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曹志平曹志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理学学士(物理学),哲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电子邮箱:czhp65@163.com一、“两种文化”的提出1956年,英国作家(科学家)斯诺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讲演,谈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学知识分子与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斯诺认为在人文学知识分子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青人中间)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康德“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伊曼努尔·康德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我们的灵魂正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尼采人的本质不是由理性和科学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权力意志决定的。权力意志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人应该认识的不是关于实在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生命。对科学技术的追逐带来了生命灵性的丧失。浪漫主义运动:作为人文学方法论的解释学以生命的“理解”为核心的精神科学方法论与实证的解释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对立狄尔泰:自然——精神;自然科学——精神科学,理解——解释社会文本事件:索卡尔的“恶作剧”1996年秋,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索卡尔在文化批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上发表《超越边界,迈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的文章。在文中,索卡尔故意迎合后现代观念,大量引用后现代学派头面人物如德里达、拉康等人的时髦词汇,并似是而非地旨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量子引力理论,宣称后现代理论与量子引力的最新进展是相印证的。这篇文章立即得到发表。但很快索卡尔在另外一家刊物《交流》上坦白,这篇文章纯粹是胡说,其目的是检验人文学者的学术水平。他认为当一切被还原为话语、社会建构,任何论点就不再需要严谨的论证,自信和伪装的博学便是一切。中国:“科学与人生观”大论战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即西学东渐)始于16世纪末(1582年),在此之前,中国文化以儒家为核心,以人生问题为内容。杜威(1919年5月1日来中国,经历中国的五四运动,推迟回国,在中国呆了2年零2个月):“中国古代的学问,多偏向于人生哲学一方面,对于生物天然地体等自然科学,不甚注意,所以科学程度较浅,还够不上与政治、宗教、社会、人生发生连贯的关系。”“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之前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几个层面第一层面:从科技器物到“坚船利炮”第一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三棱镜、钟表等——鸦片战争、师夷长技特点:以天主教为形式,调和天主教与孔子理论的关系,迎合中国传统儒学,利用士大夫对奇物的兴趣——强迫的,榜样的,师夷长技,科学技术第二层面:知识最早、最突出的是历算学即天文学和与之相关的几何学,以适应清朝修历、制历的需要;其次是地理学和测量技术。康熙年间的全国地图《皇兴全览图》再次是数学、光学、解剖学、逻辑学以及水利、机械、采矿、兵器等技术特点杜威:“新思想的输入,不大遭人的反对。在西方可以开几百年战争者,到了中国,社会上竟不当他是革命”;“因为与人生日用无密切关系,所以没有人抵抗,新思想的输入,不过添了几个名词,于他的真意义、依旧不懂得”“反对是最好的事情,是进步的表示。越加反对,思想变越加进步。若大家对他没有兴趣,于人生不受影响,则科学的进步也迟缓了,范围也不能扩大”第三层面:思维方式、社会价值徐光启(1562-1633):中西知识的差异在于没有“由数达理”的公理化的形式逻辑体系及方法——“会通以求超利”“西学东源说”:王锡阐(1628-1682)、梅文鼎(1633-1721)、戴震(1723-1777)等,排斥西方科学,考证西方科学起源于中国,甚至是对中国的剽窃,国学中兴起实证精神,复兴古学鸦片战争以后,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8)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西方的科学技术,学西方的学术和政治体制——科学救国“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核心梁启超:从主张学习近代科学,向怀疑西方科学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访问欧洲:“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迁急剧,内部生活随而动摇……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得不否认了。意志既不能自由,还有什么善恶的责任。……宗教和旧哲学,都被科学打得旗靡辙乱……这回大战争便是报应。”张君劢: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为客观,人生观为主观科学为逻辑支配,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分析,人生观——综合科学——因果律,人生观——自由意志科学起源于相同现象,人生观起于人格之独特性欧洲以科学文化为核心的文明,追逐物质,偏重工商,重个人轻社会中国的希望在“仁爱本性”,培养新的民族精神地质学家:丁文江“打到玄学鬼”“科学的目的是要摒弃个人主观成见——人生观最大的障碍——求人人所能共认的真理。科学方法,是辨别事物的真伪,求他们的秩序关系……科学的万能,科学的普遍,不在他的材料,在他的方法。”科学能够应用于人生观。欧洲文化的“破产”责任不在科学中国文明的可取之处,在于一直同“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精神文明”相作对的“近三百年经学大师治学的方法”。梁启超“人生问题,有大部分是可以——而且必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的。却有一小部分——或者还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超科学的。”“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关于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的。”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逻辑关系文化:器物,知识,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权力科学文化:知识上以自然科学为核心,包括社会科学;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工业、资本等相连结;强调科学方法、理性与科学精神。人文文化:以人文学(文史哲)为核心,基本问题是人的价值,强调生命的移情、顿悟、反思。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不一致器物层面:科技产品(新产品,高技术,多功能)——文物(老、旧,文化的承载),创新——复古知识层面:自然对象——精神现象、人的行为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主观性、个别性自然科学的解释性、预见性方法与思维层面:实验的、控制的、变革的——客体有意识、有意志在工业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科学技术——资本——现代化理论,科学变成了价值尺度、标准有用性、物性——精神追求科学是一项以成就为衡量标准的偏执的事业科学精神:彻底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普遍主义(世界主义):科学与个人、民族无关,科学有自己的客观标准。公有主义:科学具有人类性,不享有排他性的占有。无私利:科学的出发点是为人类造福,科学家应该是利他主义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三、科学与人文的互动:未来的人类文化科学是从人文中分化出来的:巫术-宗教-自然哲学-自然科学(15世纪),社会科学(18世纪)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使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与地位,重新界定科学技术与人文学和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技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一些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生化、热核)的使用及一些影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等问题迫使人们对科技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不仅限于专家的讨论,而且影响到大众,而大众的情绪又反馈到政府的科技政策上。比如对克隆技术的伦理后果、安乐死的伦理讨论、艾滋病疫苗的争议、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等等。科技异化理念的偏差——征服自然资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使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物质主义等成为了工业社会科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上,单纯追求GDP,工业产值,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被丢弃。科学技术的应用变成了威胁人类存在的力量人与人真实关系的疏远人类的不断增强对于自然和人类意味着什么?A:自然的人化——自然的自然性的消亡?B:动植物基因的改造——动植物自然性的消失?C:人类基因组技术——造人运动?——人类的灭亡?对科技异化的反思马克思:科学技术对人的现实解放,是以非人化的方式实现的。非人化即物化。加缪:人是人的“狼”海德格尔:技术是一种“架构”,统治。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导致单向度的人。J·埃吕尔:技术支配了人。权力、文化霸权与民族文化科学技术意味着权力。发达国家20%的人口拥有世界产值的86%,知识是发达国家“侵略”发展中国家的新工具。科技传播、科技产品成为现代文化霸权的重要形式科技与现代化,加速了不发达地区民族文化的消亡我的观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方面,但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人文精神,他们在最核心的部分又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知识与文明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力量。科学是人类的共同文化,但人类文化的存在是以不同民族差异性文化的存在为条件的,正如生命以生物的多样性为条件一样。人性、人的价值、人的情感等关乎人类存在的人文学的根本性问题,是超科学的。在资本支配社会资源的社会阶段,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应该强调将科学技术置于人文主义的引导之下。科学与宗教希腊的宗教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包括希腊本土、爱琴海东岸的爱奥尼亚地区、南部的克里特岛以及南意大利地区在内的这块地方,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就形成了的一种由多个民族、多个城邦国家组成的松散统一的文化,这段时期称为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希腊社会三个阶段: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文化的鼎盛时期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公元146)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46-47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中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5)--孔子、孟子、墨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6-前486)也是这一时代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0)古希腊宗教是从神话传说经过系统整理而来的,但是在希腊没有形成统一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多神教相一致,神庙随处可见,宗教节日繁多,但是有不同的神系——提坦神系、奥林匹斯山神系、冥界神系、酒神系等。希腊的神,实际上是现实人的提高,有些神本身就是人转化而来,因此希腊神话具有神人同性(或者说人神同构)的特点。基督教在欧洲的统治中世纪,宗教不仅是统一的意识形态,而且是统一的政治领导力量,是统一的知识体系。宗教是中世纪衡量一切的价值体系。标志近代诞生的科学成果近代科学的中心在意大利近代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具有反神学色彩--基督教与地心说的结合,形成了“地球在宇宙的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的构想,圣经上有“约书亚要太阳停止而不是地球停止”的故事,以及赞美“将大地置于它牢固的基础上使其不得移动”的诗句。血液循环理论对近代英国清教推动科学发展的解释新教在英国重要指清教,清教的伦理与当时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精神、科学的精神颇有一致的地方。韦伯《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与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有关。十六世纪下半叶罗马教庭宣布开除英国教会在英国王室看来,宗教和科学都是从属于世俗王权英国鼓励科学建制化,1660年伦敦皇家学会成立当时清教在英国属于少数派,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如波义耳、牛顿都是清教徒。近代后期和现代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近代后期、现代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基督教放弃与科学的对抗,利用现代科学成果论证神的存在。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表《永恒之父》通谕,要求基督教哲学和神学应与现代科学发展结合起来。1882年罗马教会被迫承认日心说1936年罗马教皇科学院成立,一大批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聘为院士。1951年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发表“从现代自然科学来看上帝证明”1979年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百年纪念会1979年罗马教会宣布重新审查伽利略案件,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