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2.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3.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的,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时代的产物:1、历史条件:1.经济沿上升线迅速发展,意识形态眼下降线迅速滑落。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3、无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下降为社会次要矛盾。4、无产阶级的斗争性日益增强,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日趋消亡。2、阶级斗争条件:三大工人运动;科学技术条件;(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他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他的形而上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创新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4、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分别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在还正在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任命的根本利益。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党性所决定。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3.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四)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和人类,实现共产主义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P16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与辩证法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1、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2、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哲学上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还还原复归于它;像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原子是世界的本质,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对唯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1、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一时的产物。2、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总之,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25物质范畴及其意义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是客观事物直接进入意识,而是经过主观能动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关系。因此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本身的改造作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即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对运动和静止理解的两种错误倾向:A、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B、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2、时间和空间3、社会的物质性P28二、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P29第二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P34(一)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1、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2、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条件性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斯大林“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3、世界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既着眼于整体有照顾局部;反对个人主义和绝对的整体主义。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2)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抓住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3)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错误: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瞎子摸象,坐井观天。(二)世界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2、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性的和进化性的运动,(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四)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和核心1、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A、两个总特征:联系与发展;B、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C、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偶然性与必然性、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2、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在内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37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发展;(2)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内因即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使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384、矛盾分析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质量互变规律1、事物是量和质的统一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P39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定性分析(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相结合的原则;(2)适度的原则(把握关节点,寻求最佳适度);(3)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三)否定之否定规律P401、辩证的否定2、否定之否定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P40(一)现象与本质(二)内容与形式(三)原因与结果(四)必然性与偶然性(五)可能性四、辩证思维方法P43: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认识、尊重、利用规律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方法论意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吧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他并不排斥和否定认得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而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二、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三、认识的实践基础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58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1)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不能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而实践是唯一能够把主管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二、真理的发展(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63(二)真理同谬误:辩证关系;坚持真理,排除谬误。三、真理和价值(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含义: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了唯物主义(客观事物)、辩证法(客观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研究认识)、体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1、解放思想的含义:指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是辩证统一的:首先,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1)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2)理论的作用离不开实践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1)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实只是提高人的素质。(2)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与运动规律一、社会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