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基础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4、为什么认识运动处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之中?(P71-P73)(1)人们在实践中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情况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显示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限制,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2)任何过程,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2)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5、批驳胡适的“有用就是真理”观。(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它赋予实践者信心和力量,指导实践沿正确方向发展。但有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理,如谣言和诡辩对骗子有用,可谣言和诡辩却不是真理。判定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惟一的标准就是通过实践检验,看它是否和客观实际相符合。(2)“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从实质上讲,“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真理的本源问题和真理的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化。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3)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代表性观点“有用即真理”从真理的主观性角度说明了人的价值观念、心理需要等会对真理发生影响作用。通过揭示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特点,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75-P77)(1)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而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2)真理的绝对性也就是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客观性使得它与谬误有着原则上的界限;人类认识就其本性而言,能正确的认识和接近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两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在广度上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的限制,只能认识无限物质世界的某些方面;真理在深度、精确度上只能是对客观对象的相对正确的反映。(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二者相互依存,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面。第二,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相对性中包含绝对性的颗粒;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三,两种真理之间可以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5)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7、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说中国为什么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P113-P115)(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2)中国为什么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有三大弊端: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高度集中,忽视经济规律;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其后果是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作为经济手段能有效激发生产力的迅速增长,由此而形成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又能实行强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因而很好地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向。8、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谈一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依据与意义。(P118-P119)(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这种作用的后果有正反两种: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消极力量。(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依据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属于上层建筑,其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个倡导”,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依据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尤其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理论。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观念层面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观念,使之成为人们内心的主导理念,从而在实践上能动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9、联系当今的环境污染,说一说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两重性。(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主观条件的影响,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下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如最近揭示出来的美国监控全球的事件。(2)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严重。“环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3)正确认识和应用科学技术,首要的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技的正确使用,使之造福人类。解决“环境问题”也有赖于此方面的努力。10、近年来,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些活动、观点反映了什么原理?有何意义?(P143)(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