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产业园中心区发展历程与功能规划张宁宁【中文摘要】近年来,综合型产业园区的发展备受关注。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至今,同样面临着商务成本提高与产业园区扩张之间的矛盾。高科技产业园区向综合型产业园区转型的过程,需要依靠综合型的城市功能体系作为支撑与依托。文章结合硅谷与筑波两大典型产业园区中心区的发展历程与功能体系的建立完善,对综合型产业园中心区的发展规律与功能规划进行总结,并结合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设性意见。【关键词】高科技园区综合型产业园中心区功能体系规划DEVELOPMENTPROCESSANDFUNCTIONDESIGNOFTHECENTRALAREAINTHECOMPREHENSIVEINDUSTRIALPARKZHANGNingning【ABSTRACT】Thedevelopmentofthecomprehensiveindustrialparkattractsmoreandmorepersonsinrecentyears.However,thenew&high-techindustryparkfaceson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increaseofthebusinesscostandtheextensionoftheparkinChina.Itismostimportantforthecity’sfunctionsystemtosupportthenew&high-techindustryparkturnintothecomprehensiveindustrialpark.ThearticlesummarizesthedeveloprulesandfunctiondesignofthecentralareainthecomprehensiveindustrialparkthroughtheexamplesoftheSiliconValleyandtheTsukuba,thengivessomesuggestionstoZhangjianghi-techparkofShanghai.【KEYWORDS】new&high-techindustrypark;centralareaofcomprehensiveindustrialpark;functionsystem;design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产业园区的建设风起云涌,极大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在综合型产业园区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功能的多样化与综合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决定高科技园区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最终进入长期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以产业园中心区域为对象,通过对国外产业园中心区发展历程与功能规划的研究,探讨中心区与产业区发展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张江产业园区的建设提出建议。一.综合产业园区中心区概念与基本功能所谓综合产业园区中心区,是指位于产业区的核心部位,在地理上联系产业园区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为产业园区服务配套并且进一步引导产业区功能提升的区域。中心区域与产业区共同位于综合产业园区内部,同时又因各自功能划分各异,在区位上存在形态上(如绿带、道路等)或心理上的界限。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中心区随产业区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长,最初的功能是为产业区服务配套;随着产业区发展状大,产业转型的深入开展,园区经济逐渐向城区经济转变,单一的产业驱动不足以拉动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心区的综合型功能成为综合型产业园区能级提升的契机。中心区也由综合型产业园的中心区转化为整个区域的行政、经济乃至文化中心。因此,综合产业园中心区兼具城市功能的特性,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功能:11.居住功能。居住功能是综合产业园中心区为产业区配套最基本的功能。中心区首先解决产业园区各层面的工作人员的居住问题,以避免产业园区面临成为“孤城1”的尴尬;尔后再通过营造边缘城市的生态住区,来吸引更多的人群,脱离依托产业区的“居住”概念;2.教育功能。教育同样是综合产业园区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在以大学为引导的科学园区内,产业园区本身即是围绕大学与科研机构设置。由于本文以综合园区的中心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教育功能的主体是指位于中心区内的教育设施,在居住功能的影响下,其教育功能大多体现在中小学等生活配套层次;3.商业功能。商业是居住区的另一个重要的配套设施。从商业分类来看,社区商业更多的服务于早期产业区配套区域;而大型商业设施则更加注重发挥中心区及综合型产业区能级量爆发性引擎的功能;4.商务功能。商务功能产生于中心区的核心位置,最终形成为产业区内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场所。随着产业区发展带来的需求多样化,政府机构的职能亟待加强,大型企业总部进驻以及个人创业意愿增强,交流的空间被拓展,交流的层次更加深入,中央商务区应运而生,无疑成为综合产业园中心区能级成功提升的标志;此外,还应提到旅游功能。旅游功能并非综合产业园中心区所必备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与区域资源优势相结合,在产业园区发展的某个关键阶段,如产业转型时,起到十分重要的强化作用。另外,随着科技旅游2概念的兴起,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与教育及会展等元素相结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二.综合产业园中心区的发展历程综合产业园中心区是综合产业区中各部分产业园区之间联系的纽带,其发展与产业区的兴起、发展、衰退、转型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综合产业园中心区的开发处于高科技园区向综合型产业园转型的阶段;与此同时,工业区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加重了市中心工业过度集中的负面效应,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与逆城市化的潮流相生相呈,而再城市化的过程丰富了单纯产业区的内容,使综合产业园中心区的区位特征逐渐显现出城市功能的特性,因而在中心区的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建立了深入紧密联系。表1城市化与产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关系城市化过程工业化过程加剧城市化进程产业园区工业区过度聚集带来逆城市化跳离式发展促成高新区形成综合产业园中心区逆城市化的修正:再城市化综合型产业园区形成中心区的崛起上图说明了产业园区——城市化——综合产业园中心区发展进程中的关系。由此可见,1单纯的产业区与居住区隔离,夜晚由于工人返回居住区而变为空城,从而引发社会问题。2概念: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2综合产业园区中心区的发展是伴随着再城市化过程中综合型产业园区的形成而进行的,产业园中心区功能体系的完善也是建立在产业园区演化为综合型产业园区的基础上的。综合型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比较典型有硅谷的市场主导发展模式和筑波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二者的中心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下文分别通过硅谷和筑波两个案例来阐释综合型产业园中心区发展的不同演变过程。1.硅谷之心——圣荷塞市硅谷本名圣克拉拉谷,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在此建立,由此逐渐形成以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因特网等IT产业为主体的综合型产业园区。硅谷俗称湾区,主要由南湾、东湾、西湾、北湾构成。其中,南湾的圣荷塞市被称为硅谷之都,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第第三大城市。2002年,圣荷塞市总面积为177.7万平方公里,占硅谷总面积的11.85%;总人口94.5万人,占硅谷总人口的37.8%。圣荷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硅谷分散、开放型的产业结构以及凝聚而成的硅谷文化。硅谷文化所形成的产业区内部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众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此创业和就业,使周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优良的生活居住环境,其居住与行政、商业功能相互作用,不断强化,加快了硅谷的知识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进而发展成为促进中心区能级增强的良性循环。图1硅谷与圣荷塞市互动机制人流信息流开放式空间开放式空间知识产品生活工作创业配套中心区产业园大学生活配套圣荷塞市所在的硅谷产业园区属于市场主导型的综合型产业园区,其中心区生长的驱动力表现为市场力及其影响下的习惯力作用,使其自中心南湾的圣荷塞市圣他克拉拉逐渐向外发展,在区位上形成由南向西再向东的扩展变化趋势。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两种效果:(1)首先,圣荷塞市的城市功能增强,核心集聚效应扩大。目前,圣荷塞市已经由硅谷之心发展成为区域性核心城市,是加利福尼亚州第三大市。根据2002年美国社区调查显示,圣何塞市中等家庭收入位列全美第一。圣荷塞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除部分高科技与制造业外,贸易与金融业十分发达,是世界知名IT企业和500强公司的总部所在地。3图22002年圣荷塞市各产业产出比重0%1%2%2%3%4%7%14%14%18%35%服务其他商业分支机构金融/保险/房地产零售业建筑/承包制造业批发交通运输/设备律师事务豁免(免税)农业资料来源:圣荷塞市官司方网站(2)其次,以圣荷塞为代表的综合产业园中心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造成土地价格飞升,居住与行政功能随产业区的扩张自发的向外溢出,并带动周边土地价格的上涨,对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成制约。园区由于商务成本大幅度提高,经历了从南湾转向西湾的扩展过程,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土地成本上升带来的商务成本过高的趋势。近年来,微软、IBM等国际知名企业放弃大城市,将总部迁至中小型城市(镇)的行为无疑向这种市场主导的中心区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伴随着园区自发的扩展,近年来硅谷居住区由南湾向西湾再向东湾扩张。自1993年起核心区圣他克拉拉的新建的居住项目数量逐年下降。1998年以来,硅谷中价位房价以每年7%的幅度上涨。土地资源有限,供应量逐渐减少,而外来人口过多,需求居高不下,房价一路上涨,以圣马刁为代表的西湾地区房屋均价已经超过南湾,跃居新的高点,东湾作为最后一个平价居住区随时有可能被土地价格狂涨的趋势所吞没。2.未来的理想社区——筑波中心筑波科学城是1963年在茨城县筑波町、大穗町、丰里、丰里町、谷田部町、樱村和茎崎町等6个町的基础上营建的新城,为南北细长的空间区域,总面积为284.07平方千米,人口14.7万,其中科教人员、大学生等约占44%。筑波科学城的规划初衷是在东京的大都市区发展规划中,建立东京自给自足的卫星城市,通过迁入东京城区所有国家研究和教育机构,缓解东京人口及产业压力,并将大部分重要科学企业集中到新城,创造具备一切服务及舒适条件,作为未来外围商业、工业和政治活动的场所,进而建设新型大学,建设起国际性重要城市。其中,筑波中心位于科学城的中心部位,是日本未来理想社区的典型,规划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左右。筑波科学城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区,筑波中心从一开始就处于成熟完备的规划体系下,其宗旨在于尽可能的使科学城各种活动达到相互有机的联系,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带给居民健康和文明的生活。筑波中心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各功能区,基于人性化的整体环境设设计,以低密度,高开放空间为主旨,市中心为商业区与商务办公区,外围的住宅区是以4-5层楼为主的公寓或日式传统住宅。尽管筑波科学城的规划十分详尽,但实施进展却不尽人意。整个筑波科学城的迁移工程原本计划在10年内完成,然而直到1980年,完成搬迁任务的国家研究机构还只是43个(占80%)。1985年举办国际科技博览会后才进入正常运作阶段,比计划目标多用了12年。近年来,筑波科学城由于缺少创新气氛而遭到诟病,被称为远离人类社会的“孤岛”。受到园4区总体发展形势的影响,筑波中心难以吸引到大量人流,核心区集聚效应难以实现。分析影响筑波中心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筑波科学园区内产业发展缺乏商业驱动因素,市场化程度低。(1)研究院所、筑波大学与私人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没有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科学环境,私人公司和研究机构仅充当研究的辅助力量;(2)筑波科学城主要以基础科研为主体,与工业企业联系较少,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缓慢,造成科技转产业的产值不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其次,筑波中心规划中,居住功能识别度低,园区氛围过于浓厚,对居民失去了吸引力。(1)产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