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林桂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专页·高考历史》第29期(2007.1.19)第1页(共10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林桂平●复习目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近年来高考历史卷和文综历史试题十分重视对有关民族问题的考查,这一问题往往又和有关边疆开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仅在2006年涉及到的题目就有:广东历史卷第1题考查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的时间;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第三问考查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和内容;文综四川卷第14题考查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江苏历史卷第2题考查发生在东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事件;文综北京卷第14题考查宋辽渲渊之盟的背景等。同学们在备战2006年高考复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有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按照单元进行系统复习,在此基础上,必须准确掌握并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重新整合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各民族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理解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原则措施,突出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发展观。●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总体概况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合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互相融合,共同建设祖国、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民族矛盾甚至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促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时期经营边疆地区,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会盟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三次高潮。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朝由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奠定。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北地区: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尔干都司;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2.北部地区: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三击匈奴、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两次出击北匈奴;唐朝设置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管辖东突厥地区、在回纥设瀚海都督府管辖并册封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为“怀林桂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专页·高考历史》第29期(2007.1.19)第2页(共10页)仁可汗”;元朝设岭北行省进行管辖;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3.西北地区:西汉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并设置西域都护;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并派班超经营西域;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区;清朝设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4.南部地区:秦朝统一珠江流域,设南海、桂林和象三郡;汉武帝时期在南越地区设置南海等九郡;清朝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管辖。5.西南地区: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朝开灵渠,沟通了漓水和湘水(长江和珠江),并设桂林等郡;西汉武帝时在西南设夜郎等郡并赐予“滇王金印”;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云南行省管辖原大理地区;明朝设置卫所,册封僧官,在贵州设布政司;清朝确立了对黄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并在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规模地“改土归流”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6.台湾:三国时吴国派将军卫温率船队达夷州(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初,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行省。三、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问题1.民族融合的内涵民族融合是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其过程实质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民族融合的形式。主要有民族迁徒(例如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联合斗争(例如魏晋时期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亲”(例如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吐蕃等)、“册封”(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兼并战争(例如春秋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加速了民族融合)等。3.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4.民族融合的特点。主要有: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林桂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专页·高考历史》第29期(2007.1.19)第3页(共10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5.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后,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入珠江流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73年,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不少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唐朝时渤海郡派人到长安学习,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吐蕃。北魏时,契丹族就同汉族交易。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北宋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夏帝元昊仿照宋朝制度,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要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五、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例如战国到东汉时的匈奴,西晋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时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与满洲都先后南下中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终于导致北人南迁。例如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北民南迁。北宋靖康之乱使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具有重大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人口渐趋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六、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及评价1.战争概况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发动对越族的战争。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两宋时期有辽宋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明朝与蒙古、女真的战争。清朝前期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的战争等。2.对中国古代国内民族矛盾与战争的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进步性和反动性。由于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看,民族矛盾说到底是阶级矛盾,但不能简单化。●规律性认识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时间、人林桂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专页·高考历史》第29期(2007.1.19)第4页(共10页)物给与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我们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2.中国古代史上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开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封建社会的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实现封建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接受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在接受先进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疆域的巩固。3.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实际上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产生威胁的有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地方割据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明朝中后期以后特别是清朝)。管辖的途径有行政管辖、和亲、册封、会盟和战争等。4.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现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纵横比较1.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异同之处相同之处:①通过战争,安定边防,扩大疆域。汉武帝依靠强盛的国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进攻,收复失地,设置郡县;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分别管辖南越和西南夷。唐太宗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管辖高昌故地,经营西域;设瀚海都督府管理回纥,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唐太宗与吐蕃结亲,让文成公主入藏。不同之处: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2.民族掠夺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平定民族叛乱战争概念比较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如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之间,契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