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新闻评论的文采文风与文采文风,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和形式所透露出来的一种写作精神和态度。它既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文章上的反映,又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目的和态度等因素在文章上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待写作、对待读者、对待生活这样几个方面。文风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但它又不局限于语言表达和文字技巧的问题,主要还是思想和思想方法的问题。文采,文章的语言能恰当地、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富有美感,这就是文采。人们追求文章的美,一是为自我欣赏的需要,二为赢得读者,三为扩大传播的需要。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不光要把意思说清楚,还要生动灵活,具有说服力,让人不得不接受。不光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还要言之有文。词语丰富,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新闻评论的文采与文风平易近人,深入浅出形象说理,爱憎分明以情动人,情理交融朴素精炼,要言不烦平易近人,深入浅出1.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不卑不亢示例:《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2.要了解读者的特点和需要示例:《“追星”应追这样的“星”》3.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示例:《工作的大小》形象说理,爱憎分明1.巧喻善比示例:《“鱼水关系”和“鸭水关系”》2.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示例:《“你们中国真穷吗?”》3.注意形象的感情色彩示例:《战士和苍蝇》鲁迅4.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寓庄重于诙谐,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等修辞方法,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案例分析:毛泽东在评论中用“开动机器”来形容多动脑筋的必要;用“洗脸”、“扫地”来说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用“下山摘桃子”比喻蒋介石想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的狂妄野心等等,既形象生动,又鲜明深刻。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某县有个分房小组负责人,在分房会议上振振有词地讲:这次分房的原则是县委常委定的。分新房,就要交旧房,先交旧房钥匙,才能领取新房钥匙,等等。他的话还未讲完,人们就窃窃私议起来:“他自己没交旧房就住了新房,说一套做一套咋能服人啊!”原来,这位干部不但未交旧房,还在外单位又占了一套,加上县委分的一套,一家六口人就占了三套房。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叫台下做到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当他在台上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四川日报》“巴蜀小议”点评这篇短评一开始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打油诗,并以简洁的笔墨叙述了三县三个专业户的遭遇,抽象概括的“吃富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内容,这就不难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深思。进而,短评对“吃富者”痛下针砭,同时对当地领导猛敲警钟。“否则,专业户就有被‘吃’垮的危险,冒尖的也不敢再冒尖了!”既指出了“吃富风”进一步蔓延的恶果,提醒领导马上采取措施;又警告“吃富者”止步,这种“揩油”、“敲竹杠”行为该停止了。结尾振聋发聩,收束有力。把抽象的概括同形象化的具体描述结合起来,把所要议论的事物加以描写和渲染,使其栩栩如生。案例分析:《人民日报》发表的短评《“吃富”者,止步!》,就有这样的特色。多用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丰富多彩的群众口语是语言的海洋,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源泉之一。许多精彩的群众口语,略加整理,就是有用的评论语言。“秤陀虽小压千斤”阐述“人微未必言轻”的道理“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不要官官相护”“护短护短,越护越短”“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横挑鼻子竖挑眼”“打铁先要自身硬”“害怕得要死”“忙得不可开交”“不识抬举”以情动人,情理交融1.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示例:《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鲁迅2.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示例:邹韬奋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1)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渲染气氛(2)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增强节奏感(3)要有点幽默感案例分析《河北日报》评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更是一篇笔端饱蘸激情、情理相互交融的一篇佳作,全文:结论:看完这篇评论,不能不被文中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一片“情”所打动:无论是彭市长、刘县长在上访群众和截车村民面前所表现的“情”,还是上访群众和截车村民在彭市长、刘县长面前所表达的“情”,都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真,完全发自内心,完全出于真情。这是党群鱼水情的体现,这是党的好作风的传承。这一切,都是评论作者笔端饱蘸激情、如实反映真情的结果。而且,这篇评论作者敢于触及热点,又不炒作热点,可以说把握平衡,分寸适度。朴素精炼,要言不烦1.道理要讲得实在2.篇幅长短适度3.语言规范,字斟句酌示例:《请注意“人均”之下的贫困户》知识应用:选择一篇新闻评论,分析其语言文风的特色。案例:网络红人犀利哥围观乞丐犀利哥是在消费良知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这名被称为“犀利哥”的年轻流浪汉蹿红网络。“走红”之前,他逡巡于小城宁波的街头巷尾;“走红”之后,他平静的流浪生活彻底受到了惊扰,无数围观者拍照合影,“犀利哥”放声大哭的照片又被放大了。此时,网友们所谓对“犀利哥”的救助,还在不知所终地继续着。很难精准地概括出这名流浪者为何会在瞬间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红到了中国台湾和日本。现在,“犀利哥”的走红终于让很多人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安且内疚起来。新闻后续的报道里依稀透露,“犀利哥”很可能是1998年的抗洪老兵,也可能是被家庭遗弃的精神病人,他的发型,他的衣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围观者所谓的赞誉、追捧,与他原本卑微的人生而言,并不能算是“美丽的误读”,而是一种蓄意的消遣。在众人的消遣中,一个在楼宇森林和钢铁洪流中无声无息流浪的弱者被塑造成了“网络红人”,弱者没有被同情,反而被消费,无论如何,这都是这个时代的病灶之一。在消遣“犀利哥”获得某种快感的同时,不知道是否有人想到他也是公民,也有尊严?以娱乐的精神来消费弱者,“犀利哥”不是第一个“牺牲品”。远的比如杨丽娟,在追星的途中被大众媒体和公众趣味所主导,大众和媒体在观望杨丽娟的过程里获取快感,而作为弱者的杨丽娟却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近的比如罗玉凤,大众媒体带领公众消费着罗玉凤的征婚故事,罗的人生缺陷一次次地被公众作为调味生活的作料。值得警惕的是,在消费弱者之前,无论是大众媒体或者普通围观者都善于举起行善的标杆,有了行善的名号,所有的关注似乎只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殊不知,忠实记录是一回事,参与干预又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哪怕有着行善的动机我们也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具体在“犀利哥”身上,六七年来,“犀利哥”虽然生活在宁波最繁华的街头,但却像个隐形人一直游离在世界之外,突然有一天,世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惊扰?作为想帮助“犀利哥”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问一下是否能为他做得更好?只要他是社会生态能容纳的,保护和尊重“犀利哥”的选择,是我们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这个春天,“犀利哥”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被我们以娱乐精神消费了。消费弱者的同时,其实也在消费着内心中的良知。那些聚焦的目光最终远去,对于“犀利哥”而言,这是不是幻梦一场?对于围观者而言,以消遣开始,以痛感结束,只是不知这是不是终点?2010年03月04日新京报乞丐犀利哥是时代精神自由符号“欧美粗线条搭配中有着日范儿的细腻,绝对日本混搭风格,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外着中古店淘来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纸袋,绝对谙熟混搭之道。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看了这段文字,你肯定想不到说的是一个乞丐,然而恰恰是的。这个乞丐已成当下的第一网络红人,因眼神犀利,被网友昵称为“犀利哥”。“犀利哥”走红网络的原因很简单。只因网友抓拍的一张照片,冠以《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标题贴到网上,10天点击率接近150万,接着纸媒开始追捧,拍摄者也现身网络讲述拍摄见闻。这样,雪球越滚越大,“犀利哥”终于成长为一个名人。据说这个乞丐生活在宁波,可能有精神病,常年浪迹街头。3月1日,宁波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称“犀利哥”事件已引起市政府关注。宁波市的救助站也开始寻找他。“犀利哥”大概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最著名的一个乞丐了,如果不是在网络时代,几乎无法想象。有人把这个现象,看作是娱乐时代的怪相,甚至是低俗文化的象征。我看恰恰错了,“犀利哥”其实正是无名的大众为自己创造的代言人。当人们无法直接讲述时代与人性的困境时,只有通过这种貌似荒诞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里有对时尚的嘲讽,有对名人文化的不屑,也有对自己逼仄生存空间的控诉——那些蜗居的蚁族,在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怎会没有心灵共鸣?人人都知道,处在那种生存处境的人太多了,但人人都佯装不知。他们只是默默地围上来,心酸而寂寞地围观着。看似在围观一个帅气的乞丐,其实在围观自己悲凉的内心。人们愿意献身,愿意为一个乞丐唱出自己的赞美之歌。人们多把网络看作是一锅乱炖,其实错了。它是一个巨大的山谷,人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回声,一个跟帖就是一种回声。当真实的回声被禁止,当有价值的表达屡遭限制,网民只有对这样一个浪迹天涯的乞丐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至少是真实的。这是一种貌似荒诞的抗议,却直指社会的真实。不要低估了网民对社会真相的认知,更不要低估了他们对社会公平的尊重,那看似戏谑的文字中,隐藏了最深的无奈与绝望。所以它一点也不无聊,更不平庸,而显示了网民极高的智慧。这就像一种奇特的仪式,大家围绕着一个乞丐大唱赞歌,这样总允许了吧?很多人认为,这类事件与躲猫猫、邓玉娇、周久耕等网络事件不同,网民这种做法缺乏对社会的监督和干预,属于“恶搞”。实际上,它们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网民的手法是“反讽”、“戏谑”,把事情搞成了“带泪的喜剧”。网民也是人,不可能天天沉浸在悲剧中,让一个帅气的乞丐成为这个时代的名人,意义同样重大。果然,宁波市政府出来表态了。其实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乞丐,而是一个名人,因为只有乞丐成了名人,他们才会表示关注。一个社会有了名丐,对当地政府来说,终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我相信宁波街头,像这样衣衫褴褛、需要救助的乞丐还有,但一定很难得到“犀利哥”那样的政府关注。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自由度的减弱,这类出其不意、荒诞不经的新闻事件只会越来越多,因为人们需要表达,社会也需要真实的热点。“犀利哥”的境遇无疑是值得人们同情的,然而他犀利的眼神、沧桑的面容、坦荡的步履,一定会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挥之不去。可以说,网络中这些看似“低俗”的事件,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自由,也自然流淌成我们智慧的源泉。案例:赵氏小品如何看警惕赵本山集团以垄断侵蚀公共文化前两年我曾撰文批评赵本山春晚节目《卖拐》系列,以调笑残疾人为乐事,后来新华社评论员也发表专评,认为赵本山相关节目内容对残疾人朋友不够尊重,没有替电视屏幕前的残疾人朋友及其家人着想。今年春晚我特地里关注了赵本山的新小品《捐助》,这篇小品里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并没有改变,小品中赵本山与他的弟子扮演两个爱心捐助者,要给一个单亲家庭捐款资助孩子上学,没承想本准备捐出三千,却因失误而错捐了三万,将亲戚准备相亲娶媳妇的钱也一并捐了。整个小品闹的就是二个捐款者之间的纠纷,而其中引人笑声的笑料无外乎民间那种“寡妇门前是非多”,赵本山通过给单亲母亲捐钱,引出给单亲母亲捐款笑话来。他的弟子在小品中明着指责师傅:你看你整的,不是给寡妇挑水,就是给寡妇捐款。小品中出现最多的语词,就是寡妇二字。我们看到随后出来的受捐赠母亲的形象,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并无二异,见面就叩头,面无表情两眼发呆,听凭摆布。无论是编剧的潜台词还是演员的行为语言,对这位单亲母亲充满戏谑与取乐的意味。相比2007年春晚反映外来儿童在城市的生活,今年春晚反映失学儿童家庭则是等而下之,甚至有些下作。三年前的春晚,北京行知学校的一群民工子弟朗诵《心里话》,被媒体认为是春晚的良心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