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经济发展与政府作为张乐才博士后一、绍兴经济发展特征(一)形成特色,错位发展1、特征“纺织兴、绍兴兴,纺织衰、绍兴衰”绍兴纺织行业的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2、举例光宇集团:高端玻璃产能、效益均居全国第一,三力士橡胶:三角胶带国内市场占有率1/3,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位,出口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位。卧龙电机:分马力微电机生产全国最大;欧亚薄膜:薄膜单体规模居世界第一;远东化纤:PTA亚洲最大;一、绍兴经济发展特征阳光集团:亚洲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万丰奥特:铝合金轮毂生产亚洲老大地位;龙盛、闰土:分散染料产量占全国的70%、世界的21%;三花股份:空调配件为该领域世界巨头之一;新昌三花与诸暨盾安两家企业的电磁阀占世界市场的70%,完全可度左右市场……2009年浙江省百强企业榜中绍兴共有20家企业上榜,较去年增加一家。其中海亮集团(10位)、中城控股集团(20位)、宝业控股集团(32位)、龙盛控股(37位)、精功集团(46位)。一、绍兴经济发展特征(二)形成特色,集聚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1、辐射型:以发源地和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举例:由上风风机衍生出的风机块状、联丰集团衍生出的冷却塔块状、龙盛集团衍生出的染料块状等。2、集散型:以当地的历史、自然条件为背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逐步形成的块状经济。举例:绍兴县的纺织、印染,嵊州市的领带、绢丝服装,新昌县的羊毛衫等3、跟随型4、园区型一、绍兴经济发展特征(三)建设园区,跨跃发展1、发展阶段绍兴工业园区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第一家工业园区(枫桥镇服装特色工业园区)批准成立于1990年。2000开始绍兴工业园区进入发展壮大阶段,2002年一年就新增工业园区32个。2、绍兴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一是综合发展型为主二是产品专业型三是科技主导型四是工贸结合型五是其他类型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一)民营企业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萌发初创(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八十年代初)阶段,又叫自发生长阶段。绍兴民营企业抓住传统计划体制下短缺经济的机遇,从农村工业起步,率先发展乡镇企业,创办家庭工厂,一批农民变成了最早的市场主体,绍兴民营企业成长有了“先入”优势。2、第二阶段,突围成长(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阶段,又叫改制助长阶段。绍兴民营企业抓住经济体制改革机遇,采用戴红帽的做法,各级政府全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并制定个私企业“四不限政策”(不限比例、速度、规模、类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规模急剧的扩张,绍兴民营企业成长有了“先占”的优势。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一)民营企业发展阶段3、第三阶段,调整扩张(南巡讲话以后)阶段,又叫外向拉长阶段。一是企业掀起“外贸”革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产品档次,打向国际市场。二是通过国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企业有序、顺理成长,绍兴民营企业成长又有了“先行”的优势。4、第四阶段,提升转型(可以说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后)阶段,又叫创品牌加长阶段。作为“资源小市”、“经济大市”绍兴,民营企业发展与时俱进,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调整结构,提升产业,走差异化、品牌化经营之路,正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1、绍兴优秀民营企业家具有“草根性”特征绍兴民营企业家出身“草根”,具有真正的“平民性”、“全民性”、“大众化”。其创业的动因很简单,就是摆脱贫困。第一,“给人打工”:绍兴的企业家一部分是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敢冒风险,从事贸易、家庭作坊式生产的。第二,“自主创业”: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家是在国有、集体、乡镇企业中的从事管理、经营、技术的骨干。第三,“成就卓越”:在实业投资后,绍兴企业家又进一步积累经验,通过市场运作,整合小企业,在不断壮大企业的同时提升了自己市场竞争实力。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2、绍兴的民营企业具有“内生型”特征(1)绍兴民营业企业是内生型集群,具有“本土化”、“源发性”的特点。即以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商业文化氛围为基础,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进入某一行业,由示范效应带动许多同类企业涌现而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这种企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民间传统手工业、繁荣的商业历史和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使相互依存的民营小企业集群得以迅速形成。(2)广东的企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嵌入型”企业集群。由跨国公司进入或是由一两家外资企业进入,带动本地大量同类企业的创立而形成企业集群区。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3、绍兴的民营企业具有“改制型”特征。(1)绍兴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原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改制过来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绍兴对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最大限度地退出,通过较为彻底的改制,使绍兴的企业产权清晰、归属明确,建立了现代企业运作模式。2000年前后,绍兴95%以上的企业改制。这部分企业改制为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经营者持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2)温州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多数企业是从个体户、家庭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4、创办的民营企业具有“创业型”特征一是自发创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八十年代初)。从农村工业起步,率先发展乡镇企业,创办家庭工厂,农民变成了最早的市场主体,绍兴民营企业创业有“先入”优势。二是改制创业(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采用戴红帽的做法,全力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外向创业(南巡讲话以后)。企业掀起“外贸”革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产品档次,打向国际市场。四是品牌创业(特别是2003年后)。绍兴民营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绍兴民营企业发展特征(二)绍兴民营企业家特征5、绍兴优秀民营企业家具有“草根性”特征绍兴民营企业家出身“草根”,具有真正的“平民性”、“全民性”、“大众化”。其创业的动因很简单,就是摆脱贫困。第一,给人打工”:绍兴的企业家一部分是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敢冒风险,从事贸易、家庭作坊式生产的。第二,“自主创业”:但还有一部分企业家是在国有、集体、乡镇企业中的从事管理、经营、技术的骨干。第三,“成就卓越”:在实业投资后,绍兴企业家又进一步积累经验,通过市场运作,整合小企业,在不断壮大企业的同时提升了自己市场竞争实力。三、绍兴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一)绍兴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比较1、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相似之处(1)特点几乎千篇一律地走上集体经济之路(2)原因国内形式;绍兴与苏南特殊的地理环境集体经济的制度作用降低政治风险(一手高指标、一手乌纱帽)为乡镇政府获取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提供了坚实的所有制基础在经济自由度与市场完善度处于低水平时比个体私营经济更具制度优势。三、绍兴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一)绍兴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比较2、1990年代之后发展的不同背景(1)乡镇企业的困境(2)苏南模式的历史转机上海浦东开放,使苏南倾力引进外资,产权改革进程延缓(3)绍兴模式的形成地理特点非正式制度(4)绍兴民营企业的生成类型资本积累型;承包转化型;产权改制型(集体企业获国有企业)三、绍兴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引入外资与自营出口比较(苏与绍兴)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绍兴到位外资15.1927.5212.5161.059.722006自营出口173.65214.4078.91946.85105.03到位外资14.1820.077.3151.169.012005自营出口142.45155.4661.28728.2381.42到位外资15.1219.485.3646.488.232004自营出口104.60110.2247.16507.7466.09到位外资22.0927.018.5568.057.432003自营出口76.6573.2535.30326.3445.33到位外资15.0217.405.6148.143.822002自营出口60.1151.4426.56185.2129.01三、绍兴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一)绍兴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比较3、1990年代之后的不同之处(1)产业结构的差异苏州:2008年,重工业占比66.67%,轻工业占比33.33%。三资企业占比达到66.87%,私营企业占比15%,国有企业占比0.77%,集体工业占比1.52%。绍兴:2008年,以传统轻纺工业为基础,同时也逐步发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民营企业占绝对多数。(2)产业集群差异苏南:大企业、大集团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以外资经济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绍兴:中小企业集聚、扎堆、实行细密的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紧紧依托专业市场。三、绍兴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一)绍兴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比较3、1990年代之后的不同之处(4)城镇居民收入的差异苏南:民营老板不多,老百姓收入以劳动收入为主,尽管GDP与浙江同类城市相比遥遥领先,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而绍兴民营化程度远高于苏南地区,所以民间老板较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苏南地区。三、绍兴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二)绍兴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1、共同特点(1)国家投入少,经济基础差浙江区位与自然资源特点1978年,全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8.26%,浙江的比重只有43.3%。温州区位与自然资源特点(2)能工巧匠多,人力资源有优势绍兴:“二土,三缸、五匠”(土纺、土织;染缸、酒缸、酱缸;泥、木、竹、石、铁匠)三、绍兴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二)绍兴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2、两者的差异(1)民营经济原生态与再生态的区别温州区位与资源资源制约(温州生产要素制约比绍兴更甚,1978年人均耕地仅0.53亩,目前是0.33亩)(2)多源资本与单源资本的区别绍兴:既有民营资本,也有国外资本温州:民间资本非常雄厚四、政府作为(一)给予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1、1984年起,及时组织开展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讨论,组织干部既到苏南学习,又到温州取经,并因势利导适时提出了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四个轮子一起转、十个层次一齐上、骨干企业挑重担、千家万户促翻番”的发展方针,真正把个私工业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2、80年代末的3年治理整顿中,又提出了“保护已经形成的生产力,保护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的观点,实施“不限制经营人员、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济条件”的“四不限”措施。在以后的几年里,为进一步壮大个私企业队伍特别是加快落后乡镇个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先发展、后规范”的观点。四、政府作为(一)给予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3、1990年制定个私企业新的“四不限政策”即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类型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4、1994年绍兴着手对镇乡村企业“转制”,几乎所有的戴红帽子企业被摘帽,绝大部分集体企业被转成了民营企业,。这个阶段制度转型的重心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的企业:产权模糊的集体企业;戴红帽子的私营企业;地方国有中小企业。5、绍兴提出“放心、放手、放开、放胆”的“四放”要求和“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原则。四、政府作为(一)给予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6、1998年绍兴又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实施了“一退三进”的战略,即国有、集体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进一步发展规范的股份制经济,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1年底绍兴原有的1188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了1176家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