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教材九分法: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明清:沉暮与开新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时期: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冯天瑜六分法:(《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第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或称“元典时代”。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0年的这四个多世纪,是一个连续的文化过程。冯天瑜六分法: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近古文化定型。第六、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1、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会使用原始石块,人工取火。代表的四类猿人:○元谋猿人(云南),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猿人。○蓝田猿人(狭西),距今80万年。○北京猿人(北京),距今60万年,能使用原始石块,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北京),距今2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复原图蓝田人复原图北京猿人复原图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千年前)特征:人类从使用石器转变为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至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开始由氏族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前期(母系氏族社会):代表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为著名。因出土陶器很多,多半绘有彩色花纹,又称“彩陶文化”。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大致在5000年前左右,代表是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因出土陶器黝黑而光亮,又称之为“黑陶文化”。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二、原始物质文化1、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约BC5000~BC3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2、大汶口文化(BC4500年-BC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3、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三、原始观念文化•1、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太阳、土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新石器时代太阳神巫祝图岩画•生殖崇拜:对自身的繁衍的关注---炽热的生殖崇拜•陶塑孕妇像(红山文化)原始时期的维纳斯祖先崇拜•2、原始艺术新石器时代陶塑人面像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四、原始社会组织1、母系氏族《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2、父系氏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部落联盟产生---禅让制五、上古文化分布1、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黄帝炎帝•2、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蚩尤3、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伏羲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夏朝宫殿遗址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中,现已发现建筑基址多座。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属于夏文化。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伯益像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此文献的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伯益,启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最后一个君主是桀。成汤像成汤继位为商的首领时期,商部落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商朝的统治长达500多年,最后一个商王是纣王。纣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商朝快速走向灭亡。殷商神本文化•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这件商晚期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器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青铜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2)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渗透伦理道德精神)。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三、夏、商、周文化的成就:第一,在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就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商朝的历法中还有农事的安排。第二,青铜艺术方面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第三,在文字方面,商朝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革命。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1、社会变革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2、士的崛起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战国“四君子”3、兼并战争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文化重组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私学兴起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故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兴,约有150余年的历史。它成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一)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德治仁:内在思想核心礼:外在行为规范中庸:辨证思维方法知、行、学、思:认识论孔子思想体系图仁爱(核心)信义(人际关系)和平(人际关系)忠恕(组织关系)孝悌(家庭关系)仁爱(核心)用中庸拒绝极端外圈:极端内圈:均衡懦弱盲从自负自卑霸道愚勇成功的六种态度积极自信胸怀理性自省勇气•(二)道家思想的学派特征:核心:“道本体论”人生主张:“无为”认识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①先秦道家思想②黄老道学③魏晋玄学道家三个发展阶段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道家的出发点: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逃离人世,遁迹山林。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㈠早期隐者和杨朱《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杨朱的基本观念①“为我”②“轻物重生”《列子.杨朱》篇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列子.杨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创始与老子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①“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创始与老子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②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创始与老子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③“物极必反”——宇宙的不变规律(“常”)●矛盾大量存在:《老子》中有(70余对)●矛盾相互依存:故有无相生,难易向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者道之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转化是一个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创始与老子2.老子的“认识论”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18章)。●“为学日益,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