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作为一线历史教师肩负着端正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历史教师应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重在对教材的细致解读;重在对史料的必要补充;重在对问题的华丽升华。关键词历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史料;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网络信息杂乱无章,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一线历史教师肩负着端正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治国理念,也是民族精神,更是引导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指明灯。历史教师应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诚信友善,相互宽容,从实际出发,用理性与智慧解决自己和社会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责任心与爱心,为家庭带来关怀与温暖,让社会与国家更和谐、更民主。一、重在对教材的细致解读教材是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细致解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关于中山装的文字笔墨不多,若囫囵吞枣,只是简单阐述中山装出现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创始人:孙中山;特点:直翻领有袋盖的四帖袋服装。学生大多觉得枯燥无味,生硬无趣。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材料看右图:中山装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中山装的特点,相互讨论。学生们觉得中山装很普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人穿过,娱乐明星成龙、刘德华等人也都穿过。是服装本身好看,还是其充满寓意呢?教师解析“中山装”图片:领口封闭表示严谨治国;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袋盖,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以文治国);背后不破缝表示反对分裂,统一中国。因此,中山装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它体现了民主、统一、公正、法治等观念,这些观念无阶级差别,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由此,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中山装为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钟爱的服装。教材虽然不是知识的权威,但教材有它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教材中图片材料、“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供真实的载体。因此,细致解读教材、吃透教材,既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又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二、重在对史料的必要补充历史不能重现,史料是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它使教材呈现出的历史更加具象生动。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记录片等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史料分析,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历史,了解具体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等等。如在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先展示了两幅图片资料:一是19世纪末最华美的艺术品――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造颐和园石舫;二是19世纪末航速最快的巡洋舰之一――明治天皇从宫廷费用中省出30万供海防建设,其中的吉野号巡洋舰。两幅图片一起展示,学生一目了然,中国统治者腐败与日本统治者重视军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分析看到中日此时的差距:(1)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所以制定“大陆政策”。(2)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通过这两个国家国情的具体对比,既表现了甲午战争的必然性,又为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埋下伏笔,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更当自强不息,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独立”和“富强”迫在眉睫。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结局上再展示两幅图片资料:《马关条约》影印本和《时局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讨论,从每个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签订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日本从大清国攫取了资本输出的权利,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割地赔款,开口通商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被彻底打破,国际地位也大大下降。《马关条约》的签订,也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争相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庞大的中国被瓜分得四分五裂,中华民族历经磨砺,充满曲折。“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我们需要强化忧患意识,对自己和对祖国的发展要有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爱国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已经深深的刻在学生的心中,激励着同学们奋发自强。梁启超曾说:“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通过史料的适当补充可以把爱国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实现爱国情怀和中国梦,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努力上进,勤奋好学,掌握科技文化知识,恪守道德,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社会主义中国,爱国既有个人对自己祖国崇敬和依存的深厚情感,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三、重在对问题的升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主任刘学教授说过,“历史不是亡灵的画廊,而是思想的战场”。学习历史重在思考,在思考中发散思维,升华灵魂。笔者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时对孔子的“仁”进行追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达到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首先,探究“仁”的含义。通过过孔子的经典言论概括仁学包括三层含义:(1)“爱人”。爱人不是具体的规定,而是一种精神,是仁的基础。而爱人的具体表现是推己及人的“恕”和将心比心的“忠”。前者是谅解别人不解和不周的宽容,后者是自己对人对事的真诚。两者综合起来“仁”就是忠恕之道。(2)“克己复礼为仁”,礼为周礼,即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感情欲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3)“仁”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其次,分析“仁”产生的原因。“仁”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孔子个人的经历有关。从时代背景上看: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一定的社会意识了。从经济上看:生产力大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从政治上看: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天下礼崩乐坏,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从文化上看:学术下移,鲁国文化传统深厚,而孔子身处战火纷飞、“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的乱世,少时的贫困让他更了解百姓日常生活的疾苦,“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自学礼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办私学,招徒讲学。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52岁走上仕途,55岁左右仕途失意,后周游列国,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人民安居乐业,通过教化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因此,“仁”成为他的核心思想主张。第三,揭示“仁”的意义。据说伏尔泰的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以此来滋长启蒙精神营养。“仁者爱人”,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净化社会风气,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忠恕”之道架通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必然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礼”中的精髓思想,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养成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第四,实践“仁”的价值。“仁”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也超越时间限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德治”与“和谐”的表现。随着问题的不断升华,对“仁”的认识已经超越知识的传授,超越能力的培养,“仁”开始渗透到个人细微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想法之中,真诚地对待人和事,相互尊重和宽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对学生产生持久性的影响。今天,我们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旗帜,不仅要在理念上更新,更需要在行动中落实。历史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正确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在落实历史教学三维目标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环节来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牢固掌握,更有助于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完成历史教学的双重任务,做到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责任编辑:徐小敏)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