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境重尋─中國教會未來發展之路莊祖鯤今天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世代,許多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來看,而得到完全不同的觀察與結論。這不但在政治、經濟、社會方面是如此,就是在教會中也是如此。所以,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名著《雙城記》序言中的幾句話,可能是對這個時代最貼切的寫照了:這是一個智慧的時代,也是一個愚昧的世代;這是一個充滿了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感到絕望的冬天;一切似乎形勢大好,又似乎形勢大壞;我們周遭好像萬事俱備,又好像一無所有;我們好像一起直奔天堂,又好像同時朝反向而去。特別在這個2008奧運即將盛大展開的前夕,這兩副圖畫就同時展現在我們眼前。從正面來說,中國教會似乎遍地開花,教會人數三十年來有爆炸性的成長。同時藉著現代科技的傳播媒體,海外教會(特別是美國及韓國)的增長模式,成為國內一些教會競相模仿的對象。但是從負面來看,異端團體(如東方閃電)能輕易地在中國教會造成廣泛的破壞,還有教會內部的分裂及種種弊端,都顯示教會的體質不健康。因此,有關中國教會的這兩種截然相反現象,究竟只是見仁見智的觀點?或者是以偏蓋全的描述?十多年前非洲盧安達發生嚴重的種族屠殺事件,近百萬人死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盧安達是非洲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國家,國內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各超過40%,因此全國有將近九成是廣義的基督徒,一向是非洲宣教的典範。然而種族屠殺卻發生於此地,這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事。事件過後,一些宣教機構開會檢討時,有人就說:『在非洲,基督教好像一條寬達數公里的河流,但卻只有幾公分深。』我們絕不希望中國教會走向這個結果。大型教會的大型教會的大型教會的大型教會的「「「「迷思迷思迷思迷思」」」」因此在我們探討教會的發展與走向時,我們必須考慮教會的量與質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是先求量的擴充,再求質的提升?還是重質不重量,先求質的提升,而不刻意尋求量的增長?然而因為大眾傳媒及書籍的推波助瀾,趙鏞基的漢城教會,美國加州的馬鞍峰教會,及新加坡鄺健雄的教會,都成為海內外華人教會競相模仿的對象。他們基本上就是採取前者的路線。許多人認為:他們能,為什麼我們不能?但是很少人深入地評估和檢討過大型教會的利弊得失。其中一般人最容易產生似是而非的「迷思」(Myths)如下:大型教會聚會很熱絡大型教會聚會很熱絡大型教會聚會很熱絡大型教會聚會很熱絡,,,,有欣欣向榮的氣氛有欣欣向榮的氣氛有欣欣向榮的氣氛有欣欣向榮的氣氛。。。。但是有許多研究也指出,大型教會中之信徒經常讀經禱告的比例偏低,道德感(如對婚外情、墮胎的態度等)也與世俗人幾乎無異。大型教會活動很多大型教會活動很多大型教會活動很多大型教會活動很多,,,,琳瑯滿目琳瑯滿目琳瑯滿目琳瑯滿目,,,,很很很很吸引人吸引人吸引人吸引人。。。。但是至於這些活動是否能對參加者帶來深刻的反省,或生活行為的改變,卻不是設計活動的主要考慮。大型教會的信息大型教會的信息大型教會的信息大型教會的信息與大眾與大眾與大眾與大眾切身相關又切身相關又切身相關又切身相關又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容易引起會眾的認同與回應容易引起會眾的認同與回應容易引起會眾的認同與回應容易引起會眾的認同與回應。。。。然而那些忠於神卻未必討人喜悅的信息,如聖經中先知們苦口婆心的呼喚,與痛下針貶的責備,卻也從講台上消失了。剩下的只是:”YouareOK,IamOK.”及成功神學等類的信息了。大型教會的建築物壯觀雄偉大型教會的建築物壯觀雄偉大型教會的建築物壯觀雄偉大型教會的建築物壯觀雄偉,,,,能吸引慕道朋友參加能吸引慕道朋友參加能吸引慕道朋友參加能吸引慕道朋友參加,,,,也也也也是是是是美好美好美好美好的的的的的見證的見證的見證的見證。。。。但是在這美麗的建築物背後,可能有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後遺症。海外有華人教會為了建堂的龐大貸款,而被迫裁撤許多傳道同工;有的教會被貸款壓的喘不過氣來,使教會事工幾乎停擺;還有的教會教堂蓋好了,教會也已經分裂了。雖然如此,我們卻不能一筆抹殺大型教會的存在價值。我們只是強調:大教會未必是唯大教會未必是唯大教會未必是唯大教會未必是唯一的選擇一的選擇一的選擇一的選擇,,,,大教會大教會大教會大教會也也也也未必就是好未必就是好未必就是好未必就是好。。。。其實在基督裡,我們是互相為肢體,中小型教會有其獨特角色與功能,不是大型教會所能取代的。所以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一窩蜂地去追求發展成大型教會。我們應該在神所量給我們的範圍內,發揮我們的恩賜,服事這一世代的人。另一方面,在追求發展大型教會的動機上,也可能有私慾的參雜。有一次我去外地講道,送我去機場的弟兄談起他教會的傳道人。他說這位年輕剛畢業的傳道人很有「異象」,雖然教會不到一百人,但他告訴教會同工們,將來教會可能發展成千人以上,所以要準備建一座可以容納一千人以上的會堂,還要附設宣教中心,以便將來世界各地的人可以來學習、觀摩。我聽了這些話也感嘆不已,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他在「為自己圖謀大事」(耶45:5)?中國教會何去何從中國教會何去何從中國教會何去何從中國教會何去何從????在中國的現況下,到底中國教會應該如何發展?這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總的來說,依據我個人的淺見,在中國發展金字塔型、組織嚴密、強調權柄與服從的大型教會並不合適。其理由可以由民族性及外在條件來討論。首先從現在中國社會情況而論,中國還沒有走向大型教會的條件。大型教會必須是一個合法登記的宗教組織,也必須有透明而且嚴謹的財務制度,要有具備領導魅力(charisma)及恩賜的屬靈領袖,也要有一批靈性成熟、恩賜齊備的同工團隊。大型教會也必須在一個相當寬鬆的宗教自由氛圍內,才能容許這種權威式領導的教會存在。由於上述的這一切條件,在中國目前幾乎都付之闕如,所以金字塔型的大型教會目前並不可行。如果要勉強推動,恐怕將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其次,就民族性而論,中國人也不太容易發展真正的大型教會。韓國可能是全世界大型教會比例最高的地區,這與他們的民族性大有關係。韓國超過萬人以上的教會總數,可能比美國還多。韓國人喜歡搞大,這在他們的企業經營可以看出來。與台灣相比,韓國大型企業,無論汽車業、電子業、化工塑膠業,規模都比台灣大許多倍。但是相反地,台灣的中小企業卻比韓國更多更成功。今天海外的華人教會,雖然具備了大型教會的外在條件,但是超過萬人的單一教會,仍然屈指可數(甚至絕無僅有)。美國的華人教會,有三分之二是由學生查經班開始的,也就是由平信徒自動自發建立的,因此後來都發展成無宗派的獨立教會。可是海外的韓國教會,絕大多數都是由牧師帶頭創立的教會。由此可見民族性的不同,在教會的發展模式上,也會走不同的路線。因此,中國城市教會比較適合的模式,可能是類似於「連鎖加盟店」型式的教會,這也是台灣吳勇長老的「地方教會」,和美國寇世遠監督的「基督之家」的模式。這種教會每個地方教會(或聚會點)雖獨立運作,自行治理、牧養,但是在神學路線上及教會模式上,卻透過教會領袖間的交通,達成共識。其實這與浸信會的組織類似,是屬於較鬆散的「協會」(Association)型態,但與強調階層與權柄的天主教、聖公會或長老會不同,也與偏重權威式領導的超大型教會(MegaChurch)有所區別。這種教會還可以在宣教事工上組成「宣教聯盟」,共同推動宣教。在宣教資金的籌募,宣教士的篩選及差派,以及宣教地區的規劃上,彼此密切配合。吳勇長老的地方教會系統,就有一個「地方教會聯合差傳事工」的組織,支持一些宣教士在泰國、北歐等地宣教,值得參考。另外在扶貧、救災、營會、學生事工方面,也可以彼此配搭合作。這種模式的好處是,既可以保持中小型教會的靈活性、機動性和自主性,又可以發揮大型教會的資源集中,及擴大教會影響層面的優點。同時在牧養上,以及教會領袖的篩選上,相對比較容易許多。大型教會的領袖需要有神國度的異象(但不是個人的雄心壯志)、扎實的神學基礎和解經講道恩賜(不是口才而已)、國際性的視野(但不是僅僅從書本上道聽塗說)、領導統馭能力(但不是以威權或權術來管轄)。說句實話,在國內現階段具備上述條件的牧者是寥寥無幾的。但是中小型教會的牧者,要求條件就不那麼高,也就比較容易栽培或找到。健康教會的模式健康教會的模式健康教會的模式健康教會的模式在八十年代,「教會增長運動」在海外如火如荼地推展,基督教書局中有關教會增長的書有如汗牛充棟。但是到二十一世紀,以「教會增長」為名的書,忽然間好像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乃是有關「健康教會」的書。我認為,經過二、三十年的實驗,那種一味追求量的增長的教會路線,已經證實只是鏡花水月、炒短線的做法。因此教會內許多有識之士,就開始推動更踏實、更合乎聖經的「健康教會」模式。事實上,正如人一樣,重要的不是身高體重,而是健康。而維持健康不是靠仙丹或祖傳秘方,其秘訣無非「平衡」而已。我們的飲食要平衡,不要偏食,不要暴飲暴食,注意營養;生活要平衡,工作有時,睡眠有時,還要有適度的運動。教會的健康也是如此。過去華人教會一窩風地學習韓國模式、新加坡模式,結果水土不服。現在又開始流行印尼的「G-12」小組模式,到頭來可能又是一場空,原地踏步。其實聖經中已經提供我們健康教會的藍圖,我們只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去作,長期下來必見果效。但是不能求速效,也不能好高騖遠。以弗所書四章11-16節,就是一個邁向健康教會的「武林秘笈」。在我自己十幾年的牧會生涯中,最初曾帶領一家六百多人的教會,七年後發展成一千三百多人的中大型教會。最近的幾年則從零開始,創立一家新的小型教會,目前人數一百多人。在這些過程中,這段經文都給我許多啟發與幫助,願意與大家分享我的心得。1.核心核心核心核心事奉團隊的鐵三角事奉團隊的鐵三角事奉團隊的鐵三角事奉團隊的鐵三角────傳福傳福傳福傳福音的音的音的音的、、、、牧養的與教導的牧養的與教導的牧養的與教導的牧養的與教導的(弗弗弗弗4:11)在這段聖經中所列出的五種職分,其中兩種─使徒與先知─是屬於過去的根基型職分(弗2:20)。「使徒與先知」所代表的就是新舊約聖經,因為舊約的作者通稱為先知,新約的作者幾乎都是使徒,或與使徒關係極密切的人。但是另外三種職分─傳福音的、牧養的與教導的─卻是現在教會所不可或缺的三種核心同工。傳福音的傳福音的傳福音的傳福音的是泛指個人佈道者及傳講佈道信息的人;牧養的牧養的牧養的牧養的固然包括牧者,但也包括其他有關懷恩賜的信徒;教導的教導的教導的教導的同樣是指牧者及其他有教導恩賜的平信徒。健康的教會絕不能只靠少數教牧同工,去作所有這三種事工,而應該鼓勵、教導信徒普遍參與這些事奉。根據許多調查與統計,大多數的傳道同工的恩賜偏向於教導,而他們牧養與關懷恩賜則相對較弱(有一項統計說只有15%)。因此,教會的牧養方面特別需要信徒的參與。中國教會有些(特別在農村)關懷很強,但是講台很弱;也有一些(如都市教會)教導還不錯,但是探訪關懷不足。這都需要平衡。在這方面我的經驗是:可以用小組來協助牧養工作。這是可行的途徑,而十八世紀衛斯理的小「班」(Class),更是值得效法的模式。然而那種以傳福音為目的,強調迅速增殖分裂的「小組教會」,因為成員變動太快,不容易建立長期的關係與信賴感,因此不容易達到牧養的目的。若將新加坡鄺健雄牧師的名言略加修改就是:『東離西有多遠,「小組教會」與以小組來牧養的教會相差就有多遠。』可是我深信,新加坡小組教會在中國的國情下,是不可行的模式。2.裝備信徒裝備信徒裝備信徒裝備信徒、、、、人人事奉人人事奉人人事奉人人事奉(弗弗弗弗4:12)教會的健康與否,取決於信徒參與事奉的比例如何。一般的教會,都有80/20的現象,就是只有20%的信徒積極投入事奉,並盡力在金錢上奉獻;但是其他的80%信徒則參與度很低,甚至袖手旁觀。如果能扭轉這個比例,那麼教會就能在質與量方面一起增長。但是成敗的關鍵,乃在於對信徒的教導。以弗所書強調傳道人是「教練」的角色,其主要職責乃是訓練、裝備信徒,並且要臨場指揮。今天許多傳道人卻往往過度地親身投入事奉,好像自己是球場上的球員;信徒也忽略自己才是球員,需要被訓練。還有一些教會的信徒領袖(如長老執事),更誤以為自己是教練,常常要指揮傳道人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