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年12月第29卷第12期外科学与人文科学文章编号:1005-2208(2009)12-1037-03从外科学发展史看外科医生理念的转变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杨平a,李志平a,尹梅b,姜洪池c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外科学;外科医生Keywordssurgery;surgeon外科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其进展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所决定的[1]。19世纪40年代之前,外科学发展很缓慢。但是,随着麻醉、无菌术、输血等一系列具有历史里程碑问题的解决,外科学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外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而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又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及其技术的进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1外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麻醉、无菌术和抗生素的发现以及输血技术的应用等这些革命性进步无不贯穿着外科医生理念的转变。1.1麻醉在没有麻醉的时代,外科手术最大的障碍是控制病人疼痛。虽然在古代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但那时的病人做外科手术就好像是犯人受酷刑一样,迫使手术和时间“赛跑”。外科手术的解决办法依赖于按压、捆绑,灌酒,放血甚至将病人击晕等。直至1844年,美国29岁的牙科医生Well开始尝试在为病人拔牙时使用氧化亚氮,氧化亚氮成为历史上第一种麻醉药。1846年,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Morton医师将乙醚首次成功地用于临床麻醉,开创了近代麻醉学的新纪元。1898年Bier成功实施了腰麻,1920年Msgill介绍了气管插管吸入麻醉。20世纪30年代发现了若干可用于静脉麻醉的药物,进一步丰富了临床应用的选择。到20世纪末期,麻醉机出现,麻醉机几经更新换代,已经成为手术时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50余年,已不再仅限于临床麻醉(手术室),同时涵盖了危重病医学(ICU)和疼痛治疗。麻醉学的发展为外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外科技术的进步及向人类禁区的不断进军,又对麻醉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期,未来麻醉学与外科的关系将更加紧密。1.2无菌术和抗生素的发现19世纪以前认为化脓是伤口愈合的正常过程,甚至称感染为“医院病”,大量病人因术后感染而死亡。正是由于无菌方法的建立,外科学才真正有了一个可以大发展的平台。1846年匈牙利医生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洗手,明显降低了产褥热的发生率,仅仅这样一个动作,不只是理念的改变,同时也是无菌术的开端。Pasteur于1836年发现微生物,受Pasteur研究结果启发,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得他所施行的截肢手术死亡率自46%降至15%,从而奠定了无菌术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的Bergmann采用了蒸汽灭菌,并研究了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中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外科之父”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无菌术已臻于完善。无菌术对外科学的发展,特别对创伤外科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今无菌术已成为外科医生根深蒂固的理念。19世纪中后期无菌术在外科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却不能根本上解决外科感染的问题,化学消毒剂不能用于消灭人体内的病原菌。抗生素的发现被认为是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据估计,自从发现抗生素以来人类寿命提高了10年以上。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抗各种病菌的有力武器。人们普遍认为抗生素的发现要归功于著名的英国科学家Fleming,Fleming发现青霉素并不完全是他的偶然机遇,而是由于他严密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前辈学者们多年累积的经验。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思想的阻碍,认为以动物试验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a.医史学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1;b.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c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通讯作者:李志平,E-mail:jwtian@sina.com··1037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年12月第29卷第12期结果来指导人的医学实践是不可靠的。这个错误思想导致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到了1938年,以Florey和Chain为代表的科学家对青霉素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于1940年制备出纯度可满足人体肌肉注射的制剂[2]。抗生素使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抗生素大大促进外科学的发展,不少外科医生过分依赖抗生素,甚至滥用抗生素,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尤其是耐药菌株的产生。这种错误观念如不彻底纠正,必将阻碍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一种新型抗生素问世,甚至不到几个月,就会出现耐药细菌,万古霉素作为人类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开始崩溃。已经严重依赖于抗生素的人类,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新型抗生素。1.3输血1628年英国医学家Harvy发表了《血液循环论》,根据这一理论,英国医生Lower和法国医生Denis先后尝试为病人输注羊血,期望控制疾病,但大多数病人因输血而死亡。直到19世纪,学者们经过系统的研究,摒弃了异种输血,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同种输血上来。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Blundell为1例产后大出血的妇女输注了其丈夫的血液,实现了第1例人与人之间的成功输血。1900年,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人类红细胞血型,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证。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血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对输血的利与弊有了全面的了解,处理时应有权衡[3]。目前临床对恶性肿瘤病人施行手术时,强调减少失血量,尽量不输血。这是因为输血可引起病人免疫功能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得以迅速生长。还有证据表明,围手术期输异体血可增加感染率,延长住院时间。外科医生手术已不完全依赖输血,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保障。220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2.1蓬勃发展中的微创外科手术是一把“双刃剑”,手术本身就意味着损伤,外科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既清除病变,又保护组织并恢复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软质内镜的出现,便开始了微创技术向传统外科的渗入。1983年,英国医生Wickham首先提出微创外科(minimallyinvasivesurgery)的概念,到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后,微创外科的概念才逐渐被广泛接受。至今大多数手术可以通过内镜和腔镜的方法完成。但是腹腔镜手术自身的技术特征却束缚了外科医生眼和手的功能,降低了灵巧性。2000年美国FDA同意将机器人用于普通外科手术,手术机器人增加了外科医生的灵活性,并恢复了外科医生对术野的自主平稳控制力。2001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远程手术在美国纽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之间完成。现在微创外科正朝着无体表切口的方向发展,2007年法国医生Marescaux领导的医疗小组完成了人类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经自然孔道(主要是经口腔、肛门、尿道及阴道)内镜外科(naturalorificetransluminalendoscopicsurgery,NOTES)”手术,为1例30岁女性病人通过阴道成功施行胆囊切除术[4]。微创手术作为一种技术,事实上大多数是手术入路的微创化,只是有创手术走向无创的一个中间阶段,最终将被物理、化学、基因等治疗手段所取代。微创外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更离不开外科医生需求,而不断出现的新型器械则可以刺激外科医生技术的提高。而作为一项技术,总会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我们都应该理性地去理解和接受并发展之。2.2器官移植—从神话到辉煌的现实早在公元前300年,我国古代就有人将器官移植治疗疾病作为一种神奇的传说而加以描述。法国科学家Carrel于1912年首创的血管直接吻合法,使器官移植成为可能。1954年,美国外科医生Murray成功地施行了肾移植并获得了长期存活。肾移植正式掀开了现代器官移植的篇章,1963年肝移植(Starzl)和肺移植(Hardy)、1966年胰腺移植(Hllehei)、1967年心脏移植(Barnard)先后获得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特别是与器官移植相关的一些学科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大的医学中心,器官移植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手术而广泛开展。随着器官来源的日渐缺乏,远远不足以解决供体器官的需求,组织工程以及干细胞技术的兴起有望解决这一难题。2.3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及进步现代肿瘤外科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已使肿瘤外科在外科领域中独树一帜。用手术切除肿瘤的报道则始于1809年,McDowell切除10.2kg的卵巢肿瘤。Halsted对乳腺癌的治疗奠定了肿瘤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基石,对肿瘤外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该手术主要根据解剖及生理学的特点制定了肿瘤的手术原则,将原发灶行广泛切除与区域淋巴结行整块的切除,以后根据此原则开展了很多其他部位肿瘤的根治性手术。随着药物和技术手段的进步,转变医生的理念,又影响肿瘤外科技术的选择。比如直肠癌的治疗理念已经彻底转变,近一百年来的“金标准术式”——腹会阴切除术降为最后一种选择,而保肛手术成了首选的术式,外科医生一方面要尽量保证病人术后的控便功能健全,另一方面要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5年存活率。在过去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属于绝对晚期,只能选择姑息治疗,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对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病人,相当一部分转移灶是可以切除的,可使病人得到长期存活,因此对于肝转移病人不要轻易放弃而仅采用姑息治疗。总之,肿瘤外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纯肿瘤切除——萌芽阶段的肿瘤外科;肿瘤“整块”切除根治术——广泛切除(扩大)的肿瘤外科;适度的肿瘤根治术——保存组织及功能的肿瘤外科。未来肿瘤外科是根治与微创、规范化与个体化辩证的统一。··1038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年12月第29卷第12期3外科医生理念的变化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冲击,外科医生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包括从“巨创”到“微创”,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从“只看病不看人”到人文医学的回归,从手术切除到修复、置换及从手术成功到全方位的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等方面的变化[5]。科学的进步首先起始于理念的变化,由此可见理念上的革命将会比技术上的革命影响更为深刻[6]。3.1外科微创化微创外科本身不是一种专科,它是在微创理念指导下的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外科思维方式。在微创理念的变化过程中,还存在概念的误区,微创外科是从整体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局部和全身的统一,涵盖了外科理念和外科技术两方面的含义,而并非单纯的腔镜外科或是“小切口”。另一方面,若片面追求“微创”,以完成腹腔镜手术或NOTES为目的,忽略病人的实际情况,则会增加病人的创伤,影响远期疗效。微创的理念正在渗透至各种外科技术,使传统外科向着“外科微创化”的方向发展。应认真培养外科医生,尤其年轻医生的微创理念和微创外科技术,将微创理念贯穿于临床实践的始终[7]。3.2临床医学新思维—循证医学现代外科学要求必须以最佳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要求在严格的科学证明的基础上开展医疗工作。外科病人的治疗很大程度上依靠手术,但往往有多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仅凭经验评价某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是非常困难的,更需要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客观评价。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0%的手术是可以不做的。循证医学是外科医师实现自我知识更新和理念纠偏的最佳手段,可以通过学习循证医学接触到目前最新、最好的治疗方式,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8]。迄今为止,外科学仍然有大量的问题尚无定论,外科医生只有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才能从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中遴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指导临床工作。3.3切除⁃修复⁃置换⁃功能外科理念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