗农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决定于产业结构的优势,而产业结构优势又取决于该地区主导专业化部门和其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缪尔达尔累积因果论把梯度理论从静态提升到动态上来,提出地区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同时在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弗朗索·佩鲁增长极理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乃至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2、相关理论内容是指发达地区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力量,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水平梯度上升。是指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仍然具有比不发达地区更多的优势(二)低梯度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生产力从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的驱动力是技术的扩散效应,而扩散效应只有抵消了计划效应和回程效应后才能推动梯度推移。因此,生产力从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实行比较优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