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源泉。“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梳理数量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运用学具动手演示相遇的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理解相遇问题;根据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玩具小汽车学具卡片第2页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星期天,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这是他们的电话录音。淘气:喂,是笑笑吗?我今天想到你家去玩,路不熟,你能接我一段吗?笑笑:好的,我去接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不见不散。淘气:好的,一会儿见。师:谁能说一说淘气和笑笑在电话里说的是什么事?预设生:淘气要到笑笑家去玩,笑笑要去接他。课件出示教材71页情境图。1.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1)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2)淘气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全班交流“相遇”的意思,让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3.板书课题:相遇问题。设计意图:有趣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学生第3页的操作演示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有利于把感性认识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化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探究新知活动一: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1.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预设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2.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分析,你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同桌合作画线段图后全班展示。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1)小组内讨论,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全班汇报。预设1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总路程(840米)。预设2(笑笑的速度+淘气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840米),也就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预设3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第4页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时间。(2)列式解答。综合列式:840÷(70+50)=7(分)(3)列方程解决问题: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