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资料《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文章形成《战国策》非出一人之手,亦非各国史官所记。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先拟腹稿,临场发挥,事后补记,研习者借阅誊抄,收藏积累,搜集者记录所知逸闻趣事,故汉成帝时刘向所见宫廷藏书及搜集所得,初步成形。刘向整理:西汉晚期刘向奉诏校阅群书,将所见之《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重新编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编订为33篇,497章,编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战国纵横家书搜集并非全部。赵威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代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她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因而威信大增。当时赵国虽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支撑门面,但国力大不如前。赵威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赵国没有实力同强大的秦国对抗,只好向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溺爱其子,不肯这样做,多位大臣力谏均无果。左师触龙最后说服了赵威后,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发兵救赵。《战国策.赵策》记载有《触龙说赵太后》。人物生平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耶?”•使:命令,派遣。使(音事)者:奉使命的人。者:...的人。问:,问候,聘问,当时诸侯之间的一种礼节。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书:信,此指齐国给赵国的国书。发,启封。•岁:年成,收成。•恙:忧患。•说:通“悦”高兴。•不然:不是这样的。然:……的样子。•苟:如果。•故:哪有,难道。•本:根本。•末:次要的。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你们的)大王也还好吧?”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耶?”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呢?”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还好吧?(你们的)大王也还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的人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耶?”文学赏析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