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一般性理解几个相关概念的演变过程可持续发展带来认识上的几大转变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原则现有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理解内容提要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字面意思是可以不断地发展,更进一步的意思是能够实现数量增加(发展)的目标,并且为前者提供质量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的词汇是不可持续发展(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负定义,即通过界定什么是不可持续发展以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随着认识水平与能力的变化,关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会发生变化,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就不同。可持续发展的性质识别目标与过程的区别: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的含义,不是在于达到一个状态,更多在于调整现有的某种方式而作出的努力。现有的用法: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几个相关概念的含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最初被理解为发展的全部内容。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曾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它是以经济货币来衡量。经济增长观“经济增长观”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个国家基本上都经历过战争的蹂躏,经济急需重建、恢复与继续发展。发展中国家为解决本国的贫困以及发达国家面对竞争的压力等原因,导致战后一段时期内各国经济得到迅速地增长。虽然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发展目标被单一化为GNP数量的增加,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2、经济发展片面地追求数量上的增加,不顾及对其它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将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应该包含质量上的改善。《大英百科全书》对于经济发展的释义是:“虽然该术语有时被当成经济增长的同义语,但是一般来说,发展被用来叙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变化,包括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改善”。比较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更高层次的体现。经济发展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增长的目的与意义。产品多样化、强调公平与追求福利等不断地进入经济发展的视野。五、六十年代认为,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更多的产出,而且指生产比以前更多种类的产品。例如,我国曾经历过的大炼钢铁,在钢铁总量方面的赶英超美现象。随着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出现,Meier(1976)认为:经济发展首先是一个过程,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真实收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增加,必须保证低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不增加,同时收入的分配并不变得更加不平等。Munasinghe(1996)则认为,发展的范式从产出最大化开始转向公平增长、减轻贫困与经济效率三者的协同。3、可持续性,以及同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有词汇,它代表着事物的变化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可持续性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增加经济价值,它追求数量上的增加。然而,可持续性要求人们能够区分数量改变与质量改善所引起的价值增加。由于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有限的星球(环境的更新与消化能力有限),显然,可持续经济增长是一个矛盾的词汇。发展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并非必然意味着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因此,只有发展(追求质量与数量的统一)才可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只有发展才会获得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与恶化,尤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1987年由WCED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共识。但是,关于具体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与表述。可持续发展与认识上的三大转变有限环境对于发展的制约自然规律客观性的深刻认识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环境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的供给量与废弃物消纳能力)并非可以无限供给,否则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失去意义。从无限到有限,是对当前“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破灭。改善生活质量、采用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如果接受1986年Vitousek计算的结果,500-3000万物种之一,由于40%的陆地初级生产力已被人类活动所直接或间接占用,留给整个世界的继续发展的剩余空间并不太多。经过数十亿年的自然演化,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其自身所独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如果人类的生产活动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则势必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破坏地表植被而导致的水土流失、滥伐原始森林而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因此,尊重自然是人对自然应有的态度。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工业革命以前,人们为了维持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生产的目的逐渐演变成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已经异化为不断地追求财富,不断地追求货币。这种单一目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反思将会加深对问题本源的认识,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回归。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反思与人生活价值或者意义的反思目前,环境质量逐渐成为人类需求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后者的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物质产品。实现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发展的目标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原则保证可持续性体现公平协同合作追求效率1、保证环境可持续国内外所有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环境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谈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有意义。经济发展不应损害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不仅发展的后劲减弱了,而且还威胁到后代人的利益。环境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允许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2.1、代内公平(Intragenerationalequity)全球环境质量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为追求最大利润,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并使用污染转嫁策略,而发展中国家则为谋求温饱而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使用等。这种不公平现象将加剧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代内公平,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并给予世界以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代内公平要求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全球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的发展潮流,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环境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维持其生产与生活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则急需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本改变本国的落后状况,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日趋恶化,甚至部分国家的经济总量出现长期的负增长,并且局部生态环境状况在急剧恶化。显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仅对自身而且对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不可能指望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全球经济系统可以健康地发展。经济一体化问题环境一体化问题区域或全球环境属于整个人群的共同财产,如果所有利益主体根据“个体理性”的原则使用自然资源与排放废物,那么势必将形成“公用地的悲剧”的后果。由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具有向外扩散的自然属性,因此,任何国家、区域或人群都不可能躲避区域性或全球性环境恶化对他们的影响,共同的生存与发展利益迫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以解决所面临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环境问题,例如解决臭氧层耗竭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等等。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监督有关环境的多边协议的顺利执行。2.2、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equity)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另一种公平。由于有限环境资源的限制,当代与后代共享地球资源,但是由于客观上形成了当代人具有的先占优势,而后代则属于弱势集团,如果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利益,那么极有可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由于后代人不能对当代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约束,因此,实现代际公平完全取决于当代人的自律行为,取决于他们对代际公平的理解以及愿意为此所做出的牺牲。代际公平要求当代人不要为了己利而损害后代人实现其发展的利益,至少要保证机会上的平等,保证后代人实现发展的可能。3、协同合作从严格的理论角度讲,可持续发展只有体现在全球层次才有意义。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共有资源,以及前述原则的实现均需要世界所有国家共同努力,采取共同的行动。环境问题已变成不同国家进行协商与合作的重要内容,成为国际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例如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里约的第二次环境与发展会议、关于臭氧层耗竭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和关于温室气体削减的京都会议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各国在环境问题方面的合作逐渐演变成一个政治问题。这也说明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多学科知识,而且需要不同力量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4、追求效率效率并非单指经济效率,还包含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率,追求效率是指追求事物的质量改善。经济效率是指较少的投入,而带来较多的有益产出;社会效率是指保证社会的有序化与多样化;生态效率是指在影响环境的行为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提高经济效率要求放弃过去的粗放式、外延式的生产模式,而转变为集约式、内涵式的生产模式。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实现减小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的目标,产品生产的成本不仅包括人造物质资本的投入,还必须包括有关环境的成本。环境价值的价格化及其使用归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种效率的提高程度。不同视角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定义:其论述范围仅限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将可持续发展释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广义定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既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也注重人类社会本身的公平与完美,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和科技等领域,但是不涉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思想道德和安全等社会问题。泛义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其不仅包括广义定义所囊括的范围,还应涉及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安全、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维度的理解侧重于生态方面:IUCN(1991)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Forman(1990)需求一种最佳的经济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可持续。R.Goodland(1994)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发展。侧重于经济方面:E.B.Barbier(1985)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WRI(1992)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侧重于技术方面:J.G.Spath(1989)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WRI(1992)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侧重社会学方面:L.Brown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趋于稳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还有其它侧重于伦理学、哲学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理解第一维:发展,是指经济数量上的增加;第二维:协调,是指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第三维:可持续性,上述的协调是能够持续的。时间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肯定将带来传统学科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