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一)学习目的一、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代表:1.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专家弗里德里克.W.泰罗。泰罗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研究方法是“操作研究”。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2.“一般管理理论”。提出者是法国管理专家亨利.法约尔,他研究的中心是组织效率,提出了组织管理的14项原则。3.“行政组织理论”。提出者是德国社会学家、管理专家马克斯.韦伯。他的研究中心是组织建设,称为“理想官僚制”。(一)弗里德里克.W.泰罗•生平:[美](1856-1915)工人-机械工-工头-领班-助理工程师-总工程师•实验:铁块搬运试验、铲具试验、金属切削试验•著作:《计件工资制》(1895)、《工场原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铁块搬运试验•75人每人日均12.5吨•47.5吨•1/843%的时间干活,57%的时间休息。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上岗培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二)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生平•简介•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法约尔的研究与泰勒的不同•泰勒的研究–是从工厂管理的一端——“车床前的工人”开始实施,从中归纳出科学的一般结论,重点内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法约尔的研究–是从总经理的办公桌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创立了他的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什么类型的专业化和等级制度才能使组织效率最大化。(三)马克斯.韦伯•生平:(Max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科层管理理论•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主要代表有:–“人际关系”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工业心理研究所的梅奥在“霍桑”试验中提出来的,其出发点是认为人是社会人。“人际关系”理论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其他主要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克雷格的“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布莱克的“管理方格图”坦南鲍姆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哈克曼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等。(一)什么是行为科学?•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梅奥•梅奥(GeorgeElton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土,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马斯洛与需要层次论•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美国人,管理心理学家•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需要层次论的构成根据三个基本假设:◆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顺序◆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得到这样几个结论:•(1)这五种需要是逐步产生的,是由低到高而产生的。•(2)人并非只有一种需要,也不是在某一层次的需要完全满足之后才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3)人在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时,某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得到这样几个结论:•(4)人的五种需要的相对强度随层次的提高而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讲,人随着需要层次的提高,越少具有兽性越多具有人性。•(5)当低层次的需要长期受到挫折,人的需要会向前一个层次倒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住房等)激励因素(如成就、名誉等)四组概念:“满意”、“不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基于以上的分析,赫兹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观念,即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是不确切的,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也就是说,有了激励因素,就会产生满意,而没有激励因素,则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有了保健因素,不会产生不满意,但没有满意,而没有保健因素,则会产生不满。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弗隆的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隆在研究激励理论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公式: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概率(E)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仅来自于人们的绝对报酬,更来自于社会相对报酬。所以,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应当减少攀比、保护隐私权,是有道理的。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人性,他提出了人性假说。他认为X理论是把人视之为经济人,他认为Y理论是把人视之为社会人但在实际中,X理论和Y理论是混合交替的,单纯实行一种理论难免要失败的。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X理论是把人视之为经济人,那人天生就好逸恶劳、不负责任、无上进心、只关心饭碗、安全、希望少干活多拿钱。对这样的人进行管理,只有实行强制、严格监督、用饭碗来威胁。Y理论是把人视之为社会人,认为人天生并不懒惰,愿意做困难的工作,也愿意在正常情况下负责任,人们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基于这种人性假说的理论,那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3.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4.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及方法•行为科学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行为科学强调了对人员的激励,所以有人也把行为科学称之为激励理论。•它强调了和谐的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了感情投入,强调民主参与。所以“民主管理”,也是这种人本为主的管理思想的产物。行为科学认为激励的方法、民主的方法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效绩=士气×关系×素质三、现代管理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出诸多现代管理学派。主要特点是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代表性的流派是:–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卡斯特的“权变理论学派”–伯法等人的“管理科学学派”等。社会系统学派•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他提出了构成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1)信息交流;(2)作贡献的意愿;(3)共同的目的。•社会系统学派从组织的角度研究管理,但巴纳德认为组织的要素只包括人,不包括物和其他要素,所以对组织的研究就转变成对人的研究。•古典组织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是从对管理的过程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而巴纳德是以自己的组织理论为基础来展开管理职能的分析,从组织的要素来分析管理的职能,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⑴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⑵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⑶提出和制定目的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决策理论学派•西蒙虽然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许多思想是从巴纳德中吸取来的,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织》、《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经验主义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当代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研究内容•一、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二、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三、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权变理论学派•美国学者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理论试图改变一种局面,变各派理论互相“低毁”为相互“承认”,因此有管理学家说权变理论犹如一只装满管理理论的大口袋。管理科学学派•管理学界中形成的所谓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作管理中的数量学派,也称之为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操作方法、作业研究的范围,而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方面扩展,要求进行整体性的管理。•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四、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简称MBO,亦称目标管理法.•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他在论述“目标管理与控制时认为:“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杜拉克•德鲁克(peterdurcker)是当代最受推崇的管理大师。半世纪以来,他率先提出了最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包括目标管理、民营化、顾客导向、信息社会等。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生平:1909年11月19日生于维也纳,父亲为奥国财务官员,曾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母亲是奥国率先读医科妇女之一。1938年父母因反对纳粹,逃往美国,父亲任大学教授,1967年逝世。1931年德鲁克获法兰克福法学博士1942年受聘为通用汽车公司顾问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对成功的大企业有细腻而独到的分析。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奠定大师的地位,并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为经典之作。1973年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巨著,该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德鲁克一生撰写了约40本学术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管理学圣经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德鲁克的管理是向谁学的?5.1.目标–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组织活动的期望结果,是组织使命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化,是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标准.5.2.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是组织中的上级或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级、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