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事业科学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促进粮食流通事业科学发展粮稳天下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做好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着空前挑战。为赢得挑战,粮食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拉动粮价温和回升并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既保护了种粮者利益,又保障了市场供应,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753亿斤,使农民增收400多亿元,在扩大农村消费、活跃农村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粮食流通一端连着生产者,一端连着消费者。做好这一工作,关系到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粮食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丝毫松懈不得。当前,粮食部门要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和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着力点,以促农稳定增收、确保有效供应、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准确把握粮食流通工作重点,强化粮食安全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切实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秩序和价格基本稳定,促进粮食流通事业科学发展,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出发,积极抓好粮食收购。深入开展粮食成本利润调查工作,研究完善粮价形成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价格,引导市场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①认真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抓好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工作,不断完善对加工企业托市收购的补贴政策。②深入研究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③在收购工作中,各地粮食部门和托市收购主体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宣传政策、增设网点、密切配合,千方百计方便农民售粮。特别是在收购高峰期,要尽量缩短农民排队等候时间,努力做到随到随卖。同时,要严格执行质价政策,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切实做到让农民满意。从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出发,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要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优化储备粮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适时增加稻谷特别是粳稻的储备数量,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使轮换与宏观调控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实粮油储备规模和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增强地方政府调控市场能力。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销售、跨省移库和产销衔接工作,引导和支持粮食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和区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要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的指导下,建立灵活的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粮食总量和品种结构平衡。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细化和完善粮油储备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体系,保障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和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发,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健康发展。要积极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通过资产重组、呆账核销等处理经营性挂账,不断扩大减亏增盈成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富余职工分流安置中的资金缺口,落实好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大型国有粮食经营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优化产权结构,兼并重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优化粮食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增强购销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对规模小、资产质量差、缺乏区位优势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放开搞活搞好。建立和完善国有粮食企业联系点制度、经营管理信息通报制度和对重点企业的经营分析制度,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协调落实粮食收购资金等有关政策,支持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新经营方式,摆脱经营困境,增强发展活力。从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出发,壮大粮食流通产业实力。要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仓房维修改造和技术更新,改善粮食安全储存条件。加快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型物流节点,推广散粮运输,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继续落实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促进粮食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落实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粮食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引导粮油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加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宏观调控信息、绿色储粮、减少储备损失等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实施,引领行业科技进步。继续加大对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强化项目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达到预期效果。要拉长放心粮油产业链,一头向种植基地延伸,发展订单农业,为种粮农民服务;另一头向主食厨房、配送中心、连锁店延伸,为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服务。从推进依法管粮出发,加强粮食流通监管。要按照粮食库存“在地检查”原则,探索建立与粮食事权相适应的库存监管机制,坚持例行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提前通知与突击暗访相结合,账务检查和实物检查相结合,创新方式方法,规范工作程序,注重检查效果。经常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督导监管粮食工作,做好举报和投诉受理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粮食工作信息,增强粮食库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继续推进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完善粮食仓储制度体系,健全新型粮食仓储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逐步实现粮食仓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加强粮食监督检查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尤其要重视加强市、县级监督检查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工作经费。推进粮食库存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管理和监督检查责任制,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地方责任。继续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抽查与监测,加大库存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严防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任务。钢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脊梁”。经过60多年发展,我国钢铁业积聚了资金与人才,进入由大变强的发展时期。而要真正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转变,根本途径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注意借鉴学习!)一、我国钢铁产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钢铁是现代工业中的战略产业。没有钢铁,工业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这是百年中国近代史昭示给中国人民的一条深刻教训。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钢铁产业的发展,这对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钢铁工业逐步发展,初步改变了钢铁弱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年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而且布局很不合理,江南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此,党中央提出“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一座座钢城,武钢就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大钢都。到1978年,我国钢产量提高至3178万吨,排名跃居世界第5位。钢铁工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为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确立了钢铁大国的地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崛起。改革开放为我国钢铁产业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与环境。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成为这一阶段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继武钢率先成套引进国外“一米七”轧机技术装备后,我国钢铁企业纷纷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引进和改造。到21世纪初,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主体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钢铁工业的成长壮大,促进了造船、机电、汽车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发展,迈上了建设钢铁强国的征程,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钢铁产量迅速突破2亿吨、3亿吨、5亿吨,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由此,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总量转向结构性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钢铁工业开始了跨地区并购重组、战略性沿海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钢铁”模式的转型。武钢重组鄂钢是全行业第一个重组,对推进行业重组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实施了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提升了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为钢铁产业做强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提升我国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还处于中期阶段,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制约我国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对症下药,实现钢铁产业的科学发展。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产业的“第一顽疾”,一方面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另一方面产能又在快速增加。2009年末,全行业粗钢产能已达7亿吨左右,其中不符合产业准入标准的炼铁产能1.6亿吨左右、炼钢产能1.9亿吨左右,而国内市场粗钢消费量预测只有5.65亿吨,呈现产能严重过剩状况。由于总量过高,加剧了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市场价格低位震荡,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加之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通钢比例较高,特殊钢材缺乏,特别是性能要求严格的高洁净度、高强度、高塑性变形、高抗腐蚀性能的钢材和深加工高附加值钢材还需依赖进口,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处于中端偏上水平。二是产业集中度过低,国际话语权轻。目前,全国有1000多家钢铁企业,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的43.5%,而美国、日本和欧盟排名前4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在本国的占比均超过60%。根据国家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2015年我国前10家钢铁生产企业产量要占到全国产量的60%以上,但目前仍有不小的差距。由于产业集中度低,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长期处于劣势。我国对海外铁矿石资源的依赖性逐年上升,但在采购谈判中却一再被动。据统计,2003—2008年国际铁矿石谈判结果均以涨价告终,涨幅分别为8.9%、18.6%、71.5%、19%、9.5%、79.9%,2009年即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铁矿石价格下调也未达到中国的期望值。因此,迫切需要尽快建立铁矿石进口的“中国模式”。三是内部竞争无序,国际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分销渠道以经销商为主,重点企业直供最终用户所占比例偏低,这种营销方式,使得经销商对市场影响较大。然而,目前经销商经营模式也处于粗放阶段,追涨杀跌。市场稍有波动,企业间便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采取不理性的销售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恐慌因素,造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由于我国钢铁产业技术水平仍处于中低端,我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大多是中低端品种,高端产品比例很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四是布局不合理,生产成本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钢铁企业大多分布在靠近资源和大中型城市的内陆地区,多数重点大中型企业位于省会和大中型城市,不少钢铁企业还处于人口密集、严重缺水地区和风景名胜区。从区域布局看,我国钢铁业呈现出内地产能过多、沿海沿港产能不足,主要产区产能过多、主要消费地区产能不足的特点。随着资源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钢铁产业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日益显现,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下降。事实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现有布局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布局调整。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内驱力方面分析,由于钢铁工业对经济总量拉动作用较大,各地区竞相上项目,并且盲目贪大,造成钢产量迅速增长,总量过剩;从发展阶段分析,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初期,钢铁市场需求量大、利润高,造成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从技术方面分析,钢铁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造成钢铁企业遍地开花,多达千家。三、提升我国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破解钢铁产业发展难题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