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胶州市第二中学三年发展计划(2007.8——2010.7)一、学校基本状况胶州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52年,现隶属于胶州市教育体育局,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现占地面积100936平方米,建筑面积37084平方米,绿化面积17603平方米,有教学班34个,学生1680名,教职工243名,其中专任教师189名,学历达标率为99.5%,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级一级教师72人。五十多年的耕耘开拓,凝聚了二中人的心血与汗水,铸就了二中的风采与辉煌;五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形成了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朴实、严谨、勤奋、向上”的良好校风。学校建有现代化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餐厅各1幢,学生公寓楼、教工宿舍楼共7幢,多功能厅、多媒体电子教室、语音室、德育室、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校园电视台、舞蹈、心理等专用教室近40个,占地50亩的现代化国际标准运动场一座,新建开放式地理园一个。我校步入省规范化学校行列后,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素质教育蓝图,优化校园资源配置,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先后又被授予胶州市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单位、胶州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单位、胶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胶州市教学质量优胜学校、青岛市课改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农村中小学校园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中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等几十项新的荣誉称号。二、学校背景分析(一)外部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由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校所处的铺集镇是胶州市西南部的一个百年老镇,位于胶州、诸城交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民风纯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铺集镇抓住机遇,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作为胶州西部的重镇,随着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外资的不断引入,为其今后的发展更是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人口规模将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南乡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投入,也对子女将来应对社会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期望,这对我们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二)内部背景1、办学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大规模改造,二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向着人文化、现代化大踏步发展。先后建成了教学办公综合楼、实验楼、两幢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和前后院沿街网点房;装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推广普及电化教学,在建成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把全校200多台计算机通过IP宽带连入因特网,建成有线广播系统和内容比较丰富的电教教材库;新建了标准400米跑道、各类场地齐全的塑胶运动场;重新规划了校园布局,分成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使之趋向合理化。但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校园占地面积小,教室、学生宿舍较为拥挤,音乐、美术教室、图书室、实验室需要进一步装备,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需要进一步添置和更新。22、学校管理几年来,学校重视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强调班子内部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提倡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班子成员能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勤政务实。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校”、“民主治校”的管理理念,基本形成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在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奖惩、聘用等方面,严格按照公布的章程和民主程序进行,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形成了“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师生关系建设上,形成了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用慈母的情怀关心学生的生活,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缺点,用信任的态度让学生自我管理”,成为突显二中管理严、实、情、信的特点,创造了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方面有欠缺,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在操作过程中与规定之间还有差距,学校各项工作的评估还未完全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或修改。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关键。近年来,学校以创建精神文明为抓手,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抓教风,树典型;抓班组,促文明;抓队伍,定目标;不断挖掘广大教职工中的闪光点和先进事迹。努力倡导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进取的教育氛围,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教职工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学校教职工学历达标率为82.3%,而第一学历大专以下的占教师总人数的84.2%,年轻教师多,教师的职业素质需加强培训和提高。4、学生状况学校的在校生绝大多数来自胶州西南乡的农村,勤劳、朴实的民风,崇尚学习的乡风,造就了二中的学生比理想、比学习、比干劲,不比吃穿、玩乐、花销,他们关系融洽、和谐,是胶州市最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同时,学校重视德育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管理的思想,把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从而逐步摸索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开展专题教育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修养、陶冶了情操、健全了素质。5、教学工作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重视教学常规的建设,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活动,狠抓教学各项环节工作效果。积极要求学科教学努力探索,寻找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学质量稳中有升,部分学科成为教州市的优势学科。存在的不足是校本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偏少,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仍然存在,课程、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三、发展思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为指引,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为全面持续发展而教育、造就素质全面、自强坚毅、放瞻未来的现代中国人。”为基本的办学理念,高标准定目标,高效益求发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同心同德,争创一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力求在课程改革、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特色和品牌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3四、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新形势下新课改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落实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为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管理机制的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提供可靠的支撑。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完善和整合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科学化和人本化的管理,打造和谐校园,形成“和谐管理、人文毓秀”的办学特色和“人本学校”的品牌。五、主攻方向①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按照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挖掘学校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既面向全体,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②铸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立足于教师校本培训,落实学校名师培养工程,造就适应教育发展和未来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③进一步改革评价制度。构建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敬业爱生,争当名师,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建立完善学校发展自评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人负责,定期自评、整改。④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现时代特色,突出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⑤推进科研兴校。以制度为保障,完善机构和科研组织网络。以课程改革实验为载体,以省市级课题为抓手,以校本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浓厚科研氛围,突出科研实效。⑥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完善的体系,以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及心理咨询室为两翼开展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网站、心理广播站、心理健康教育报、心理宣传栏等宣传媒体为阵地的工作模式,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品质,推动“人本学校”的建设,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4评估项目三年总目标年度目标工作措施检测点成功标准责任处室监控人自评复评课程改革和课程教材建设1.完善课改要求的课程管理机制。2.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结合,体现选择性、时代性、基础性。4、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发掘潜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07.8-2008.7稳健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完善新课程改革的管理机制。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管理、开发的组织领导,加强培训;开设好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内容较为充实的校本课程体系。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开发。2、修订校本课程方案、计划,本校实际拟定新一轮校本课程方案。3.围绕“一堂好课”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展开对优秀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1、校本课程开发组织领导。2、校本课程方案。3、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1、校本课程组织机构、制度健全。2、有较为系统的“胶州二中校本课程方案”。3、有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时间:2007年8月—2008年7月教导处教科室分管校长2008.8-2009.71、设立美育、心理健康教育、成功英语、奥赛辅导等校本课程。2、通过各类学生社团,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继续投资内部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校园。合理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引导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自觉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1、边实践边总结,系统整理编辑校本课程教材,使之形成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2、通过电视台、“扬帆”文学社、心理咨询社、“春之声”广播站、学校网站等阵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3、所有教室装备多媒体教学平台。通过培训应用,能够较好运用多媒体及校内外资源进行学科整合。1、校本课程教材。2、学生社团活动材料。3、教室、办公室计算机、多媒体装备情况。4、教学课件制作与应用情况。1、有较为系统的校本课程教材。2、学生社团活动材料丰富、齐备。3、教室、办公室中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达到预定配备目标。4、教学课件制作数量多,应用广泛。教导处教科室分管校长52009.8-2010.91、整合现有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2、形成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3、实现学校教教学信息化。1、总结形成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2、通过完善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集德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1、课程评价体系2、学科课堂教学模式。3、信息化环境建设。1、课程管理规范化、体系化。形成较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2、有优化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材料。3、实现管理、教学、科研的信息化。教导处教科室分管校长评估项目三年总目标年度目标工作措施检测点成功标准责任处室监控人自评复评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铸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承担不同层次科研课题研究、适应新形势下新课改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07.8-2008.7通过初步开展系列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均具有熟练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的能力,骨干教师具有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