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什么是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完善相适应,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改革,破除原有体制中那些阻碍生产力解放发展,阻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改革开放的背景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政治处于混乱状态,经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19840928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1、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⑴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⑷中国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后来没正确的坚持,导致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⑴判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看是否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⑵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面临解放生产力的问题。•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需要发展生产,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⑷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以前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上存在偏差。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三、改革开放的目的㈠.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第一,改革开放是解放社会生产力。计划经济体制和原有的各种体制弊端明显,必须要进行改革,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第二,改革开放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改革开放是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创举,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二)改革开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完善相适应。•第一,改革是为了焕发社会主义的活力•制度和体制不同,同一制度下可以有不同体制。•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要进行改革,要改的是体制,非制度。改革是为了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二,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中通过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才是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吧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改革开放前的深圳2008年奥运会让世界瞩目.中国,金牌总数世界第一,过去一百年来奥运会第一次给中国国人挣足了面子,让国人倍感自豪。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没有那一场“精彩绝伦”的盛会。第二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赖以发展的体制保障。改革与革命的区别与联系:联系:(1)都是以变革制度为中心(2)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区别:(1)形式不同(激烈的变革与缓慢变革)(2)目的不同(革命是为了推翻旧制度,改革是为了完善制度,但根本目的一致)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改革的全面性•邓小平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行业;•部门上:涵盖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全面变革。•层面上: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层面的重大变革。改革的历史进程•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乡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功出路,为提高农业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城市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⑵基本特征:⑴建立:1、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⑶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对经济的恢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过重要作用。⑷消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是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以社会基本制度的变化为转移。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概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基本标志:公有制为主体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二)改革的评价标准•改革不是主观随意的。邓小平为改革的是非成败制定了三项衡量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简称为“三个有利于”。它的提出,既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纠缠于姓“资”姓“社”的无聊争论;也为克服长官意志的随心所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准则。“三个有利于”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要求,它和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标准中,第一个称为生产力标准,第二个称为综合国力标准,第三个称为人民生活水平标准。•(3)“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第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世界一天一天变得更加开放。(2)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入驻中国的吗?87年90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两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江泽民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第四,实行改革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392019/8/26(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三.1992年以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402019/8/26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1.沿海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有近两亿人口。2.这些地区具有有利于实行对外开放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3.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导思想,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412019/8/26三.1992年以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1.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对外开放的形式迅速发展,形成了沿周边国家的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开放地带。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边境贸易的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沿边各省区边贸合作发展战略放宽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地发展边境贸易加强边境建设,试办经济开发区、边境贸易区2.中国特色地对外开放格局(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所谓开放型经济,就是通过放宽贸易限制,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大力发展面向国外市场的产业,以出口贸易带动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加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我国同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拓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第二,把握多元化平衡的战略方针•1990年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我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过度依赖的局面逐步改变,引进来和走出去都要多元化。•第三,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要求。•维护经济安全,最主要的是要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权。要适应全球化的冲击,注意宏观调控。避免开放带来的金融风险、“文化侵蚀”。拓展海外市场,保护海外人员和资产安全。一视同仁对待产业发展,维护公平竞争,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节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