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综合征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hypoglycemicsyndromeHypoglycemiasyndromeHypoglycemiasyndromeHypoglycemiasyndromeHypoglycemiasyndromeHypoglycemiasyndrome别名低血糖综合症类别内分泌科/低血糖ICD号El6.1概述低血糖综合征(hypoglycemicsyndrome)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血糖浓度常低于3.36mmol/L(60mg/dl),严重而长期的低血糖症可发生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与并发症。常见的有功能性低血糖与肝源性低血糖,其次为胰岛素瘤及其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的低血糖症。本病常被误诊为癔病、癫痫、精神病、脑瘤与脑炎等,经过恰当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好转。早期识别本病甚为重要,可达治愈目的,延误诊断与治疗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病变而不可逆转,后果不佳。病因低血糖病因很多,据统计可多达100种疾病,近年来仍在发现其他病因。本症大致可分为器质性低血糖。(指胰岛和胰外原发病变,造成胰岛素、C肽或胰岛素样物质分泌过多所致);功能性低血糖(指患者无原发性病变,而是由于营养和药物因素等所致);反应性低血糖(指患者多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兴奋,使得胰岛素分泌相应增多,造成临床有低血糖表现)。10314例尸检中证实44例(0.4%)为胰岛素瘤。正常人血糖受多因素调控,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肝脏、胃肠、营养、以及运动等因素等。病因升糖激素有胰高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及一些胃肠激素等。降糖激素仅有胰岛素及C肽。血糖升降还可受很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禁食48~72h,剧烈运动,饮酒,哺乳可致低血糖,新生儿及老年人血糖往往偏低等。低血糖也可由长期糖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肝糖原分解酶减少,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不足,胰岛素与C肽或其他降糖物质增多,组织消耗血糖过多,以及一些中毒因素如水杨酸和蘑菇中毒等皆可诱发低血糖综合综合征。发病机制低血糖以损害神经为主,脑与交感神经最重要。1971年,Briely发现低血糖脑部病变与局部缺血性细胞病变相似,基本病变为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胶质细胞浸润。脑代谢能源主要靠葡萄糖,神经细胞自身糖原储备有限,依靠血糖来供应。而神经系统各部分对低血糖敏感性不一致,以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尾状核及苍白球最敏感。丘脑、下丘脑、脑干、脑神经核次之。最后为脊髓水平的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组织学改变为神经细胞核的染色质凝集与溶解,核膜不清,胞浆肿胀,内含小空泡及颗粒。发病机制1973年,Chang给小鼠注射普通胰岛素2U后,15~20min小鼠嗜睡,30~75min小鼠肌阵挛,有癫痫发作,40~120min进入昏迷期。嗜睡期小鼠血糖由6.72mmol/L(120mg/dl)减少至1.18mmol/L(21mg/dl),昏迷期小鼠血糖水平仅为1.01mmoL/L(18mg/dl)。糖、脂肪与氨基酸是神经代谢中能量的来源,这些物质氧化后放出能量储存于ATP及磷酸肌酸中,待需要时释放。糖与氧减少时,ATP磷酸肌磷酸肌酸,神经节苷脂中的结合葡萄糖合成减少,由于ATP少,而核苷酸合成也减少,导致神经功能减退。发病机制低血糖时高能磷酸盐复合物的代谢及神经功能不仅与血糖水平有关,而且与氧分分压的关系也很密切,低血糖时由于脑氧摄取降低,葡萄糖的摄取率也受抑制,单纯依赖糖不足以维持氧化代谢水平,必然影响脂肪酸及氨基酸的代谢,脑磷脂分子水平可下降35%。脑组织在低血糖时,大脑皮层先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受累,波及中脑,最后延脑受损而发生一系列临床异常表现。当血糖降低后,机体有自我调节机制,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回升达正常水平。临床表现低血糖的症状与体征可有以下临床表现。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表现低血糖发生后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发生低血糖症候群,此为低血糖的代偿性反应,患者有面色苍白、心悸、肢冷、冷汗、手颤、腿软、周身乏力、头昏、眼花、饥饿感、恐慌与焦虑等,进食后缓解,如低血糖逐渐发展则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2.意识障碍症状大脑皮层受抑制,意识朦胧,定向力、识别力减退,嗜睡、多汗、震颤、记忆力受损、头痛、淡漠、抑郁、梦样状态,严重时痴呆,有些人可有奇异行为等,这些神经精神症状常被误认为精神错乱症。临床表现3.癫痫症状低血糖发展至中脑受累时,肌张力增强,阵发性抽搐,发生癫痫或癫痫样发作,其发作多为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当延脑受累后,患者可进入昏迷,去大脑僵直状态,心动过缓,体温不升,各种反射消失。4.锥体束及锥体外系受累症状皮层下中枢受抑制时,神智不清、躁动不安、痛觉过敏、阵挛性舞蹈动作、瞳孔散大、甚至出现强直性抽搐,锥体外系与锥体束征阳性,可表现有偏瘫、轻瘫、失语及单瘫等。这些表现,多为一时性损害,给葡萄糖后可快速好转。临床表现锥体外系损害可累及苍白球、尾状核、壳核及小脑齿状核等脑组织结构,多表现为震颤、欣快及运动过度、扭转痉挛等。5.小脑受累表现低血糖可损害小脑,表现有共济失调、运动不协调、辨距不准、肌张力低及步态异常等,尤其是低血糖晚期常有共济失调及痴呆表现。6.脑神经损害表现低血糖时可有脑神经损害,表现为视力及视野异常、复视、眩晕、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7.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低血糖晚期常发生周围神经病变而致肌萎缩与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肌无力或肌颤等,临床上曾有低血糖患者发生肢体远端呈手套袜套型感觉异常者。临床表现还可有周围性刺激与灼痛性改变等,这与其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胰岛素瘤引发的低血糖所致肌萎缩与肌炎有关。低血糖性周围神经病变还可致足下垂、手足细动作失灵、如不能写字、不能进食、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8.器质性病变所致低血糖表现最常见于胰岛素瘤性低血糖,约70%为良性腺瘤,直径0.5~3.0cm,多位于胰尾部,胰体部与胰头部的发病情况相似,多为单发,增生次之,癌瘤较少见,如为癌瘤多有肝及邻近组织转移。临床表现国内胡立新曾报告一例多发性胰岛素瘤,共有7个,胰头1,胰体2,胰尾4,大小不一,直径为10~50mm,最小的有报告为1mm,称为微腺瘤,手术时不易被发现。胰岛素瘤的低血糖发作较重而持久,并常有以下特点:①多在空腹时发生低血糖,如早餐前;②发作时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频发;③症状为阵发性发作,发作时的情况,患者自己往往不能回忆出来;④不同患者低血糖症状不完全相同,同一病人每次发作症状有时也不完全相同;⑤低血糖患者常不能耐受饥饿,往往在发作前增加进食来预防发作,故而病人体重一般常有增加;⑥患者空腹血糖可以很低,有时仅为0.56~1.68mmol/L(10~30mg/dl)。临床表现9.反应性功能性低血糖表现反应性功能性低血糖主要表现:①女性多见,发作较轻,病史长,多有情绪紧张及精神创伤史;②低血糖发作多在饭后2~3h,空腹血糖正常或稍低;③低血糖发作以肾上腺素增多症状为主,历时20~30min,常无昏迷,多自行缓解;④患者常为神经质,发胖,体征阴性,虽反复发作而病情并无恶化;⑤低血糖水平不如胰岛素瘤明显,空腹血糖多在2.24~3.36mmol/L(40~60mg/dl);⑥患者可耐受饥饿达72小时之久而无昏迷发生。临床表现一般大脑神经细胞从血流中摄取葡萄糖较为恒定,不受血糖消长的影响,因而低血糖症状要在45mg/dl(2.52mmol/L)以下时才能表现出来。低血糖表现与大脑缺氧状态类似,故有大脑循环障碍(如动脉硬化,脑梗死)时,低血糖症状可提前出现。血糖降低程度和速度与临床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大致平行,但无绝对的定量关系,发生低血糖症状的血糖阈值无统一标准,个体差异性较大,同为血糖值30mg/dl(1.68mmol/L),有的发生昏迷,有的只有部分低血糖症状而无昏迷,但都需给予治疗,以提高血糖水平。并发症胰岛素增生病例,术后并发症有胰瘘,其次为假性胰腺囊肿,糖尿病,急性胰腺炎等。实验室检查1.空腹血糖应多次检测血糖,低血糖水平为<3.36mmol/L(60ng/dl)。2.葡萄糖耐量试耐量试验低血糖患者及胰岛素瘤患者多呈低血糖曲线。偶有正常值,仅在发作时才有低血糖发生。3.血清胰岛素及C肽测定常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及C肽值,正常值为(14±8.7)U/ml,C肽值为0.8~4.0ng/ml。胰岛素瘤患者的胰岛素值升高,可达160U/ml以上,C肽值也相应升高。4.禁食试验禁食24h,血糖下降,出现低血糖症状,胰岛素瘤患者不能耐受,多出现低血糖的一系列症状,应尽早结束试验,勿要导致昏迷出现,以防脑损伤。实验室检查5.甲苯磺丁脲(D860,Tolbutamide)试验静注D8601g后15~20h时胰岛素升高可达100u/ml,此后2~3h处于低血糖水平,可引起患者严重低血糖症,必要时应停止试验,给予葡萄糖。功能性低血糖反应如常,胰岛素瘤患者血糖下降明显。6.亮氨酸试验为激发试验,静注亮氨酸150mg,血糖下降1.4mmol/L(25mg/dl)以上,提示胰岛素瘤。口服左旋亮氨酸200mg/kg体重,口服前及服后10、20、30、40、50、60min,分别检测血糖及胰岛素,因亮氨酸可刺激胰岛素分泌与释放,服药30~45min,血糖下降至50mg/dl(2.8mmol/L)以下时为阳性反应。实验室检查7.胰高糖素试验为激发试验,进食6~8h后,肌注胰高糖素1mg,正常人45分钟血糖达高峰,2小时恢复正常。低血糖患者血糖高峰提前出现,2小时仍处于明显低血糖水平。胰岛素瘤患者在静注胰高糖素5~30分时,其胰岛素反应高峰在130U/ml以上。正常人与非肥胖者多不高于100U/ml。必须每5min采血1次,历时30min,才能得到正确结论。其他辅助检查1.脑电图与缺氧相似,无特异性改变,呈慢波或其他变化,长期低血糖症有脑病变者可有异常变化。2.肌电图神经传导时间正常。远端肌肉有去神经表现,运动单位电位数目减少。弥漫性去神经纤维,尖端及巨大运动单位放电,多相电位。比较符合周围神经原或前角细胞型变化。3.X线检查偶见钙化腺瘤,邻近器官扭曲或移位。胰动脉造影显示血运增加。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有助于病变定位。其他辅助检查4.CT与MRI扫描可发现腹腔部位及胰腺部位的占位性病变。5.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部位肿瘤,小于1cm者容易漏诊,不如CT与核磁共振检查可靠。6.其他胰放射核素扫描,ECT扫描,75Se-蛋氨酸检查可发现胰腺内外的占位性病变。诊断Whipple的低血糖综合综合征三项诊断标准为:①禁食与用力后可诱发低血糖发作;②临床低血糖症状可用葡萄糖迅速缓解;③发作时成人与儿童血糖常低于2.24~2.80mmol/L(40~50mg/dl),新生儿低于1.68mmol/L(30mg/dl)。特发性低血糖常发生在10岁左右的儿童。遗传性肝酶缺陷,Reye综合征低血低血糖也多见于儿童期。胰岛素瘤多发生在13~57岁患者,男∶女发病比为5∶1,此类患者常不耐受饥饿,有进食增多习惯,故而发胖者多,且病人既往健康基础好,有助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低血糖综合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比较多,鉴别时应注意:①年老体衰、轻症患者、有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个体差异;②伴发腺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与甲状腺功能低下者;③糖尿病产妇;④重型肝炎、肾炎;⑤并用潜在性降血糖药物,如保泰松、磺胺异恶唑、氯霉素及双香豆素等,可加强D860作用,兴奋胰岛素的分泌而降血糖。按Whipple三联征诊断低血糖的准确率可达91%,再加病史,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的测定等可提高诊断水平。鉴别诊断一般临床上比较少用D860、左旋亮氨酸及胰高糖素试验。可选择性地做各种检查,常用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及禁食试验。正常人胰腺β细胞在不同因素的刺激下释放胰岛素数量不一,由多至少的顺序为葡萄糖耐量试耐量试验>D860试验>胰高糖素试验>亮氨酸试验,而胰岛素瘤者的顺序为胰高糖素试验>D860试验>亮氨酸试验>葡萄糖耐量试耐量试验,对葡萄糖的敏感性较低。应与癫痫、晕厥、脑瘤、糖尿病酮症