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2主要内容第一节幼儿生理的发育第二节幼儿的游戏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性发展3幼儿期的界定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4第一节幼儿生理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一、幼儿身体的生长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三、幼儿动作的发展5一、幼儿身体的生长身体的生长速度在儿童早期减慢,平均每年身高增加5到8厘米,体重每年增加2.3公斤。男孩仍然比女孩高大。体重的增长速度也比学步期下降。肌肉逐渐健壮,身体变得较瘦。在身体变高、变宽的同时,脏器也在发育,脊柱在增长。原来又胖又重、有点罗圈腿、大肚子的学步儿到5岁时变得具有流线型、扁平肚、腿修长,身体比例有点像大人了。姿势和平衡性都在改善。这些变化促进了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6图1北美儿童在儿童早期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与最初两年相比,儿童生长速度放慢。女孩比男孩较轻、较重。7学步儿和5岁孩子的身体样子很不一样。这个女孩和她的小弟弟相比,身体线条看上去更像大人。8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二)皮质抑制与兴奋过程的加强9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末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10(一)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量继续增加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3、脑电波的变化111、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达成人脑重的25%;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年人脑重的75%;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12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1)神经纤维的增长(2)神经细胞的髓鞘化13(1)神经纤维增长根据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值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长度伸长。14(2)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神经髓鞘化形成以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这使得幼儿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153、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中重要参数。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脑电波:δ波、θ波、α波。16δ波δ波,频率为每秒0.5-3.5次,振幅为20-200微伏。在清醒的正常人身上,一般是记录不出δ波的。成人只有在深睡的情况下才可记录出这种波。一般在颞区与枕区引出的δ波较明显。17θ波在清醒的正常人身上,一般也记录不出θ波,成人在困倦时常可记录出此种波,θ波的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一种表现。如在清醒成人的脑电图中出现θ波表示不正常。一般在顶区与颞区引出的θ较明显。18α波α波是正常成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它的频率是相当恒定的。在头部任何部位都可记录到α波,但以在枕区及顶区后部记录到的最为明显。19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我国儿童脑的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发现,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2021在4-20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在5-6岁左右,表现为枕叶α波与θ波斗争最为激烈,α波逐渐超过θ波;–第二次出现在13-14岁左右,表现为除额叶外,整个皮层α波与θ波的斗争基本结束,θ波基本上被α波所代替。22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23(二)皮质抑制和兴奋过程加强1、幼儿内抑制的发展2、幼儿兴奋过程的发展24(四)大脑皮质机能的发展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25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一)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26–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为外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1、外抑制–2、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这叫超限抑制。如,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27(二)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有消退抑制、延缓抑制和分化抑制等多种形式。–1、消退抑制消退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如灯光和食物结合建立起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那么就会使灯光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28–2、延缓抑制当条件刺激物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间隔才给予强化,这样个体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对条件刺激物做出反应,这种抑制称为延缓抑制。–3.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如,对外语发音的细微区别,书写上错误的纠正等。29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因而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30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31抑制过程的加强,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供了条件。–如我们在后面会讲到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它就是以儿童神经系统抑制机能的发展为其生物学基础的,而且幼儿期也是培养个体延迟满足能力的关键期。抑制机能的发展也促进了幼儿精确的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32幼儿抑制机能发展的同时其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了,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33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求一个幼儿像我们这样集中注意听一堂课那样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会有经常下位走动的现象,这就是因为皮质抑制能还较弱。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34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其心理活动(如智力、想象、注意等)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35三、幼儿动作的发展个体在幼儿期动作的发展仍遵循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在这一时期,许多新的动作技能产生了,其中每一种技能都是在婴儿期简单的运动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把以前获得的技能整合进更为复杂的动力性活动系统。随着身体逐渐变高、变壮,他们开始修正原有的各种技能,中枢神经系统也在发育,生活环境呈现出新的挑战。36幼儿动作的发展主要介绍一下两个方面:(一)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二)精细动作的发展37(一)大肌肉动作的发展随着儿童的身体变得更具有流线型并变得更高更重,他们的重心开始向下转向躯干的发育。结果,平衡能力大大增强了,这为需要运用身体大肌肉新的动作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岁时,学前儿童的步伐开始流畅而富于节律性——这保证了他们能安全地来到操场,起初是跑,后来是双脚跳、单脚跳、快跑。38当儿童脚下更稳时,他们的手臂和发育不全的身体能够试着使用新的技能——扔球和接球,骑三轮车,玩单杠等。上肢和下肢的运动技能开始结合为更精细的活动。5到6岁的儿童能踏三轮车,能在投、接、跳等活动中灵活地移动全身。在学前期末,儿童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耐力掌握各种技能。39(二)精细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是指协调胳膊、手和手指等的更小的肌肉的能力。如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技能在儿童早期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40两岁儿童的手指很粗笨,手指的末梢神经还没有完全髓鞘化。到四岁时,这种髓鞘化基本完成,这样四岁的儿童能够很容易的拿着蜡笔或钢笔在墙上涂写。他们能够运用小剪刀、堆摆积木、用刷子画画等。到了五岁儿童能够系口子、拉拉链,在吃饭的时候能够用筷子或叉子、汤匙和刀子;有些孩子甚至能够系鞋带。41第二节幼儿的游戏一、游戏的理论二、游戏的种类和发展三、游戏的作用42一、游戏的理论自19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国外有许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游戏,由于各研究者指导思想及方法论的不同所采用的心理学理论不同,以及研究的角度及实验的对象不同,同时也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及心理学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我们在此简单介绍:–早期的游戏理论–当代的游戏理论–中国的游戏理论43(一)早期的游戏理论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今天被称作“经典的游戏理论”。主要有:–精力过剩说–娱乐放松说–种族复演说–生活预备说–成熟说441、精力过剩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机体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的形式452、娱乐-放松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463、种族复演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474、生活预备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K.Groos)。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一种练习本能的手段。485、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博伊千介克。其主要观点:反对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导游戏的三种欲望是: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49对早期游戏理论的简单评价上述这些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所以它们都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同时它们主要又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但是,这些理论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一现象,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50(二)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2、认知动力说3、学习理论511、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发泄论(补偿说)–掌握论52(1)发泄论(补偿说)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主要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动物本能的欲望可以直接表现,人的欲望却常因受压抑而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53(2)掌握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