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重庆师范大学李春梅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成长有着密切关系。优秀的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儿童的知识层面与接受能力都决定了其自主阅读书籍的最好选择是儿童文学作品,因此,成人与教育工作者当然地要肩负起为儿童提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和引导儿童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责任。儿童文学是引领儿童进入阅读佳境的最好门径,它可以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驰骋想象、领悟内涵、增强思辨,学会听话说话,学会爱憎分明。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成长;儿童文学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作品,具有适应少年儿童年龄智力和兴趣发展的特点。它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的艺术,包括优美的戏剧(曲)、美丽神奇的童话、寓言、经典的少儿故事、精彩的动画影片等,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对儿童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儿童文学类型特点1、儿歌儿歌是专门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唱的歌谣及儿童读物、营造生动、活泼愉快的气氛。如:儿童组歌《春天》中《快乐的节日》歌曲旋律优美、情绪热烈、节奏跳跃、描绘儿童们节日里在花园、草地尽情唱歌跳舞的愉悦心情及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表现他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刘炽为电影《祖国花朵》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旋律优美清新流畅,既表现儿童海面上荡起双桨,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①歌词:以儿童生活实践为依据通过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不同题材的儿童生活情景来表现儿童特有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内容;采用比拟手法、语言简单通俗易懂,儿童易接受深为儿童喜爱;让儿童乘着歌声的翅膀在美妙的音乐中飞翔;同时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幼儿诗歌诗歌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押韵上口、内容凝聚、表现力强,特别受小朋友的喜爱。据说童谣的流传在远古就开始了,西周时期史料就有童谣的记载。古人还善于利用童谣的广泛流传大造社会舆论,如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当时流传一首童谣:“千里草(指“董”字),何青青。十日卜(指“卓”字)”①。古代幼儿早期教材也多采用诗歌的形式,按内容分三类:第一类魏训诫类,即进行生活常规、为人处事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宋代以后理学家对此十分重视。《小学.嘉言》中记载程颐“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撒扫、应对、事长之节,分朝夕歌之,似当有助”。明代学者王阳明在《训蒙教约》中指出“凡诱之诗歌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认为诗歌的作用不仅限于抒发志向、涵养道德,而且朗诵咏歌的活动本身就适合儿童喜动爱热闹的特点,使其情感得到宣泄,有利于健康成长。他还为儿子编了一首《训蒙歌》。三字一句共32句。开头是:“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该诗全是白话,平易近人,当时人广泛流传。训诫类诗歌多包含封建糟粕,但有些内容还是可取的,特别是以通俗易懂的诗歌进行品德教育。第二类为知识掌故类。创始于唐.李翰《蒙求》。全文均为四字韵句,每句为一个历史掌故。如:“杜康造酒,仓颉制字。程邈隶书,史籀大篆。蒙恬制笔,蔡伦造纸。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允聚萤。”内容相当丰富。不过这只是一种标题式概括,要知每个典故,还必须用辅助故事介绍,作为概括诗句便于记忆。后人进而编出各种分类《蒙求》,如各代的历史《蒙求》、《名物蒙求》、《孝悌蒙求》、《训女蒙求》等,均以历史典故为内容,寓教于事。明清广为流传的《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也属此类。第三类薇为字类。从《苍颉篇》、《急就篇》到《千字文》、《百家姓》均属此类。宋代以后还出现各种杂字韵文书,将字数分类编排。如明代《鳌头备用杂字元龟》中《百花门》部分有:“花卉枝叶、果实子核、牡丹芍药、海棠石榴、水仙梅花。”许多字书也包括训诫和知识掌故的类容。《三字经》便是例子,也可作为综合类诗歌。古代幼学诗可将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作为对象,其中训诫类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其他类别诗歌也可在学前阶段使用。3、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具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就篇幅讲它比寓言长,就题材讲它既有大胆而合理的幻想、奇异的色彩又有使人感到可信,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里,两个骗子做着空手假装织布,而皇帝竟然被骗,这种以想象和夸张手法衬托出骗子的狡猾和皇帝的愚蠢,又能让人信服,体现了艺术的真实。同时童话中塑造的主角形象总是给人光明和希望,使人心灵里充满了美好的情感,如:语文课本里的童话《买火柴的小女孩》冻于街头的临危时刻,一个美丽的幻想给了她很大的安慰,使读者感到她的心灵是那麽美、那麽神话;而人世间那麽不公道、引发人们对不公平社会的强烈愤恨,其次美妙童话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儿童爱是必不可少的,坚持不解的努力才可达到目的,它告诉人们无穷的智慧和奥妙,勤劳善良是人的美德,心肠毒狠的人不会有好下场;告诫儿童用心不专将一事无成、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朋友相互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学会感恩和不怕艰难;同时童话中的反派角色不是成不变的,如:狐狸的忠告使王子找到了金马、公主和金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②4、寓言寓言是寄托了一定道理的故事。它的情节简单往往用夸张和拟人手法通过一个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和影响,虽时代变迁却仍以动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含义传颂至今,它们如钻石一般耀眼它的篇幅短小、大多只有二、三百字,常用寥寥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件事的轮廓,并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让幼儿去领会获得教益,小学课本中《郑人买屐》告诉幼儿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相信实际;《拔苗助长》告诉幼儿办事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坏;《亡羊补牢》告诉人们事情在受到损失之后设法补救免得以后再接受损失;《守株待兔》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获取以外收获;《龟兔赛跑》告诫儿童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5、传统经典少儿故事故事是用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情节连贯并且富有吸引力,使儿童感受到情感道德和美的教育,如:古人强调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指出人于人之间要友好仁爱、和平共处。使品德教育于艺术、健康、社会众多领域中,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认知。他们或唱或跳或画、充满乐趣。例如:,《孔融让梨》让儿童懂得谦让的品格、《少年李白》、《囊荧映雪》③告诉儿童要想成才就要刻苦学习,在艰苦条件下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学习、使儿童从自己角度出发感知理解社会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其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有良好习惯和美好品质的人,让儿童在故事中吮吸知识,在故事的启发中迅速成长,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开阔了儿童的视野,对儿童的品德教育有深远的意义。二、教育作用儿童文学首先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的比重占得很大。正因为这个客观原因,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处于最前位且是第一性的。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它的主要意义和表层展现是人类对于培养新生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和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众所周知,每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生和启动都具有自身的理由。教育作为一种长久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留存公益性的,但它的目的性同样十分明显。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并形成一定的品德和个性品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发展体质等其它方面,成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所要求的成员。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的本体,他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是最为迫切的。儿童接受教育的渠道不止一种,教育者所实施的措施也并非只有一种,受教育者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点、养成一定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路子更不只有一条,在这诸多的渠道、措施之中,儿童文学也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20世纪50~60年代,鲁兵就提出了“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里的“教育”内涵较之以前的要丰富得多,注意到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的多元化,即:1.智育无论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或是现今的教育观念来看,对于小孩子的智力的教育重心始终放在最为有分量的位置。看得片面一些,儿童的发展就是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哪种方法能够最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人们往往就会选择它。虽然这样的方式有损儿童的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但有一点我们应当看到:儿童智力的锻炼是始终排在教育作用的前序之中。儿童文学虽非专为发展儿童智力而创作,但这样的一种功能作用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为对于儿童来说,没有哪种教育形式比它更有优势和亲和力。儿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中的数数歌便是一种与数学有机结合的一种发展儿童智力的儿歌样式。儿童在唱着数数歌的同时,便获得了识数的教育。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孩子答算题。/七张白纸桌上摆,/七只小手握铅笔。/七双眼睛闪闪亮,/七颗心儿一样细。/七份答案交老师,/七张小脸笑眯眯。/几个孩子答对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樊发稼《答算题》)这首儿歌在提高儿童认识数的能力的同时,也对儿童进行了语言训练,让孩子对物量词与相关事物合理的搭配的用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对于儿童的创造潜力的开发,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伊索寓言》中的《龟兔赛跑》是各国孩子都耳熟能详的世界名作,因此,每当提起龟兔赛跑,孩子们都会顺着思维定势作出反映:骄傲就会失败,小白兔很骄傲,所以小白兔肯定会失败。而我国的作家罗丹却反伊索原本的意思,创作了寓言诗《兔子和乌龟的第二次赛跑》:乌龟认为兔子反正会骄傲,所以它依旧按着老经验慢慢地爬行,但兔子已经今非夕比了,接受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一口气便跑到了终点,取得了胜利。这首寓言诗的教育意义便具有了多重性:首先是激发了孩子们看问题不可以一成不变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告诉了孩子们,人们都会犯错误,知道错误能够改正,就会取得进步,取得胜利。通过上面的论述可见,儿童文学对于孩子的发展作用是最为显著的,我认为:儿童文学在孩子智育的方面相较之于其他渠道的教育作用是更具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是具有其先天优势,儿童的年龄较小,须以一种适应于此年龄阶段的教育方式。儿童文学由于是专属于儿童的文学的文学形式,可以在第一时间使孩子了解直到掌握,这样的优势正体现了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育发展的渗透作用。2.德育儿童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而成的。儿童文学更是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对小读者的思想情感和心灵都会产生极大的感染和影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比直接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能有效地促使儿童健全人格的生成。童话故事《九色鹿》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一正一邪的两个形象,九色鹿不仅乐于帮助别人,更能容忍恶人,这个艺术形象比任何劝人向善的宗教教义和教人向上的教育规范都更有说服力,相比较之下,那个蒙受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却还引人来杀害九色鹿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自然会让孩子们唾弃。在这样的鲜明对比之下,孩子们便得以明辨是非、善恶、真伪、美丑,从而滋生了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的美好信念。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他具有区别于其它物种所不存在的特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生长和生活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得以展开和实现。适应这个环境就需要了解这个大世界下的种种道德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道德。正是这个主要原因的存在,为了让孩子能够逐渐地分层次地熟悉认识这个社会。那么,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施行一些适宜的方法,使相应的年龄阶段儿童能够对社会上的是非善恶,明暗曲直有一个大概的潜意识之中的分辨。这一系列的工作,最好的推行媒介是样式各异的儿童文学,它克服了相当程度上绝大部分的客观局限性。适当地运用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道德观念上的教育,势必会具有重要且意义深远的影响。反观儿童文学对于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是无可替代的。3.志育对于孩子来说,做一个善良的人和真正的人还不够,还要做一个对社会作出贡献,永远进取向上的人。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短篇童话,小溪流并不沉迷于风景秀丽的山谷,它向往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因而它唱着“永远不休息”的歌,冲破巨石的阻拦、顶住枯树桩的劝说、不惧乌鸦的威胁、抛下泥沙的怨恨,一往无前,不知疲倦地向前奔流!于是溪流成了小河,小河汇成长江,长江投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