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发展研究参考2004年第2期(总第4期)2004年1月8日●赵建国:辽宁的就业问题:形势判断与政策建议2002年,辽宁省登记失业人数增至75.6万人,登记失业率达到6.5%,位列全国第一。同时,辽宁省的劳动参与率只有63.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可以说,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着诸多问题中,就业问题最为迫切。本文从定量的角度,从总量上判断了辽宁省就业压力的基本态势,从结构上分析了辽宁省就业分布的“七增八减”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释放辽宁省就业压力的基本思路。全文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解决辽宁的就业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ResearchAcademyofEconomic&SocialDevelopment发展研究参考2004年第2期(总第4期)2004年1月6日发稿主编:吕炜本期责任编辑:宋旭光主办: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地址:大连市东北财经大学劝学楼邮编:116025电话:0411-4713161传真:0411-4713165E-mail:DRR@dufe.edu.cn1“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热点问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三辽宁的就业问题:形势判断与政策建议赵建国支持辽宁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从目前情况看,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重振面临诸多矛盾,如资金紧张、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下降、工艺设备老化、污染严重与环境恶化、失业下岗情况严重、城市贫困人口加速涌现等。在所有这些问题中,笔者认为解决就业问题最为迫在眉睫。显然,我国社会的某些需求层次还远未超出追求“安全”的阶段,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现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扩大消费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只有以就业为突破口,才能使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各项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获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因此,如何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解决好辽宁省严峻的就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更好地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和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依据,结合相关理论对辽宁省的劳动就业特点及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辽宁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作者简介:赵建国(1973-),男,辽宁省抚顺市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系统工程。2一、辽宁省就业问题的基本态势及结构特征1.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辽宁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1990年辽宁省的总人口为3917.3万人,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785.2万人;到2002年底,全省的总人口为4155.4万人,劳动力资源总量为3166.8万人①,比1990年分别增长了238.1万人和381.6万人,增长比率为6.08%和13.70%。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并没有赶上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步伐。辽宁省从业人员1990年为1897.3万人,2002年增加到2025.3万人②,增长了6.75%,就业增长率只是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一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特征明显。另外,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辽宁省的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其突出表现为劳动参与率的较大比例下降。根据笔者的计算,辽宁省的劳动参与率由1990年的68.12%下降到2002年的63.95%,比全国水平低10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呈现出的下降趋势,以及劳动参与程度与劳动力规模变动趋势相背离的情况表明辽宁省在该期间劳动力利用不够充分。2.失业和下岗问题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当前,辽宁省对劳动力的利用不充分突出表现为失业和下岗问题严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两个指标的历年统计数字来看,辽宁省的失业情况在1990~1995年并不严重,登记失业人数基本保持在30万人以下,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2.7%以下;但从1996年开始失业情况逐步加剧,登记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到40.8万人,登记失业率增加到3.6%;之后呈逐步增加之势,特别是2002年登记失业人数猛增至75.6万人,登记失业率增加到6.5%,远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一。①《辽宁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48、55页。②《辽宁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59页。3表1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失业率的变动情况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9023.72.7199124.92.2199226.72.4199328.52.6199430.02.5199530.42.6199640.83.6199743.53.7199840.03.4199939.83.5200040.83.7200155.53.2200275.66.5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90页。另外,第四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进一步显示了辽宁省失业情况之严重。通常,不在业人口主要由在校学生、料理家务人员、离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失业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组成。根据第四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不在业人口中在校学生人数由1990年的159.7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169.7万人,增加了10万人;料理家务人员由316.4下降到285.8万人,减少了30.6万人;离退休人员由174.6万人增加到322.7万人,增加了148.1万人;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由95.3万人增加到131.6万人,增加了36.3万人;失业人员由30.1万人增加到228.0万人,增加了197.9万人,同时失业率也高达9.47%,该失业率为调查失业率,相对登记失业率要更为准确,这一数值大大高于同期3.7%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水平,而如此之高的失业率表明辽宁省失业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而在失业人员中,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人员为137.5万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人员为90.5万人;其他人员由24.6万人增加到41.7万人。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发现导致辽宁省在业人口下降以及不在业人口较大程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失业人员的大幅上4升,以及离退休人员的较大程度增加,而这些原因又是与辽宁省在这12年期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所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在辽宁省的在业人口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下岗职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涌现。下岗职工也称不在岗职工或离岗职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①。下岗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产物,是企业内部过剩就业人员间接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缓解改革矛盾,减小改革成本的过渡性措施。辽宁省大规模的下岗始于1996年,当年的下岗职工人数为117.9万人,之后逐年递增,1997年的增幅最大,比1996年增加了60.4万人,其次是1998年,比1997年增加了49.3万人,到2000年已经达到最高值239.5万人,之后开始逐步递减,到2002年末下岗职工总数为183.3万人,数量仍相当可观。表2辽宁省下岗职工数量及变动情况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不在岗职工人数(万人)117.9178.3227.6235.6239.5235.9183.3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第73页;《辽宁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73页。另外,失业、下岗职工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术能力差等不足。据辽宁省统计局对1500名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在下岗人员中,30~40岁年龄段的占总人数的71%;女性占61%,其中30~49岁的中年女性占女性的52%;初中以下人员占67%,无技术等级者占84%;16~30年工龄的占63%②。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对职工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低文化、低技能、低素质的职工往往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和再就业较为困难。①《辽宁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第107页。②王鸥,《辽宁失业现状、成因及对策》,《日本研究》2002年第3期。53.劳动力产业分布基本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一致,第三产业就业潜力较大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分布往往取决于产业结构状况,而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在1990~2002这12年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由1990年的168.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90.2亿元,增长了250.06%,年均增长20.84%,但在GDP的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却从15.9%下降到10.8%,下降了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由1990年的540.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609.85亿元,增长了382.59%,年均增长31.88%,在GDP的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左右小幅波动,从1990年的50.9%微弱下降到2002年的47.8%,下降了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由1990年的353.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258.17亿元,增长了539.17%,年均增长44.93%,同时在GDP的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从33.2%上升到41.4%,上升了8.2个百分点。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二产业依然在辽宁省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比例小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上升,且第一、第二产业的降幅与第三产业的升幅基本相当,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特点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按照库兹涅茨研究得出的一般模式,当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并在产值构成中占最大比例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的阶段。与上述原理相对照,辽宁省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至后期。6表3辽宁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表三次产业增加值(亿元)构成(%)年份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01062.7168.6540.8353.315.950.933.219911200.1180.8590.1429.215.149.235.719921473.0194.6741.9536.513.250.436.419932010.8260.81039.3710.813.051.735.319942461.8319.01259.1883.813.051.135.919952793.4392.21390.01011.214.049.836.219963157.7474.11537.71145.915.048.736.319973582.5474.41743.91364.213.248.738.119983881.7531.51855.21495.113.747.838.519994171.7520.82001.51649.412.548.039.520004669.1503.42344.41821.210.850.239.020015033.08544.442440.552048.0910.848.540.720025458.22590.202609.852258.1710.847.841.4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第24、27页。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动,辽宁省三次产业间的劳动力结构在1990~2002年间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情况见表4。在1990~2002这12年中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基本持平。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呈小幅增加,从1990年的64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697.6万人,增加了51.6万人,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份额的变化幅度较小,由1990年的34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