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类型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DOC 56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献号】1-1594【原文出处】新疆社会科学【原刊地名】乌鲁木齐【原刊期号】200502【原刊页号】51~56,71【分类号】D5【分类名】民族问题研究【复印期号】200507【标题】经济文化类型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者】玉苏甫江【作者简介】玉苏甫江(维吾尔族)西北民族大学【内容提要】“阿克塞现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有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地方。本文通过制度经济学这一视角对“阿克塞”现象进行分析,指出“阿克塞”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了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是基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给出的合理解释。【摘要题】民族经济【关键词】阿克塞现象/游牧经济/路径依赖/经济文化类型【正文】中图分类号:F12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5)02-0051-06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欠发达现实,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习惯于将其归咎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低”等诸如此类的原因,因而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上,重点放在政策的倾斜和经济物质的扶持上。但实际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是一种真实客观的存在,而且在各民族的发展史上,已形成了民族经济的现实特殊性。所以总体而言,在民族地区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民族地区以及该地区的民族群体具有更多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色彩。而这正导致了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难以延续,弱化了扶持效应,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由于习俗等人类不可回避的“历史存留物”在构造现在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理解的关键,而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初始条件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路线及目标的选择与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是揭示“阿克塞”现象的关键。一、畜牧经济:哈萨克民族传统经济文化类型关于哈萨克族的传统经济文化类型,一般认为哈萨克族源于古代游牧民族。历史上乌孙、库里、阿里欣等哈萨克族部落,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游牧部落。张西曼教授曾指出,哈萨克在秦汉之交为匈奴西边之游牧国,定都于今之哈密,后被匈奴攻破,西迁伊犁河流域,两千余年来,逐渐占有广大的领土。(注:张西曼:《哈萨克族》,《民主与科学》1945年1卷。)袁复礼先生在经过仔细考证后,亦曾指出:“彼族(哈萨克族)专系放畜,于骆驼牛马之大量孳生,并不多加注意。”“亦有木匠、皮匠、鞋匠,然皆以牧畜为主业,工艺为副业。”(注:袁复礼:《新疆之哈萨克民族》,《禹贡》1937年7卷1、2、3期合刊。)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曾讲,土地影响着人类,人类亦影响着土地。事实上,任何一对人地关系不过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只是双方互为影响的程度有轻重之别。围绕在一个具体民族周围的自然空间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依托,每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框定在特定的自然空间范围内,由于各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影响民族经济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可以是生态的、地貌的、地质的,也可以是气候的。(注:参见:(日)万川荣吉,佐佐木高明著,尹少京译:《民族地理学的学派及学说》,《民族译丛》1986年第5期。)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成为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和少数民族,人别无选择的适应、遵循着地理环境的内在要求,地理环境基本决定了它的经济类型和经济运作方式。在哈萨克族早期的居住地中亚细亚大部分是高山与沙漠,大都不适宜于人类居住,而在高山之麓与河流的流域范围间,是与人类进化最有密切联系的,这就是草原与森林最为茂密之区,同时也是最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牲畜繁衍之地。哈萨克各部落以前住在中亚细亚、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天山及伊斯巴克库尔湖一带,有时搬迁至东方之库木耳(哈密)一带,亦有时徙居到里海及黑海一带,有时又回到中亚细亚。(注:尼合米特,明建能:《哈萨克族历史》,苏北海译,《瀚海潮》1947年1卷7~9期。)至于哈萨克族近代以来定居的新疆北部地区,林草茂盛,成为良好的天然畜牧之地,自古以来即为各游牧民族迁居争战之场。进入甘肃境内的哈萨克族,亦保持了传统的游牧经济生活。从严格意义上讲,游牧一词有其特定含义,《NomadsandOutsideWoraid》(《游牧民族与外部世界》)一书认为游牧经济应具备五个条件:畜牧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一年四季放养牲畜而非圈养;季节性根据草场状况迁徙;全部人口或绝大部分人口都投入到畜牧中;贯彻生存第一原则,即生存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注:KbazanovNomadsandtheOutsideWorld;Gmbridyeuniversitypress,1983,P15.)因此,游牧经济是以全部的人口投入,长距离的按一定路线在不同草场间季节性来回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在施正一教授主编的《民族词典》“游牧民族”词条亦指出:“游牧民族,或称畜牧民族,是指全部或大部居民都从事游动放牧生产的民族。”对于这种游牧民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中说:“所有畜牧部落最初都是游牧的,——与其他自然条件相等的土地是以原始的无边无际出现的,例如在亚细亚草原上和亚细亚高原上。他们利用土地作为牧场等等,畜牧民族借以生存的畜群就是在这上面饲养的。”(注:施正一教授主编:《民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6l页。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27页。)从历史上看哈萨克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存在明显的植被季节性差异,在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生活中,“系一种每年轮换的移动,夏季5、6月间高山杉松带青草发生后,既徙入高山中;8、9月雪降前,既降至低谷中之阳山处居之,或远至盆地中心,择沙丘带中水草丰美之地过冬;冬季常携枪,带鹰鹞,猎取狐貂等等之野牲。”且“彼族虽专事牧畜”,“亦有木匠、皮匠、鞋匠,然皆以牲畜为本业。”(注:袁复礼:《新疆之哈萨克民族》,《禹贡》1937年7卷1、2、3期合刊。)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先生从经济角度将中华民族分为四个系统:以游牧为特征的北方系统,以经营山地牧业或农业的青藏高原系统,经营原始农业的华南系统,以农业和商业著称的西域系统。(注:(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译本,第15~16页。)从哈萨克民族的历史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正是历史的原因和生存地理环境的决定,畜牧经济构成了哈萨克民族的传统经济文化类型,而这一经济文化类型亦决定了哈萨克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哈萨克民族是出源于一群无羁的游牧民族。凡在戈壁中游牧着的人民,他们都充分的使用着天赋予的一切自由,不受任何的限制和约束。因此种关系,无形中养成了以抢夺为荣誉的风尚。从前俄罗斯称凡游牧在戈壁上的骑马英雄,都叫喀尔克斯喀扎克。”(注:(俄)迪牙科夫:《哈萨克》,范鸿恩译,《瀚海潮》1947年1卷7~9期。)二、以牧为主:阿克塞现象的内核阿克塞县位于甘肃酒泉地区西南部,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汉、回、维、藏、土、裕固、撒拉等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县,辖5乡1镇14个行政村,共8400余人。(注:参见:《阿克塞历史统计年鉴2002》。)正是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建县48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由过去落后的、单一的牧业县发展成为工、农、牧、商、贸为一体的综合经济的县份,国民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2001年,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五位,而在全省22个少数民族县、市中排名第一,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到城市定居,从住毡房到住高标准住宅,从帐篷流动小学到网上远程教育,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从人心思迁到人心思归的五个跨越,也使阿克塞县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城镇化民族县。这种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阿克塞模式”引起了全国关注,也给予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展以有益的启示。本文以哈萨克民族传统经济文化形态为依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阿克塞现象”试作分析。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现有总人口8324人,其中哈萨克族2950人,占总人口的35%。从地理情况看,阿克塞位于东经92°14′~97°07′,北纬37°58′~39°52′,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150公里,土地总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沙漠、戈壁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5.6%;草场面积约为98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6%,载畜量17万头,其中天然草场9844平方公里,人工种草面积约23平方公里,草甸草场约为5192亩。(注:以上数据参见:《阿克塞历史统计年鉴2002》。)阿克塞地处高原山区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就是六畜繁衍游牧部落放牧之地,主体民族哈萨克族更是以畜牧经济为传统经济生活的马背民族。这些条件决定了牧业是阿克塞的传统和主体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0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6%来自于畜牧产业。阿克塞历届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牧业,并把“以牧立县”的方针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固定下来。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甘肃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以下简称《自治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自治县实行以牧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充分利用本地畜产和矿产资源,发展加工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加快开放开发,加强经济协作,发展横向联合,发展商品生产,走牧、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正是以牧为主,抓好传统产业的经济建设方针,不但增强了第一产业的基础,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带来了阿克塞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基础产业的畜牧业,阿克塞县立足于产业升级,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快畜种改良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以牛羊育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设施畜牧业为主攻方向,使全县畜牧业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型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对这一原则和思路,阿克塞县也及时地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予以确认,《自治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自治县对畜牧业生产实行牲畜作价,户有户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并在自愿的原则下,实行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自治县积极发展畜牧业,实行科学养畜,合理调整畜群结构,加快畜群周转,变生产型畜牧业为效益型畜牧业;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畜种改良,建立育种基地,巩固提高和发展绵羊改良,同时积极发展骆驼、绒山羊……”在正确的方针和思路指引下,在有力的制度保证下,阿克塞县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忠实地贯彻了以牧为主,推进产业升级的方针。1984年,自治县借全国第一次改革春风,全面推行“草畜”双包生产责任制,将全县955万亩四季草场按牲畜承包到户,给牧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生产和建设的积极性。从1994年起,本着“稳定、完善、提高”的原则,发放了一定30年不变的草场有偿使用证,使农牧民吃了定心丸,进一步落实了党在牧区的改革政策,使牧区农村基本完成了适应畜牧业生产力发展的双层经营机制。近几年来,全县共投入畜牧业生产发展基金2500余万元,其中,牧民自筹资金400余万元,大搞草原基本建设,狠抓畜种改良,防疫灭病,抗灾保畜。形成了乡乡有配种站、药浴池,村村有围栏,户户有棚圈和定居点的良好局面,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八五”期间,全县各级党政组织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努力实行五化:“牲畜良种化,圈舍暖棚化,草场围栏化,饲料基地化,防疫规范化,牧民定居化”,走科学养畜的路子,推进牧业产业化的经营和牧业产业升级,从牧区实际出发,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先后建起了一期防灾保畜育草基地,并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每年可给农牧民人均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