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归化和异化谈哈利波特专有名词翻译【摘要】《哈利波特》是英国畅销作家J·K·罗琳创作的七部魔幻系列小说,在全球不同语言、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中广受欢迎。作者J·K·罗琳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古英语功底“创造”了大量专有名词。本文将选取国内大陆译本和台湾译本,采用本内对比和本间对比两种方式,探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在这些名词翻译中的使用。【关键词】哈利波特专有名词翻译归化异化一、引言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在文学作品的名词翻译方面尤为突出,在翻译专有的名词的时候,采取哪一种处理方式更为合理,是多年来各国译者不断讨论的问题。在《哈利波特》中,由于存在大量的生造词汇,对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同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时选用的异化与归化策略也不尽相同。本文选取大量实例进行对比,浅析不同翻译策略带来的不同效果。二、文献综述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策略选择成为近年来国内的热门话题。首先来看什么是归化和异化。从葛校琴(2002)的文章来看:“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认为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归化)和ForeignizingTranslation(异化)是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使用的术语,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elileiermae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RoyalAcademyofSciences)作的《论翻译的方法》(OntheDifferentMethodsofTranslating)演讲。斯莱尔马赫说‘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Sehulte&Biguenet,1992:42)韦努蒂从他那里得到了启发,在他1995年出版的专著《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植入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大背景中,考察了从十七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这位美籍意大利学者发现在英美文化中外国文学的译入通常采取的是归化的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自然的英语进行翻译,译作看上去好像是译语的原作,不见翻译的痕迹,译者隐而不见(invisible),翻译因此而变得透明(transparent)。”归化和异化的策略选择对文学作品翻译尤为重要,这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朱安博在其博士论文中引用Bassnett的观点:“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他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的等值。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这两种策略从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应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和文本目的。”归化和异化实际上是跨文化理论中重要的宏观概念,并非针对一词一句提出,但本文选取了较为细致的角度,就专有名词的翻译,谈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具体应用。国内一部分学者对此有许多相关研究及成果:二、作品、作者和译者简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系列魔幻文学作品,共有七部,讲述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七年的学习生活与冒险故事。书中营造的魔法世界奇妙精彩,2人物繁多且形象真实生动,引起青少年读者广泛的共鸣。作者J·K·罗琳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同时又酷爱英国文学,对文字的把握更是炉火纯青,因此“她在设计专有名词时,借用了大量古英语和外来语的词素重新组合,使得书中的人名、魔法生物名称、甚至魔法名词都包含了多种含义。”内地版亦称为中文简体版,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译者为马爱农、马爱新姐妹;台湾译本亦称为中文繁体版,台湾皇冠文化集团翻译出版,主要译者是彭倩文。三、异化和归化在专有名词翻译的应用1.《哈利波特》翻译的异化归化总述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学者对翻译的异化与归化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看法。如在近代中国,鲁迅主张直译,而梁实秋则主张意译。英美传统翻译以归化为主导,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最为显著而易辨别的重写……反映出能够超越原语文化界限的那些作品的形象”(Lefevere,1992a:9);而高举解构主义大旗的韦努蒂在1995年出版的《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提倡异化“要求选择一个外语文本,并采用目的语文化价值观所排斥的翻译方法”(Venuti1997:242)。哈利波特作为典型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魔法故事,其恢弘庞大的体系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理应采用异化的方法,尽量保留原作呈现出的西式风格。然而本系列小说的主要受众群体还是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讲述主人公哈利波特成年之前的几部作品,这就要求译者对受众群体的认知能力和语言习惯有一定的把握,这是归化的方法看起来更为恰当。2.人名的翻译由于所处语系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外文姓名被翻译成中文时主要采取异化的方式,即音译,基本不会采用完全意译的方式。《哈利波特》中人物姓名的翻译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异化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完全将人物姓名与原文对应,但缺陷是不能很好的让读者理解姓名隐含和暗示,难以理解作者创造姓名的精妙之处;下面以两个版本为例:原文姓名内地版译名台湾版译名AlbusDembledore阿不思·邓布利多阿不思·邓布利多MinervaMcGonagall麦米奈娃米勒娃·麦格HermioneGranger妙丽·格兰杰赫敏·格兰杰RemusLupin雷木思·路平莱姆斯·卢平(表1)阿不思·邓布利多是小说中最伟大的巫师,也是站在正义一方的核心力量。他的名字实际被罗琳赋予了隐藏的含义:Albus在拉丁文中表示白色的意思,说明邓布利多是与黑魔法势不两立的白巫师;Dumbledore在古英语中是大黄蜂的意思,罗琳曾提到她在写作时想象他口中嗡嗡般念念有词的的样子,正符合他在书中的一贯形象。他的名字在翻译时完全采取了音译即异化的方式,有一定学识和文化背景的英文版读者很容易可以意会作者在姓名中对人物施加的含义,但是内地版的翻译就无法阐释出这种精巧的设计。另一个例子是书中的狼人教师莱姆斯·卢平:在拉丁文中,Lup是“狼”的词根,Lupine意味“与狼有关的”;Remus则是古罗马神话中罗马的两位双胞胎创建者之一,传说中这对双胞胎是被母狼养大的,Remus这个人物名字显然跟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英文读者一眼便知。然而,内地版译名显然没有译出这种关系。在这两人的姓名翻译中,繁体版也没有给出更好的翻译,因此音译在姓名内涵的阐释方面的弊端难以避免。另外一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姓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MinervaMcGonagall的名字取材于古3罗马神话女神Minerva(通译为密涅瓦),她是战争和智慧的代表,也是手艺者和学童的保护人。中文译本译为米勒娃·麦格和麦米奈娃,甚至没有选取通译版的一名罗琳的暗示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赫敏的姓名翻译中,内地版和台湾版均巧妙的加入归化的元素。HermioneGranger取材于古希腊神话Hermes(赫尔墨斯),他聪明狡猾,是万神的信使。内地版的翻译在保证音译的前提下,选用了“敏”这个字,巧妙得体现出赫敏聪明伶俐的特点,保留了部分原作的暗示;台湾版的翻译并未完全尊重发音规则,译作“妙丽”。这两个汉字直观上就给人聪慧美丽的印象,非常符合人物在书中的形象,不失为不错的翻译。总的来说,姓名的翻译大多采用异化的策略,被迫牺牲掉作者的一部分创作效果,我们可以看出两版的译者也努力将归化异化结合使用,力图呈现出最好的翻译,但对姓名这个主体来说,两者兼顾比较困难。3.咒语的翻译咒语是巫师们在施展魔法的时候口中所念的话语。他们可以借助魔杖的力量,通过念咒语来施展魔法。霍格沃兹的学生从一年级起便开始修习魔咒课,在变形课、黑魔法防御术甚至魔药课上都需要魔咒的参与。魔咒的作用在魔法世界里和现实社会中是十分相似的,以佛经中的咒语为例:它们都是咒语在诵念时会有感应,“认为语言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可以产生人所无法造成无法控制也无法理解的超自然力量,对人的灵魂甚至肉体产生特别的作用,而又能使人产生明显的感应。”两个版本的小说中的魔咒主要采用了三种译法,纯音译法(异化),意译法(归化)和音义兼译法。与姓名翻译的原则不同,咒语的目的是产生一定的魔法效果,对于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理解一条咒语出现时所产生的效果和对情节的推动作用,而非咒语具体的发音和文字,因此异化的例子极少,此法的应用也主要为了特殊语境的需要。但台湾版由于语言文化差异,音译的比例比内地版略大一些。下面来看一些例子的对比:咒语原文内地版台湾版WingardiumLeviosa羽加迪姆勒维奥萨温咖癫啦唯啊萨Alohomora阿拉霍洞开阿咯哈呣啦AvadaKedavra阿瓦达索命啊哇呾喀呾啦Expelliarmus除你武器去去,武器走Riddikulus滑稽滑稽叱叱,荒唐Lumos荧光闪烁路摸思(表2)最典型的音译魔咒是悬停咒WingardiumLeviosa,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孟庆升和刘晨对其有过研究:“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两个英语词wing-(翅膀)和levi-(升起),其作用是将物体悬空,念咒时的手臂动作和念法都很重要,罗恩在学习这个咒语的时候就常常念错,被赫敏纠正。因此为准确起见,译者在处理的时候采取了完全的音译,将其译作‘羽加迪姆勒维奥萨’,这样一来两个人的读音犯错和纠正就更为准确。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例中相关情节对读者的理解帮助很大,这对音译难解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消解作用。”台湾版也采取了相同的翻译策略,只是因文化习惯所选汉字不同。在绝大多数咒语的翻译上,两个版本普遍采用了归化的方法。由于罗琳编写的咒语大多来自拉丁语词根,对于非英语语系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咒语的作用或意义,于是归化的方式显然对于翻译的目的来说更加合理。具体来说,内地版采用的主要是类似成语的四字词,台湾版因文化习惯大多采用双叠字加释义的词语组合(如表2)。书中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咒语Expelliarmus,来源于词根expel()和arm—(武器),字面上可以看出作用是解除对手4的武器。内地版译为“除你武器”,朗朗上口并且直观地表达了咒语的含义和作用。台湾版译为“去去,武器走”。两版的翻译均是完全归化,忽略了咒语的发音和组合含义,但就目的来说,两者达到了期待的读者效果。部分咒语的翻译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部分发音又阐释出咒语的作用。最有代表性的是“AvadaKedavra”,被称为“不可饶恕咒”之一的杀人咒语。内地版给出的翻译是“阿瓦达索命”,前半部分完全音译,保留了西方文化特征;后半部分忽略原文,加上“索命”二字点出咒语功效,翻译得相当成功;而台湾版译为“啊哇呾喀呾啦”,虽然采用完全音译的策略,但在选字上颇有古文言风,乍一读倒像是中国神话里的道士或法师的咒语,归化的策略隐而未宣,十分巧妙。与之相似的例子是Alohomora,这个咒语的效用是打开上锁的门。内地版给出的翻译是“阿拉霍洞开”,采取前半部分异化即音译,后半部分用中文“洞开”二字暗示咒语功效。台版翻译索命咒的翻译策略相似,不再赘述。有趣的是两个版本对Lumos的翻译。该咒语的功效是在黑暗中点亮魔杖,让巫师获得照明的光源。Lum-是英语中常见的词根,有“光明”的意思,内地版翻译为“荧光闪烁”,采取了完全归化的策略;而台版的翻译为“路摸思”,不仅遵从了原文发音规则,“路摸思”三个汉字的选用表现出寻路、摸索的意味,可谓神形兼备的成功翻译。综上,三种咒语的翻译难论好坏,就目的来讲,四字译文已然达到简洁明了,传达信息的目的。根据孟刘的看法,“音义兼译法更适合于读过原著的观众,观影效果上较前者更便于理解;而纯音译法,尽管会损害意思的表达,在特殊语境下确实达到了使情节更为清晰准确的效果。”4.魔法事物的翻译魔法事物是魔法世界所特有的、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和抽象称呼。在《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